106個貧困村,118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4980名貧困人口,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群體。
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貧困戶收入?永新瞄準了投入少、見效快、可持續的光伏產業項目,超前謀劃,搶抓機遇,成功列入國家、江西省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并成功爭取到江西省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政策性貸款。
2017年,永新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效益,用最多的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安裝光伏的貧困戶實現可持續增收,一寸陽光一寸金,光伏產業“照亮”了永新的脫貧致富路。
少投入,實現最大效益
經濟基礎較薄弱,財政補貼資金有限,前期巨大的投資成了永新發展光伏產業的“攔路虎”。
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推動項目落地實施?永新的回答是:節流開源——開全市先河,面向社會公開招引有意向企業進行競爭談判,最終由江蘇迪盛思聯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4.9元/瓦的工程造價承建,為全省最低;通過旅投公司平臺,積極與省農發行對接,成功獲批貸款1.1億元,全部用于光伏扶貧項目,破解了資金難題。
如何讓貧困戶花最少的錢實現最大的收益?該縣采取“統貸統還”方式,制定了“10年還貸、5年貼息”的還貸政策(即政府對項目建設資金進行統一貸款,前五年對藍卡戶實行100%貼息、紅卡戶75%貼息、黃卡戶50%貼息),且第一年的發電收益全部作為收入。
“一個3KW的光伏發電系統,一年發電量在3000度左右,每度電價0.98元,貧困戶年收益近3000元。早在去年6月,我們的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安裝和并網發電就已全面完成,所有已安裝的貧困戶和貧困村享受國家2016年光伏上網標桿電價。”該縣光伏辦負責人眭建華說道。
多形式,打破地域限制
在懷忠鎮墟場的墟棚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光伏發電板格外顯眼,一條條并網電纜延伸至四面八方,這座占地面積2.25畝、裝機總量達145KW的光伏站,惠及24戶貧困戶。張翠英家就是其中一戶,用她自己的話說:“自從裝了這些發電板,我坐在家里就能賺錢。”
為打破了地處丘陵、光照分布不均這一限制條件,該縣最大限度利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全縣建成2791個屋頂發電系統,貧困戶不出家門就成了“電老板”。
更值得一提的是,對屋頂簡陋、承重不夠、不具備單戶安裝條件的貧困戶,該縣另辟蹊徑,盤活公共資源,采取“就近選址,異地安裝”的方式,將學校、衛生院、村部、墟棚、禮堂甚至房前屋后的空地,變成光伏發電板安裝的“第二戰場”。目前已建成268個集中光伏發電系統,讓1669戶無條件安裝的貧困戶也能“曬著太陽增收”。同時,該縣將光伏產業作為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的重要手段,建立了40個村級光伏扶貧統籌站,村集體年增經濟收入至少2萬元。
秒收益,持續助力脫貧
“6月份的時候,政府給我裝了20塊發電板,不到半年就發了4000多度電,賺了3900多元。”看著光伏發電箱記錄的發電量,高市鄉樟木山村的貧困戶陳喜文臉上笑開了花。
“當月并網,當月收益”,這是光伏產業最大的優勢。據了解,2017年,永新全縣光伏發電846萬千瓦時,收益達829萬余元,4460戶貧困戶當年便獲得了一份可觀的“陽光紅利”。
要實現光伏工程發展可持續,“管”是關鍵。為此,該縣制定了《永新縣光伏產業扶貧項目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明確運維主體及職責,細化獎懲措施,健全光伏工程運營維護體系。據光伏扶貧安裝組的施工人員曾萬斌介紹,在安裝過程中,他們會給貧困戶示范設備的維護保養方法,并且定期上門檢查維修。一個系統維護得好,使用壽命能有15到20年,實現貧困戶收入“細水長流”。
一項產業,雙項收益。永新還新增光伏管理員這一公益性崗位,市安監局對176名村級光伏管理員進行專業培訓。拿著新鮮出爐的電工操作證,龍源口鎮秋溪村的貧困戶史東桂咧著嘴笑著說:“我做光伏管理員,我老婆做保潔員,一年工資能有近1萬,很快就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了。”
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貧困戶收入?永新瞄準了投入少、見效快、可持續的光伏產業項目,超前謀劃,搶抓機遇,成功列入國家、江西省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并成功爭取到江西省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政策性貸款。
2017年,永新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效益,用最多的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安裝光伏的貧困戶實現可持續增收,一寸陽光一寸金,光伏產業“照亮”了永新的脫貧致富路。
少投入,實現最大效益
經濟基礎較薄弱,財政補貼資金有限,前期巨大的投資成了永新發展光伏產業的“攔路虎”。
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推動項目落地實施?永新的回答是:節流開源——開全市先河,面向社會公開招引有意向企業進行競爭談判,最終由江蘇迪盛思聯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4.9元/瓦的工程造價承建,為全省最低;通過旅投公司平臺,積極與省農發行對接,成功獲批貸款1.1億元,全部用于光伏扶貧項目,破解了資金難題。
如何讓貧困戶花最少的錢實現最大的收益?該縣采取“統貸統還”方式,制定了“10年還貸、5年貼息”的還貸政策(即政府對項目建設資金進行統一貸款,前五年對藍卡戶實行100%貼息、紅卡戶75%貼息、黃卡戶50%貼息),且第一年的發電收益全部作為收入。
“一個3KW的光伏發電系統,一年發電量在3000度左右,每度電價0.98元,貧困戶年收益近3000元。早在去年6月,我們的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安裝和并網發電就已全面完成,所有已安裝的貧困戶和貧困村享受國家2016年光伏上網標桿電價。”該縣光伏辦負責人眭建華說道。
多形式,打破地域限制
在懷忠鎮墟場的墟棚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光伏發電板格外顯眼,一條條并網電纜延伸至四面八方,這座占地面積2.25畝、裝機總量達145KW的光伏站,惠及24戶貧困戶。張翠英家就是其中一戶,用她自己的話說:“自從裝了這些發電板,我坐在家里就能賺錢。”
為打破了地處丘陵、光照分布不均這一限制條件,該縣最大限度利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全縣建成2791個屋頂發電系統,貧困戶不出家門就成了“電老板”。
更值得一提的是,對屋頂簡陋、承重不夠、不具備單戶安裝條件的貧困戶,該縣另辟蹊徑,盤活公共資源,采取“就近選址,異地安裝”的方式,將學校、衛生院、村部、墟棚、禮堂甚至房前屋后的空地,變成光伏發電板安裝的“第二戰場”。目前已建成268個集中光伏發電系統,讓1669戶無條件安裝的貧困戶也能“曬著太陽增收”。同時,該縣將光伏產業作為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的重要手段,建立了40個村級光伏扶貧統籌站,村集體年增經濟收入至少2萬元。
秒收益,持續助力脫貧
“6月份的時候,政府給我裝了20塊發電板,不到半年就發了4000多度電,賺了3900多元。”看著光伏發電箱記錄的發電量,高市鄉樟木山村的貧困戶陳喜文臉上笑開了花。
“當月并網,當月收益”,這是光伏產業最大的優勢。據了解,2017年,永新全縣光伏發電846萬千瓦時,收益達829萬余元,4460戶貧困戶當年便獲得了一份可觀的“陽光紅利”。
要實現光伏工程發展可持續,“管”是關鍵。為此,該縣制定了《永新縣光伏產業扶貧項目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明確運維主體及職責,細化獎懲措施,健全光伏工程運營維護體系。據光伏扶貧安裝組的施工人員曾萬斌介紹,在安裝過程中,他們會給貧困戶示范設備的維護保養方法,并且定期上門檢查維修。一個系統維護得好,使用壽命能有15到20年,實現貧困戶收入“細水長流”。
一項產業,雙項收益。永新還新增光伏管理員這一公益性崗位,市安監局對176名村級光伏管理員進行專業培訓。拿著新鮮出爐的電工操作證,龍源口鎮秋溪村的貧困戶史東桂咧著嘴笑著說:“我做光伏管理員,我老婆做保潔員,一年工資能有近1萬,很快就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