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草根,但極具野心。
88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他懷揣著5000元創辦了一家作坊式的小電纜廠,此后21年他一心只干好一件事:將這家生產單一的普通民用電纜小廠打造成阻燃耐火軟電纜領域絕對領先企業,終于在2009年他駕駛著這艘戰艦登陸A股,如今其單是電纜類業務收入90多億元。
2011年,這位強人通過并購手段逆勢搏擊光伏行業,當時有人質疑說他“買了個爛攤子”、“逆市進入光伏業接盤嫌疑大”,他從沒有解釋或者辯解過。這也是中國企業家共性——他們更喜歡用事實擊碎一切困難和質疑。他僅用6年硬生生又在光伏領域打造了一艘“百億級”戰艦,曾經的一切質疑都成為笑談。
可以說,正是依靠他對政策及行業走勢的洞察感觸入微,在企業30年的發展歷程中,他每一次戰略調整踩點都極為精準,企業在他的帶領下總能化險為夷。如今在他的掌舵下企業已經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他就是中利集團董事長王柏興。
王柏興是江蘇常州人,今年62歲,這位企業家很少高談闊論,常說“我是我媽媽的兒子,但我也是農民的兒子,回饋社會是我應該做的。”近年,他提到最多的是“光伏扶貧”,中利已經助力脫貧人口30多萬,而“光伏扶貧”也是他未來光伏戰略中重要的一環,甚至事關全局成敗。
而他的視野和野心遠不止于此。如今他又為中利重新量身打造五大戰略板塊,他下一個搏擊的領域新是今年頗為火熱的鋰電池行業,為了加快進擊步伐,中利再啟并購戰車,而此次收購額高達百億元。
據筆者簡單統計,王柏興為中利規劃一系列戰略布局至少需要百億級資金支持或許才能完成整體布局,但如今在光伏產業“控規模、降補貼”、金融“去杠桿”等多重政策重壓下,風險正在聚集,中利隱現的一些危險跡象也需予以警惕。
一、光伏搏擊術
中利科技前身為常熟市唐市電纜廠,成立于1988年9月5日,實際控制人為江蘇常州人王柏興。直到2010年中利的收入結構還比較單一,主要產品為生產阻燃耐火軟電纜、電纜料等電纜產品,收入規模近30億元,其軟電纜在全國各大區全部采購份額達63.31%。
在當時看來,已經占據國內63%細分市場份額的中利向上增長的空間已經很少,王柏興想的是如何為中利再添一個全新的增長引擎。這時王柏興將自己手里的一張(光伏)牌轉讓給了中利,并認為“光伏行業能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利集團從王柏興手中花費近5億元收購江蘇騰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利騰輝”)51%股權(此后,中利集團通過增資、收購的手段將中利騰輝剩余49%股權收入囊中),正式進軍光伏領域,形成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及電站建設的運營模式。當時中利騰輝收入全部來自于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銷售,2011年底中利騰暉約具有1GW的電池及1GW組件產能。
收購之初,2011年中利制定的光伏策略是“形成組件與電站并重的銷售格局”,但是到了2012年策略變為“堅持以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為主、光伏組件銷售為輔的經營策略。”
中利光伏策略的轉變與當時大背景有很大關系: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成本的不斷降低,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歐美等國出于保護本國光伏產業的目的,紛紛提出對我國光伏企業進行"雙反"調查。更為嚴峻的是,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光伏市場出現明顯的供過于求的現象,組件銷售價格一路下滑,國內許多小規模的電池、組件生產廠商紛紛倒閉,海外許多光伏企業也出現倒閉潮,光伏行業拉開洗牌大幕。
市場急轉而下直接導致了王柏興沒有完成對中利的業績承諾,使中利及王柏興遭遇了空前的信譽危機。據悉,原中利騰輝實際控制人王柏興曾承諾,中利騰輝2012年度凈利潤至少達到2.64億元,但實際上,中利騰輝2012年實現凈利潤2.06億元,較業績承諾少了5800萬元。它的解釋也是“受全球光伏市場低迷的影響,眾多光伏組件生產廠商采取低價競爭以搶占市場份額的策略,光伏組件價格一路走低,大幅壓低了組件盈利空間。”
當時有媒體發文質疑稱“中利科技8.39億買了個爛攤子”,甚至認為“王柏興在運作讓中利科技接盤中利騰暉時,早已畫好了一個看上去很美卻永遠也吃不到的餡餅。而由于在中利騰暉的持股比例較高,中利科技顯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對于外界的質疑,王柏興近乎從沒有公開反駁、辯解過。“360行,沒有絕對虧損的行業,更沒有絕對賺錢的行業,關鍵在于你怎么去優化和把握發展好。”彼時王柏興為中利制定的破局策略是進擊光伏下游。“公司通過(光伏)電站開發一方面消化了部分產能,避免了部分低價訂單的銷售,另一方面通過電站開發建設,拓展了盈利空間,在光伏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獲得了較好的盈利。”當時,中利就決定,對于純組件銷售,公司只對盈利空間相對較好的訂單才予以承接,大力拓展光伏電站建設,形成光伏電站開發、建設、轉讓的盈利模式。
中利國內電站采用自行開發總包建設的模式,即公司在項目當地成立項目公司,以項目公司的名義向當地省級發改委獲批光伏電站建設批文(即俗稱―大路) ,電站建成后向電站運營商出售。
在戰略關鍵轉型期,中利接連拿下了幾個重量級的合作。比如2011年中利與招商新能源簽訂了3年1GW電站出售框架協議,與青海省政府簽訂了6年1GW光伏電站的投資合作協議;同時公司與長江新能源(三峽集團下屬新能源公司)、中廣核、中電投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會長期展開合作。當時中利“國內光伏電站主要集中在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
在海外電站,中利則主要采取投資的模式,即公司從項目開發商手中購買成熟的項目開發權以規避項目開發風險,除組件公司提供外,項目由國際知名的EPC總包商進行承建,建成后出售給電站運營商,當時中利也與中廣核美國公司簽署了3年銷售500MW電站的框架協議。
財報顯示:2013年中利全年就完成國內440MW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海外完成24MW光伏電站開發建設,這一年中利對外轉讓光伏電站規模為314MW,是2012年全年的2.62倍。“2013年公司電站業務主要集中在國內,海外電站業務進行了適度控制,2014年公司將積極拓展海外電站業務。”
2014年、2015年中利對外轉讓光伏電站規模更是連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91MW、686MW,2015中利光伏電站轉讓量位居國內民營企業之首。其光伏電站開發區域已在中、東部擴展,避免過去單一地區發展的風險。“公司及時調整開發區域方向,為今后光伏電站開發鋪墊了良好的‘中利騰暉’品牌和區域影響力的基礎。”
王柏興這一落子,堪稱妙手。2013年中利光伏電站收入為29.68億元,到了2015年其光伏電站收入達53億元,公司整體營業收入一舉突破百億大關,達121億元。其“協同戰略”效果極為顯著,黑鷹光伏發現,自2014年以來(至2017年),中利電池片及組件銷售收入再也沒有出現下滑,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
中利集團光伏戰略成功轉型,在與其成功打造了豪華的客戶陣容,它們包括電站招商新能源、協鑫新能源、華北高速、江山控股、中衛銀陽等具有較強的資信狀況、股東背景的實力悍將。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王柏興深知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一般企業拿到訂單要隔個4、5月才開工,部分速度慢的要拖延半年,而我們拿到訂單之后兩個月內絕對可以開工,效率速度均出類拔萃。我們開發100兆瓦的光伏項目耗時僅為3個月——這點國內企業,包含央企,均無法媲美。”
不過,在中國光伏電站領域最不可控的風險還是相關政策的波動風險。
中利對此或許深有體會。2013年,中利騰輝實現凈利潤2.61億元,較王柏興承諾的少了1.05億元,“中利騰輝2013年底轉讓位于甘肅179.5MW光伏電站,在12月下旬才取得國家電網并網批文,但尚未辦理完成并網的全部手續”導致已銷售的此筆業務約3.2億元的利潤當年未確認。
2016年影響更為嚴重,中利受“光伏電站并網指標延遲核準發放,并網進度滯后”等影響,中利集團僅實現90MW光伏電站的轉讓,光伏電站收入僅為14.41億元,同比下滑了72.83%。
危則思變,王柏興又找到了更聚焦、更寬闊的進擊方向。
二、進擊扶貧
如今“分布式、領跑者、光伏扶貧已形成支撐國內光伏需求的三駕馬車,國內分布式光伏裝機的增速大超行業預期,扶貧光伏是推動分布式快速增長的主因。”根據《關于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2020年前,國家將重點在16個省的471個縣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如采用村級光伏電站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標準為5KW,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容量。
光伏扶貧成為王柏興選擇的下一個主戰場。“2017年中利將光伏扶貧電站開發建設(EPC+分布式)作為光伏電站業務發展的重點。(這)改善了以往受制于集中式電站建設指標分配、商務轉讓談判耗時、應收賬款回收延期等不可控制因素影響而導致業績確認波動的情況。”
實際上,早在2015年,中利就提出了“萬農光伏”的理念,開創了“光伏電站+規模農業”業務模式,結合中國是農業大國的特點,為后續國內乃至世界的光伏電站業務建設發展打開了突破點。
2015-2017年的三年時間里,中利創新發明了三代農業光伏。中利的第一代“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以集中式扶貧電站為主,該項目榮獲2016年“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獎。
第二代“貧困村光伏農場”扶貧項目以村級扶貧電站為主,在一代項目基礎上,為每個貧困村建設一個占地15畝、裝機容量500KW的光伏農場,項目創新實現了“光伏+農業+就業”的20年穩定疊加收益脫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可復制重點推廣模式。
第三代“家庭光伏農場”扶貧到戶項目,針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民宅基地(庭院)的場地都很大的現實情況,推出第三代“家庭光伏農場”扶貧模式,為農民戶主承擔20年運維和銀行貸款還本、付息風險,基本上每戶安裝8000W。
中利“貧困村光伏農場”有它的技術特點:比如其光伏支架樁距離跨度達到10米,組件高度達到4米,光伏組件單板安裝、傾斜度等技術,可滿足不同農作物對光照的需求等等,突破了傳統農光互補只能種植喜陰作物的局限,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土壤結構的基本耕作方式的前提下,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大農業種植。
以100MW電站為例:普通電站需占地 3000畝以上,中利該創新項目只需占地2000畝以內,節約了40%土地,且實現了光伏+機械化大農業的有機結合,能在基地項目上大幅節約使用土地。在結合‘智能光伏’云中心監控系統的基礎上,對農業進行自動分析:環境溫度、土壤、肥力等等情況。在光伏支架上可以進行設置自動噴淋、噴灌、施肥,實現“智慧農業”。
而且,中利“光伏農場”模式還通過了部級論證,由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扶貧促進會、可再生能源學會等17個部委的論證會,經過項目實測得出結論:中利“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大幅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填補“國內外空白”。
為此中利集團還建立總承建EPC和25年電站運維管理的扶貧商業模式,貧困縣村的光伏農場產權歸屬貧困縣政府所有,讓貧困縣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獲取25年光伏+農業+就業的穩定收益。
王柏興曾曬出了光伏農場的收益賬單:按一個貧困村建設0.5MW光伏農場項目(總投資約350萬元)計算,根據一、二、三類地區不同的光照條件計算,前15年的脫貧收益:每年發電收益分別可達52萬、51萬、47萬元左右;縣政府自籌項目投資20%資本金、銀行貸款80%的方案,貧困村扣除(15年平均)銀行還貸、付息計算,每年(還貸約18.6萬元、付息約7萬元、運營維護等費用約4萬元)累計支出為29.6萬元,貧困村每年發電凈收益分別約為22.4萬元、21.4萬元、17.4萬元;光伏農場的特色26.4萬元、22萬元(后5年,或貧困縣自籌投入,貧困村每年分別可達45萬元、45萬元、40萬元以上的脫貧收益)。
據悉中利“光伏農場”項目于2016年11月在安徽靈璧縣首推實施,并于2017年6月順利并網。中利扶貧電站項目拓展的極為迅速,僅2017年9月,中利集團與安徽、陜西、遼寧、山西、云南、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相關政府及其指定方簽訂了606.1MW光伏農場扶貧項目EPC協議。截至2017年末,中利集團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簽約2377MW,開工建設1283MW,位居民營企業前茅。
截止2017年底,騰暉光伏已為全國43個貧困縣墊資50多億建設了光伏農場,助力脫貧人口30多萬。2017年中利“扶貧光伏電站”收入達30.88億元,毛利率為29.6%。
中利后續精準扶貧計劃是“預計2018年公司光伏扶貧業務將重點關注如西藏、新疆、山西、甘肅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拓展,預計全國范圍內簽約120個貧困縣,開工建設60個縣約1.8GW,力爭年內并網發電37個縣超過1GW。
中利集團還計劃在2019年底,為300個貧困縣、2.5萬個以上貧困村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累計脫貧人口達300萬以上,為決戰2020 全面脫貧作出光伏行業的應有貢獻。
許健民曾提到,根據我們跟國家能源局、科學研究院對全國12.6萬的貧困村所做初步評估,全國約有5萬個村能夠建設光伏扶貧電站。而中利2019年底的目標就是“2.5萬個以上”,占比達50%左右,王柏興的“野心”昭然若揭。
在2017年9月,光伏行業知名專家紅煒參觀了中利靈璧項目后曾直白地問了王柏興一個問題:“中利已經與一百多個縣簽署了扶貧合作協議,其中三十多個已經開工,可從靈璧項目看,賺錢很難。您的目的是什么?”
在王柏興眼中這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他考慮更多的還是大局。“光伏扶貧確實很難賺錢。但是根據國家扶貧辦估算,每年光伏扶貧的安裝量不會少于2GW。如果中利的光伏扶貧規模真的能上去,我就能把我的組件賣出去。”
中利在下游攻城略地之時,其光伏產品的產能規模也在相應的擴展。2015年11月8日,中利騰輝一期500MW光伏電池、500MW光伏組件在泰中羅勇工業園區正式投產,成為中國在泰國首家正式投產的規模型、科技型光伏電池及組建工廠。截至2017年末,中利電池片產能1.93GW,組件產能2.2GW,產能利用率均超過95%。
短短兩年間,中利光伏電池及組件銷售額就完成了華麗的三級跳,2015年銷售額不過14億元,如今(2017年)銷售額已暴增近50億元。
黑鷹光伏以中利“建設2.5萬個貧困村級光伏電站、每個村裝機容量0.5KW需要投資350萬元”計算,累計需要投資875億元,這筆錢哪里來?
王柏興在“2016中國扶貧日縣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上,曾提倡在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的領導下,有序成立“光伏扶貧產業聯盟”和“光伏扶貧產業基金”,他的方案是:聯盟企業共同出資30~40億作為“光伏扶貧產業基金”的劣后發起企業,希望國務院扶貧辦幫助協調商業銀行、國有機構等優先的方式,達到“光伏扶貧產業基金”300億規模,為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提供20%的資本金,三大政策性銀行提供80%的扶貧貸款。約能實現全國50%(6萬個)貧困村、無需各級政府出資,實現20年“光伏+農業”穩定收益的“精準扶貧”。
為了更快的搶占市場,據了解,中利集團發起成立了100億光伏扶貧產業基金,不用貧困村出一分錢,為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借入20%資本金,結合政策性銀行提供80%扶貧貸款,建成的“光伏農場”產權歸屬貧困村所有,讓貧困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特色農場,實現25年疊加收益脫貧。
不過,需要投資者注意的是,3月26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指出,光伏扶貧電站不得負債建設,企業不得投資入股,使得在資金來源上,光伏扶貧項目只能用政府性資金包括各級財政資金、定點幫扶和社會捐贈資金。
而中利光伏扶貧產業基金為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提供的是“借入”資金,這個政策對中利光伏扶貧戰略有何影響我們還不得而知,仍有待我們進一步考證。
三、下一個爆點?
隨著近幾年光伏裝機規模的爆發式增長,“運維”也成為光伏人追逐的焦點。因為無論是商業光伏電站,還是光伏扶貧電站,若是企業向實現25年計劃收益,運營維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如今運維市場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按照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 指導意見》,2020年我國光伏裝機量有望達到250吉瓦。據百家號“高科技的世界”統計,若按宏觀運維(數據采集+運維)占電站成本1%-2%的比例計算,那么,目前我國光伏運維的存量市場年均規模已達到了120億元-240億元規模,而未來兩三年,這一數字還將翻倍。
而中利雖然進入運維市場多年,但規模上仍然較小,尤其是2017年其電站運營維護業務下滑了55%(見下圖),但是黑鷹光伏認為若是未來中利扶貧戰略一旦符合預期,其“運維”業務也將迎來新的增長。
上文提到,中利“建立總承建EPC和25年電站運維管理的扶貧商業模式”,據黑鷹光伏了解,目前,中利與20多個貧困縣簽訂了運維協議,這些扶貧電站也都將引入華為FusionSolar 云中心智能管理系統,并在各縣管理人員手機上安裝監控軟件,讓各縣扶貧辦即時了解當天發電量,實現實時監控電站的安全運行。”
若是2019年中利能夠完成“2.5萬個以上貧困村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計劃,每村按照0.5KM的裝機標準計算,裝機規模達12.5GW。這將極大的提升中利集團“運維”業務實力。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中利“光伏扶貧”戰略能如期推進。
四、“百億”跨界疑團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而中利集團則將2016年定位公司發展的提升年,在王柏興的帝國版圖中,未來中利集團將形成“電纜及新材料產業板塊”、“光通信產業板塊”、“光伏產業板塊”、“高端制造電子產業板塊”、“互聯網新領域產業”五大板塊。
中利計劃通過“靈活運用多種資本擴張方式,加快融入到新興行業的步伐,為公司迅速擴展新業務的利潤增長點。”中利集團的手段包括“收購兼并、對外投資、合資合作以及聯營等方式”。
而中利將2018年作為“業務戰略升級的啟動之年”。其自2018年2月5日起停牌,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向包括深圳市比克電池有限公司、西藏浩澤商貿有限公司等交易對方收購所持有的深圳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下稱“比克動力”)股權。
資料顯示,比克動力成立于2005年8月,是一家致力于三元材料鋰離子電池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三元材料鋰離子電池單體及電池模組產品,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并兼顧3C類產品市場及儲能領域。
這一步中利集團邁的極為堅定,在收購具體方案還沒有公布之時,中利集團已開始了收購行動。2018年5月5日,中利集團公告稱擬以3.5億元收購比克動力3.41%股權,交易完成后,公司將持有比克動力8.29%股權。以此計算,中利集團給比克動力100%股權的估值達102.64億元。
筆者發現,一年多前,比克動力還是另一上市公司長信科技志在必得的“獵物”:2017年3月8日,長信科技發布收購預案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比克動力75%股權(長信科技已持有比克動力9%股權,交易完成后,長信科技將持有比克動力84%股權),以2016年12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比克動力的預評估值約為90億元(較中利集團給出的估值少了10多億元)。
據長信科技披露數據,2016年比克動力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23.91億元和4.51億元,同比增長了351.30%和1611.97%。當時比克動力的部分股東方如比克電池、西藏浩澤等對長信科技承諾比克動力2017年-2019年凈利潤數分別不低于7億元、12億元和12.5億元。
然而,據中利集團披露的數據2017年比克動力實現凈利潤為5.06億元,較上述長信科技中“7億元的業績承諾”少了1.94億元。
據筆者統計,2017年比克動力營業收入、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7.69%和12.2%,不僅兩個重要財務指標增幅遠低于2016年,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比克動力凈利潤增幅遠低于營業收入增幅,這或許說明其產品盈利能力明顯減弱。
而且,筆者還發現,中利集團與長信科技披露的比克動力2016年、2017年兩者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數據有少則數百萬、多則近億元的差異。
導致上述重重疑問的真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希望中利集團予以重視。
五、成敗“資本局”
進攻贏比賽,防守贏冠軍。筆者在過往文章中多次提到,企業家在進攻時還需要時時思考的是,如果外部資本資源突然變得稀缺或者及其昂貴時,公司能夠從內部籌集到所需要的資金嗎?
這不是危言聳聽,當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商業領域偶爾也會出現“信用緊縮”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很在在合理的價格內獲得外部融資。
“能夠通過經營現金流來滿足大部分的擴張資金需求是沃爾瑪的一個重大優勢。”有權威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國際巨擘沃爾瑪的決勝秘訣。
經營現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筆者發現,中利自身造血能力近乎停滯——其經營現金流已經連續4年為凈流出。近年中利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外部融資,這也導致了中利財務費用激增。
另外,飆升的應收賬款不僅占用了中利集團的大量資金,其中也暗藏不小的經營風險。
“涉及光伏業務的應收賬款金額約占應收賬款余額的67.27%。”在2017年報中,中利集團如是說。中利也在探索找到了一條解決(緩解)之道。2017年1月26日,中利集團公告稱為盤活公司的賬面資產,促進公司發展,公司擬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通過長城國瑞證券有限公司設立的“中利應收賬款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進行融資。“公司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金周轉、拓寬融資渠道,有利于公司業務更好的開展。”
2017年8月10日,“中利集團應收賬款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完成認購,實際收到認購資金4.47億元,期限為兩年,該資產計劃分為A、B、C三級,預期收益率分別為6%、6.5%和7%,還本付息方式均為“每半年付息、到期一次還本”。
但是中利集團資產證券化的體量還很小,不足以改變中利當下現金流之困。而且,前文提到的中利“光伏扶貧”、再造“三大板塊”等戰略,所需資金恐在百億元以上,若是中利不能破此“資本困局”,一切戰略可能淪為空談。
比如以中利計劃“建設2.5萬個貧困村級電站、每個投資0.5KW需要投資350萬元”計算,其累計需要投資875億元,即便是按照中利“為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借入20%資本金”,中利尚需投入175億元,即便減去中利已經投入的近60億元,仍需投入115億元左右。
而截至2018年3月末,中利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44.04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0.90%。這說明中利集團未來發展存在一定的資金壓力。
另外,長信科技在收購預案中曾提到,比克動力“業務和經營規模的大幅擴張,采購支出同比也大幅增加,產能建設也持續進行資金投入,而部分下游客戶受新能源汽車補貼到位時間延緩影響,致使標的公司回款速度放緩,標的公司資金需求壓力較大……未來仍可能存在因業務規模擴張、客戶回款速度減緩等因素導致的現金流不匹配的風險。”
筆者發現,與比克動力業務較為接近的三家上市公司國軒高科、億緯鋰能、鵬輝能源2017年經營現金流也都不太理想。若是中利集團成功收購比克動力,其資金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
若是在寬松融資環境下,中利上述的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但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包括神霧環保、富貴鳥、凱迪生態等10余家企業債券違約,涉及金額合計超過160億元。尤其是5月份,連續16年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盾安集團爆出流動性危機,各項有息負債超過450億元,震驚資本市場。《財經》分析認為:“激進的多元化擴張對盾安的資金鏈造成巨大壓力,導致資產負債率較高,最終在去杠桿、強監管的浪潮下,沒有逃脫。”
長江證券研究所認為:外部融資條件惡化也是信用違約產生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今年信用收縮的背景下,再融資壓力或是信用風險加速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甚至告訴《財經》記者,現在承銷機構也有壓力,一些企業和城投不僅是融資成本提高的問題,可能還面臨“有價無市”的狀況。
筆者認為,中利現金流中隱藏的風險還在可控范圍之內,但公司仍需早作謀劃。未來能否解決資金端需求及壓力,或許將直接影響中利戰略執行力及未來發展空間。王柏興又將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88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他懷揣著5000元創辦了一家作坊式的小電纜廠,此后21年他一心只干好一件事:將這家生產單一的普通民用電纜小廠打造成阻燃耐火軟電纜領域絕對領先企業,終于在2009年他駕駛著這艘戰艦登陸A股,如今其單是電纜類業務收入90多億元。
2011年,這位強人通過并購手段逆勢搏擊光伏行業,當時有人質疑說他“買了個爛攤子”、“逆市進入光伏業接盤嫌疑大”,他從沒有解釋或者辯解過。這也是中國企業家共性——他們更喜歡用事實擊碎一切困難和質疑。他僅用6年硬生生又在光伏領域打造了一艘“百億級”戰艦,曾經的一切質疑都成為笑談。
可以說,正是依靠他對政策及行業走勢的洞察感觸入微,在企業30年的發展歷程中,他每一次戰略調整踩點都極為精準,企業在他的帶領下總能化險為夷。如今在他的掌舵下企業已經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他就是中利集團董事長王柏興。
王柏興是江蘇常州人,今年62歲,這位企業家很少高談闊論,常說“我是我媽媽的兒子,但我也是農民的兒子,回饋社會是我應該做的。”近年,他提到最多的是“光伏扶貧”,中利已經助力脫貧人口30多萬,而“光伏扶貧”也是他未來光伏戰略中重要的一環,甚至事關全局成敗。
而他的視野和野心遠不止于此。如今他又為中利重新量身打造五大戰略板塊,他下一個搏擊的領域新是今年頗為火熱的鋰電池行業,為了加快進擊步伐,中利再啟并購戰車,而此次收購額高達百億元。
據筆者簡單統計,王柏興為中利規劃一系列戰略布局至少需要百億級資金支持或許才能完成整體布局,但如今在光伏產業“控規模、降補貼”、金融“去杠桿”等多重政策重壓下,風險正在聚集,中利隱現的一些危險跡象也需予以警惕。
一、光伏搏擊術
中利科技前身為常熟市唐市電纜廠,成立于1988年9月5日,實際控制人為江蘇常州人王柏興。直到2010年中利的收入結構還比較單一,主要產品為生產阻燃耐火軟電纜、電纜料等電纜產品,收入規模近30億元,其軟電纜在全國各大區全部采購份額達63.31%。
在當時看來,已經占據國內63%細分市場份額的中利向上增長的空間已經很少,王柏興想的是如何為中利再添一個全新的增長引擎。這時王柏興將自己手里的一張(光伏)牌轉讓給了中利,并認為“光伏行業能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利集團從王柏興手中花費近5億元收購江蘇騰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利騰輝”)51%股權(此后,中利集團通過增資、收購的手段將中利騰輝剩余49%股權收入囊中),正式進軍光伏領域,形成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及電站建設的運營模式。當時中利騰輝收入全部來自于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銷售,2011年底中利騰暉約具有1GW的電池及1GW組件產能。
收購之初,2011年中利制定的光伏策略是“形成組件與電站并重的銷售格局”,但是到了2012年策略變為“堅持以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為主、光伏組件銷售為輔的經營策略。”
中利光伏策略的轉變與當時大背景有很大關系: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成本的不斷降低,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歐美等國出于保護本國光伏產業的目的,紛紛提出對我國光伏企業進行"雙反"調查。更為嚴峻的是,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光伏市場出現明顯的供過于求的現象,組件銷售價格一路下滑,國內許多小規模的電池、組件生產廠商紛紛倒閉,海外許多光伏企業也出現倒閉潮,光伏行業拉開洗牌大幕。
市場急轉而下直接導致了王柏興沒有完成對中利的業績承諾,使中利及王柏興遭遇了空前的信譽危機。據悉,原中利騰輝實際控制人王柏興曾承諾,中利騰輝2012年度凈利潤至少達到2.64億元,但實際上,中利騰輝2012年實現凈利潤2.06億元,較業績承諾少了5800萬元。它的解釋也是“受全球光伏市場低迷的影響,眾多光伏組件生產廠商采取低價競爭以搶占市場份額的策略,光伏組件價格一路走低,大幅壓低了組件盈利空間。”
當時有媒體發文質疑稱“中利科技8.39億買了個爛攤子”,甚至認為“王柏興在運作讓中利科技接盤中利騰暉時,早已畫好了一個看上去很美卻永遠也吃不到的餡餅。而由于在中利騰暉的持股比例較高,中利科技顯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對于外界的質疑,王柏興近乎從沒有公開反駁、辯解過。“360行,沒有絕對虧損的行業,更沒有絕對賺錢的行業,關鍵在于你怎么去優化和把握發展好。”彼時王柏興為中利制定的破局策略是進擊光伏下游。“公司通過(光伏)電站開發一方面消化了部分產能,避免了部分低價訂單的銷售,另一方面通過電站開發建設,拓展了盈利空間,在光伏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獲得了較好的盈利。”當時,中利就決定,對于純組件銷售,公司只對盈利空間相對較好的訂單才予以承接,大力拓展光伏電站建設,形成光伏電站開發、建設、轉讓的盈利模式。
中利國內電站采用自行開發總包建設的模式,即公司在項目當地成立項目公司,以項目公司的名義向當地省級發改委獲批光伏電站建設批文(即俗稱―大路) ,電站建成后向電站運營商出售。
在戰略關鍵轉型期,中利接連拿下了幾個重量級的合作。比如2011年中利與招商新能源簽訂了3年1GW電站出售框架協議,與青海省政府簽訂了6年1GW光伏電站的投資合作協議;同時公司與長江新能源(三峽集團下屬新能源公司)、中廣核、中電投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會長期展開合作。當時中利“國內光伏電站主要集中在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
在海外電站,中利則主要采取投資的模式,即公司從項目開發商手中購買成熟的項目開發權以規避項目開發風險,除組件公司提供外,項目由國際知名的EPC總包商進行承建,建成后出售給電站運營商,當時中利也與中廣核美國公司簽署了3年銷售500MW電站的框架協議。
財報顯示:2013年中利全年就完成國內440MW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海外完成24MW光伏電站開發建設,這一年中利對外轉讓光伏電站規模為314MW,是2012年全年的2.62倍。“2013年公司電站業務主要集中在國內,海外電站業務進行了適度控制,2014年公司將積極拓展海外電站業務。”
2014年、2015年中利對外轉讓光伏電站規模更是連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91MW、686MW,2015中利光伏電站轉讓量位居國內民營企業之首。其光伏電站開發區域已在中、東部擴展,避免過去單一地區發展的風險。“公司及時調整開發區域方向,為今后光伏電站開發鋪墊了良好的‘中利騰暉’品牌和區域影響力的基礎。”
王柏興這一落子,堪稱妙手。2013年中利光伏電站收入為29.68億元,到了2015年其光伏電站收入達53億元,公司整體營業收入一舉突破百億大關,達121億元。其“協同戰略”效果極為顯著,黑鷹光伏發現,自2014年以來(至2017年),中利電池片及組件銷售收入再也沒有出現下滑,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
中利集團光伏戰略成功轉型,在與其成功打造了豪華的客戶陣容,它們包括電站招商新能源、協鑫新能源、華北高速、江山控股、中衛銀陽等具有較強的資信狀況、股東背景的實力悍將。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王柏興深知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一般企業拿到訂單要隔個4、5月才開工,部分速度慢的要拖延半年,而我們拿到訂單之后兩個月內絕對可以開工,效率速度均出類拔萃。我們開發100兆瓦的光伏項目耗時僅為3個月——這點國內企業,包含央企,均無法媲美。”
不過,在中國光伏電站領域最不可控的風險還是相關政策的波動風險。
中利對此或許深有體會。2013年,中利騰輝實現凈利潤2.61億元,較王柏興承諾的少了1.05億元,“中利騰輝2013年底轉讓位于甘肅179.5MW光伏電站,在12月下旬才取得國家電網并網批文,但尚未辦理完成并網的全部手續”導致已銷售的此筆業務約3.2億元的利潤當年未確認。
2016年影響更為嚴重,中利受“光伏電站并網指標延遲核準發放,并網進度滯后”等影響,中利集團僅實現90MW光伏電站的轉讓,光伏電站收入僅為14.41億元,同比下滑了72.83%。
危則思變,王柏興又找到了更聚焦、更寬闊的進擊方向。
二、進擊扶貧
如今“分布式、領跑者、光伏扶貧已形成支撐國內光伏需求的三駕馬車,國內分布式光伏裝機的增速大超行業預期,扶貧光伏是推動分布式快速增長的主因。”根據《關于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2020年前,國家將重點在16個省的471個縣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如采用村級光伏電站方式,每位扶貧對象的對應項目規模標準為5KW,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容量。
光伏扶貧成為王柏興選擇的下一個主戰場。“2017年中利將光伏扶貧電站開發建設(EPC+分布式)作為光伏電站業務發展的重點。(這)改善了以往受制于集中式電站建設指標分配、商務轉讓談判耗時、應收賬款回收延期等不可控制因素影響而導致業績確認波動的情況。”
實際上,早在2015年,中利就提出了“萬農光伏”的理念,開創了“光伏電站+規模農業”業務模式,結合中國是農業大國的特點,為后續國內乃至世界的光伏電站業務建設發展打開了突破點。
2015-2017年的三年時間里,中利創新發明了三代農業光伏。中利的第一代“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以集中式扶貧電站為主,該項目榮獲2016年“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獎。
第二代“貧困村光伏農場”扶貧項目以村級扶貧電站為主,在一代項目基礎上,為每個貧困村建設一個占地15畝、裝機容量500KW的光伏農場,項目創新實現了“光伏+農業+就業”的20年穩定疊加收益脫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可復制重點推廣模式。
第三代“家庭光伏農場”扶貧到戶項目,針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民宅基地(庭院)的場地都很大的現實情況,推出第三代“家庭光伏農場”扶貧模式,為農民戶主承擔20年運維和銀行貸款還本、付息風險,基本上每戶安裝8000W。
中利“貧困村光伏農場”有它的技術特點:比如其光伏支架樁距離跨度達到10米,組件高度達到4米,光伏組件單板安裝、傾斜度等技術,可滿足不同農作物對光照的需求等等,突破了傳統農光互補只能種植喜陰作物的局限,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土壤結構的基本耕作方式的前提下,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大農業種植。
以100MW電站為例:普通電站需占地 3000畝以上,中利該創新項目只需占地2000畝以內,節約了40%土地,且實現了光伏+機械化大農業的有機結合,能在基地項目上大幅節約使用土地。在結合‘智能光伏’云中心監控系統的基礎上,對農業進行自動分析:環境溫度、土壤、肥力等等情況。在光伏支架上可以進行設置自動噴淋、噴灌、施肥,實現“智慧農業”。
而且,中利“光伏農場”模式還通過了部級論證,由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扶貧促進會、可再生能源學會等17個部委的論證會,經過項目實測得出結論:中利“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大幅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填補“國內外空白”。
為此中利集團還建立總承建EPC和25年電站運維管理的扶貧商業模式,貧困縣村的光伏農場產權歸屬貧困縣政府所有,讓貧困縣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獲取25年光伏+農業+就業的穩定收益。
王柏興曾曬出了光伏農場的收益賬單:按一個貧困村建設0.5MW光伏農場項目(總投資約350萬元)計算,根據一、二、三類地區不同的光照條件計算,前15年的脫貧收益:每年發電收益分別可達52萬、51萬、47萬元左右;縣政府自籌項目投資20%資本金、銀行貸款80%的方案,貧困村扣除(15年平均)銀行還貸、付息計算,每年(還貸約18.6萬元、付息約7萬元、運營維護等費用約4萬元)累計支出為29.6萬元,貧困村每年發電凈收益分別約為22.4萬元、21.4萬元、17.4萬元;光伏農場的特色26.4萬元、22萬元(后5年,或貧困縣自籌投入,貧困村每年分別可達45萬元、45萬元、40萬元以上的脫貧收益)。
據悉中利“光伏農場”項目于2016年11月在安徽靈璧縣首推實施,并于2017年6月順利并網。中利扶貧電站項目拓展的極為迅速,僅2017年9月,中利集團與安徽、陜西、遼寧、山西、云南、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相關政府及其指定方簽訂了606.1MW光伏農場扶貧項目EPC協議。截至2017年末,中利集團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簽約2377MW,開工建設1283MW,位居民營企業前茅。
截止2017年底,騰暉光伏已為全國43個貧困縣墊資50多億建設了光伏農場,助力脫貧人口30多萬。2017年中利“扶貧光伏電站”收入達30.88億元,毛利率為29.6%。
中利后續精準扶貧計劃是“預計2018年公司光伏扶貧業務將重點關注如西藏、新疆、山西、甘肅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拓展,預計全國范圍內簽約120個貧困縣,開工建設60個縣約1.8GW,力爭年內并網發電37個縣超過1GW。
中利集團還計劃在2019年底,為300個貧困縣、2.5萬個以上貧困村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累計脫貧人口達300萬以上,為決戰2020 全面脫貧作出光伏行業的應有貢獻。
許健民曾提到,根據我們跟國家能源局、科學研究院對全國12.6萬的貧困村所做初步評估,全國約有5萬個村能夠建設光伏扶貧電站。而中利2019年底的目標就是“2.5萬個以上”,占比達50%左右,王柏興的“野心”昭然若揭。
在2017年9月,光伏行業知名專家紅煒參觀了中利靈璧項目后曾直白地問了王柏興一個問題:“中利已經與一百多個縣簽署了扶貧合作協議,其中三十多個已經開工,可從靈璧項目看,賺錢很難。您的目的是什么?”
在王柏興眼中這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他考慮更多的還是大局。“光伏扶貧確實很難賺錢。但是根據國家扶貧辦估算,每年光伏扶貧的安裝量不會少于2GW。如果中利的光伏扶貧規模真的能上去,我就能把我的組件賣出去。”
中利在下游攻城略地之時,其光伏產品的產能規模也在相應的擴展。2015年11月8日,中利騰輝一期500MW光伏電池、500MW光伏組件在泰中羅勇工業園區正式投產,成為中國在泰國首家正式投產的規模型、科技型光伏電池及組建工廠。截至2017年末,中利電池片產能1.93GW,組件產能2.2GW,產能利用率均超過95%。
短短兩年間,中利光伏電池及組件銷售額就完成了華麗的三級跳,2015年銷售額不過14億元,如今(2017年)銷售額已暴增近50億元。
黑鷹光伏以中利“建設2.5萬個貧困村級光伏電站、每個村裝機容量0.5KW需要投資350萬元”計算,累計需要投資875億元,這筆錢哪里來?
王柏興在“2016中國扶貧日縣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上,曾提倡在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的領導下,有序成立“光伏扶貧產業聯盟”和“光伏扶貧產業基金”,他的方案是:聯盟企業共同出資30~40億作為“光伏扶貧產業基金”的劣后發起企業,希望國務院扶貧辦幫助協調商業銀行、國有機構等優先的方式,達到“光伏扶貧產業基金”300億規模,為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提供20%的資本金,三大政策性銀行提供80%的扶貧貸款。約能實現全國50%(6萬個)貧困村、無需各級政府出資,實現20年“光伏+農業”穩定收益的“精準扶貧”。
為了更快的搶占市場,據了解,中利集團發起成立了100億光伏扶貧產業基金,不用貧困村出一分錢,為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借入20%資本金,結合政策性銀行提供80%扶貧貸款,建成的“光伏農場”產權歸屬貧困村所有,讓貧困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特色農場,實現25年疊加收益脫貧。
不過,需要投資者注意的是,3月26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指出,光伏扶貧電站不得負債建設,企業不得投資入股,使得在資金來源上,光伏扶貧項目只能用政府性資金包括各級財政資金、定點幫扶和社會捐贈資金。
而中利光伏扶貧產業基金為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提供的是“借入”資金,這個政策對中利光伏扶貧戰略有何影響我們還不得而知,仍有待我們進一步考證。
三、下一個爆點?
隨著近幾年光伏裝機規模的爆發式增長,“運維”也成為光伏人追逐的焦點。因為無論是商業光伏電站,還是光伏扶貧電站,若是企業向實現25年計劃收益,運營維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如今運維市場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按照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 指導意見》,2020年我國光伏裝機量有望達到250吉瓦。據百家號“高科技的世界”統計,若按宏觀運維(數據采集+運維)占電站成本1%-2%的比例計算,那么,目前我國光伏運維的存量市場年均規模已達到了120億元-240億元規模,而未來兩三年,這一數字還將翻倍。
而中利雖然進入運維市場多年,但規模上仍然較小,尤其是2017年其電站運營維護業務下滑了55%(見下圖),但是黑鷹光伏認為若是未來中利扶貧戰略一旦符合預期,其“運維”業務也將迎來新的增長。
上文提到,中利“建立總承建EPC和25年電站運維管理的扶貧商業模式”,據黑鷹光伏了解,目前,中利與20多個貧困縣簽訂了運維協議,這些扶貧電站也都將引入華為FusionSolar 云中心智能管理系統,并在各縣管理人員手機上安裝監控軟件,讓各縣扶貧辦即時了解當天發電量,實現實時監控電站的安全運行。”
若是2019年中利能夠完成“2.5萬個以上貧困村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計劃,每村按照0.5KM的裝機標準計算,裝機規模達12.5GW。這將極大的提升中利集團“運維”業務實力。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中利“光伏扶貧”戰略能如期推進。
四、“百億”跨界疑團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而中利集團則將2016年定位公司發展的提升年,在王柏興的帝國版圖中,未來中利集團將形成“電纜及新材料產業板塊”、“光通信產業板塊”、“光伏產業板塊”、“高端制造電子產業板塊”、“互聯網新領域產業”五大板塊。
中利計劃通過“靈活運用多種資本擴張方式,加快融入到新興行業的步伐,為公司迅速擴展新業務的利潤增長點。”中利集團的手段包括“收購兼并、對外投資、合資合作以及聯營等方式”。
而中利將2018年作為“業務戰略升級的啟動之年”。其自2018年2月5日起停牌,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向包括深圳市比克電池有限公司、西藏浩澤商貿有限公司等交易對方收購所持有的深圳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下稱“比克動力”)股權。
資料顯示,比克動力成立于2005年8月,是一家致力于三元材料鋰離子電池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三元材料鋰離子電池單體及電池模組產品,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并兼顧3C類產品市場及儲能領域。
這一步中利集團邁的極為堅定,在收購具體方案還沒有公布之時,中利集團已開始了收購行動。2018年5月5日,中利集團公告稱擬以3.5億元收購比克動力3.41%股權,交易完成后,公司將持有比克動力8.29%股權。以此計算,中利集團給比克動力100%股權的估值達102.64億元。
筆者發現,一年多前,比克動力還是另一上市公司長信科技志在必得的“獵物”:2017年3月8日,長信科技發布收購預案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比克動力75%股權(長信科技已持有比克動力9%股權,交易完成后,長信科技將持有比克動力84%股權),以2016年12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比克動力的預評估值約為90億元(較中利集團給出的估值少了10多億元)。
據長信科技披露數據,2016年比克動力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23.91億元和4.51億元,同比增長了351.30%和1611.97%。當時比克動力的部分股東方如比克電池、西藏浩澤等對長信科技承諾比克動力2017年-2019年凈利潤數分別不低于7億元、12億元和12.5億元。
然而,據中利集團披露的數據2017年比克動力實現凈利潤為5.06億元,較上述長信科技中“7億元的業績承諾”少了1.94億元。
據筆者統計,2017年比克動力營業收入、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7.69%和12.2%,不僅兩個重要財務指標增幅遠低于2016年,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比克動力凈利潤增幅遠低于營業收入增幅,這或許說明其產品盈利能力明顯減弱。
而且,筆者還發現,中利集團與長信科技披露的比克動力2016年、2017年兩者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數據有少則數百萬、多則近億元的差異。
導致上述重重疑問的真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希望中利集團予以重視。
五、成敗“資本局”
進攻贏比賽,防守贏冠軍。筆者在過往文章中多次提到,企業家在進攻時還需要時時思考的是,如果外部資本資源突然變得稀缺或者及其昂貴時,公司能夠從內部籌集到所需要的資金嗎?
這不是危言聳聽,當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商業領域偶爾也會出現“信用緊縮”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很在在合理的價格內獲得外部融資。
“能夠通過經營現金流來滿足大部分的擴張資金需求是沃爾瑪的一個重大優勢。”有權威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國際巨擘沃爾瑪的決勝秘訣。
經營現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筆者發現,中利自身造血能力近乎停滯——其經營現金流已經連續4年為凈流出。近年中利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外部融資,這也導致了中利財務費用激增。
另外,飆升的應收賬款不僅占用了中利集團的大量資金,其中也暗藏不小的經營風險。
“涉及光伏業務的應收賬款金額約占應收賬款余額的67.27%。”在2017年報中,中利集團如是說。中利也在探索找到了一條解決(緩解)之道。2017年1月26日,中利集團公告稱為盤活公司的賬面資產,促進公司發展,公司擬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通過長城國瑞證券有限公司設立的“中利應收賬款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進行融資。“公司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金周轉、拓寬融資渠道,有利于公司業務更好的開展。”
2017年8月10日,“中利集團應收賬款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完成認購,實際收到認購資金4.47億元,期限為兩年,該資產計劃分為A、B、C三級,預期收益率分別為6%、6.5%和7%,還本付息方式均為“每半年付息、到期一次還本”。
但是中利集團資產證券化的體量還很小,不足以改變中利當下現金流之困。而且,前文提到的中利“光伏扶貧”、再造“三大板塊”等戰略,所需資金恐在百億元以上,若是中利不能破此“資本困局”,一切戰略可能淪為空談。
比如以中利計劃“建設2.5萬個貧困村級電站、每個投資0.5KW需要投資350萬元”計算,其累計需要投資875億元,即便是按照中利“為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借入20%資本金”,中利尚需投入175億元,即便減去中利已經投入的近60億元,仍需投入115億元左右。
而截至2018年3月末,中利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44.04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0.90%。這說明中利集團未來發展存在一定的資金壓力。
另外,長信科技在收購預案中曾提到,比克動力“業務和經營規模的大幅擴張,采購支出同比也大幅增加,產能建設也持續進行資金投入,而部分下游客戶受新能源汽車補貼到位時間延緩影響,致使標的公司回款速度放緩,標的公司資金需求壓力較大……未來仍可能存在因業務規模擴張、客戶回款速度減緩等因素導致的現金流不匹配的風險。”
筆者發現,與比克動力業務較為接近的三家上市公司國軒高科、億緯鋰能、鵬輝能源2017年經營現金流也都不太理想。若是中利集團成功收購比克動力,其資金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
若是在寬松融資環境下,中利上述的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但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包括神霧環保、富貴鳥、凱迪生態等10余家企業債券違約,涉及金額合計超過160億元。尤其是5月份,連續16年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盾安集團爆出流動性危機,各項有息負債超過450億元,震驚資本市場。《財經》分析認為:“激進的多元化擴張對盾安的資金鏈造成巨大壓力,導致資產負債率較高,最終在去杠桿、強監管的浪潮下,沒有逃脫。”
長江證券研究所認為:外部融資條件惡化也是信用違約產生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今年信用收縮的背景下,再融資壓力或是信用風險加速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甚至告訴《財經》記者,現在承銷機構也有壓力,一些企業和城投不僅是融資成本提高的問題,可能還面臨“有價無市”的狀況。
筆者認為,中利現金流中隱藏的風險還在可控范圍之內,但公司仍需早作謀劃。未來能否解決資金端需求及壓力,或許將直接影響中利戰略執行力及未來發展空間。王柏興又將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