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中利集團(12.84 -0.23%,診股)向深交所申請,上市公司股票自2月5日開市起停牌,并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十個交易日。近半年時間過去了,直到7月30日,中利集團才終于復牌,而之前籌劃的收購行為仍未形成預案。
有趣的是,中利集團籌劃的收購標的正是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與光伏公司一樣都會受到政策面的影響,如當前以及未來一兩年內,國內市場對韓日電池企業(yè)(LG、松下、SK等)的開放程度等等。
另據質押公告:截止2017年5月3日,中利集團實控人王柏興累計被質押的公司股份合計2.08億股,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的77.67%,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2.43%。復牌后的中利集團僅下跌了8.38%,頗有些躲過了531新政的意思,但股價維持震蕩是否另有原因呢?
1
現金流與應收賬款之謎
在光伏企業(yè)中,近幾年投資現金流凈額連續(xù)多年為負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但連續(xù)多年經營現金流凈額為負則比較少見。在當前經濟環(huán)境下,經營現金流量凈額持續(xù)為負意味著上市公司承受危機的能力值得投資者憂慮。
如中概股阿特斯太陽能(3.67 -0.27%,診股)(CSIQ.O)在2014年至2017年,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16.22億元、26.86億元、-19.29億元、13.32億元;然而中利集團卻分別為-12.45億元、-6.47億元、-13.46億元、-5.92億元,2018年一季度經營現金流凈額仍為-3.34億元。
針對現金流問題,深交所曾向上市公司發(fā)去年報問詢函,中利集團也于2018年6月11日發(fā)布了回復公告。而事實上,早在今年的3月5日,深交所就對上市公司發(fā)出過問詢函。這兩次問詢函均有針對應收賬款的問題,而在前次問詢函的回復公告中,中利集團披露了截至2017年末金額較大的應收賬款情況,具體項如下:
但引人注意的是,中利集團在2017年年報中公布的前五大客戶詳細情況卻似乎與之不大一樣,尤其是客戶F的高達25.11億元的應收賬款更是讓人查找而不可得:
僅就扶貧EPC來看,中和明略瀏覽公告后發(fā)現,中利集團分別在2017年6月29日、9月24日發(fā)布扶貧項目公告,前者涉及12個項目共計323.36MW,后者涉及15個項目共計606.10MW。假如將所有扶貧視作一個整體,或許25.11億元還說得過去,但這樣是否真的可以呢?
然后我們再來看3月14日披露的這個回款比例的含義。若回款不算在披露的應收賬款金額內,那么客戶F當年收入總金額或應為25.11億元÷(1-26%)=33.93億元,這又與當年扶貧項目合計30.88億元的金額不大匹配;但若回款算在披露的應收賬款金額內,客戶A的期末結余應收賬款為9.54億元×(1-60%)=3.82億元,與客戶2、客戶3也有差距。
2
扶貧倒比商業(yè)賺
事實上,除光伏以外,中利集團還有阻燃耐火軟電纜、銅導體、電纜料等業(yè)務。然而,上述應收賬款的問題大都與光伏相關,這也讓我們對上市公司的光伏業(yè)務尤其是扶貧光伏業(yè)務擁有更多興趣。
據2017年年報,光伏組件及電站是中利集團營收占比最高的項目,占比高達54.45%。其中,光伏組件及電池片在近五年內增長十分迅猛,2013年至2017年營業(yè)收入分別為10.6億元、12.97億元、14.17億元、31.43億元、46.92億元。
無論是2016年年報還是2017年年報,中利集團均披露其組件產能為2.2GW;而光伏組件的生產量分別為1258兆瓦、1781兆瓦。理論上來說,產能利用率應該分別為57.18%、80.95%,但是上市公司卻在年報中稱,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7%、超過95%。中利集團到底是怎么計算產能利用率的呢?
至于電站業(yè)務,上市公司在2017年開展了光伏扶貧電站業(yè)務:截至2017年期末,上市公司光伏扶貧電站當年簽約520兆瓦,累計簽約2377兆瓦,開工建設1283兆瓦。
2017年年報稱:“光伏電站業(yè)務以光伏扶貧電站開發(fā)建設(EPC+分布式)為主,是電站業(yè)務利潤貢獻的重點。改善了以往受制于集中式電站建設指標分配、商務轉讓談判耗時、應收款回收延期等不可控制因素影響而導致業(yè)績確認波動的情況。”
上述的“指標分配”、“談判耗時”、“回款延期”等不可控因素誠然會導致業(yè)績確認波動,但是,這些因素會否影響到毛利率呢?中和明略查詢2017年年報后發(fā)現,中利集團商業(yè)光伏電站和扶貧光伏電站的毛利率分別為18.81%、29.60%。
扶貧竟比商業(yè)高了不止10個百分點!這個“扶貧”是扶誰的貧?有業(yè)內人士稱,其所在的光伏公司做的扶貧光伏電站毛利率較商業(yè)光伏電站毛利率為低,“因為扶貧要拿出來利潤給扶貧戶。”這就讓我們對于中利集團的“扶貧更賺”的現象更感興趣了。
2017年,中利集團扶貧光伏電站的銷售量為481.53兆瓦,營業(yè)收入、營業(yè)成本分別為30.88億元、21.74億元,計算可知每兆瓦平均創(chuàng)收641萬元、平均成本451萬元。而以下是2012年至2017年,上市公司商業(yè)光伏電站的數據:
可見,無論是收入均價還是成本均價,中利集團2017年的扶貧光伏電站均低于商業(yè)光伏電站,前者分別是后者的85.81%、74.42%。更有意思的是,中利集團的收入、成本均價在2016年出現了跳升,這又會是什么原因呢?
3
人均營收激增
說了這么久光伏,我們須知:自2011年起,中利集團始為光伏。因此,我們將上市公司2012年至2017年的營業(yè)收入與員工人數做一個比對,嘗試著從中找出點值得深思的地方:
可見,中利集團2012年至2016年人均創(chuàng)收的變化相對平穩(wěn),變化幅度均在25%以內;而到了2017年,上市公司人均創(chuàng)收從前一年內的132萬元增至238萬元,增幅達80.3%。
那么,導致中利集團2017年人均創(chuàng)收出現大幅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顯然的一個事實是,上市公司2017年營業(yè)收入大幅增長71.94%,但員工人數卻反而下降了4.58%。
中和明略觀察了中利集團旗下的4家重要子公司:騰暉光伏、中聯光電、中利電子、廣東中德。通過比較子公司2016年、2017年的營業(yè)收入、員工人數、人均創(chuàng)收后,我們發(fā)現,答案或許就在這里:
上述“騰暉光伏”、“中聯光電”、“中利電子”、“廣東中德”分別指“蘇州騰暉光伏技術有限公司”、“常熟市中聯光電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中利電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東中德電纜有限公司”。
可見,對中利集團營業(yè)收入大增貢獻最大的子公司正是騰暉光伏;而四家子公司中,中聯光電、中利電子、廣東中德社保人數都有增加,而人數降低的恰恰是騰暉光伏。
在2017年,騰暉光伏營業(yè)收入增幅達117.75%,社保人數減少20.47%。若員工人數與社保人數相近,則騰暉光伏在當年的人均營收激增了173.91%。即使把騰暉光伏2017年社保人數與2016年視作相同,且兩年收入均分計算,其人均創(chuàng)收也高達256萬元,遠超過阿斯特的人均創(chuàng)收183萬元。
有趣的是,中利集團籌劃的收購標的正是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與光伏公司一樣都會受到政策面的影響,如當前以及未來一兩年內,國內市場對韓日電池企業(yè)(LG、松下、SK等)的開放程度等等。
另據質押公告:截止2017年5月3日,中利集團實控人王柏興累計被質押的公司股份合計2.08億股,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的77.67%,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2.43%。復牌后的中利集團僅下跌了8.38%,頗有些躲過了531新政的意思,但股價維持震蕩是否另有原因呢?
1
現金流與應收賬款之謎
在光伏企業(yè)中,近幾年投資現金流凈額連續(xù)多年為負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但連續(xù)多年經營現金流凈額為負則比較少見。在當前經濟環(huán)境下,經營現金流量凈額持續(xù)為負意味著上市公司承受危機的能力值得投資者憂慮。
如中概股阿特斯太陽能(3.67 -0.27%,診股)(CSIQ.O)在2014年至2017年,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16.22億元、26.86億元、-19.29億元、13.32億元;然而中利集團卻分別為-12.45億元、-6.47億元、-13.46億元、-5.92億元,2018年一季度經營現金流凈額仍為-3.34億元。
針對現金流問題,深交所曾向上市公司發(fā)去年報問詢函,中利集團也于2018年6月11日發(fā)布了回復公告。而事實上,早在今年的3月5日,深交所就對上市公司發(fā)出過問詢函。這兩次問詢函均有針對應收賬款的問題,而在前次問詢函的回復公告中,中利集團披露了截至2017年末金額較大的應收賬款情況,具體項如下:
但引人注意的是,中利集團在2017年年報中公布的前五大客戶詳細情況卻似乎與之不大一樣,尤其是客戶F的高達25.11億元的應收賬款更是讓人查找而不可得:
然后我們再來看3月14日披露的這個回款比例的含義。若回款不算在披露的應收賬款金額內,那么客戶F當年收入總金額或應為25.11億元÷(1-26%)=33.93億元,這又與當年扶貧項目合計30.88億元的金額不大匹配;但若回款算在披露的應收賬款金額內,客戶A的期末結余應收賬款為9.54億元×(1-60%)=3.82億元,與客戶2、客戶3也有差距。
2
扶貧倒比商業(yè)賺
事實上,除光伏以外,中利集團還有阻燃耐火軟電纜、銅導體、電纜料等業(yè)務。然而,上述應收賬款的問題大都與光伏相關,這也讓我們對上市公司的光伏業(yè)務尤其是扶貧光伏業(yè)務擁有更多興趣。
據2017年年報,光伏組件及電站是中利集團營收占比最高的項目,占比高達54.45%。其中,光伏組件及電池片在近五年內增長十分迅猛,2013年至2017年營業(yè)收入分別為10.6億元、12.97億元、14.17億元、31.43億元、46.92億元。
無論是2016年年報還是2017年年報,中利集團均披露其組件產能為2.2GW;而光伏組件的生產量分別為1258兆瓦、1781兆瓦。理論上來說,產能利用率應該分別為57.18%、80.95%,但是上市公司卻在年報中稱,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7%、超過95%。中利集團到底是怎么計算產能利用率的呢?
至于電站業(yè)務,上市公司在2017年開展了光伏扶貧電站業(yè)務:截至2017年期末,上市公司光伏扶貧電站當年簽約520兆瓦,累計簽約2377兆瓦,開工建設1283兆瓦。
2017年年報稱:“光伏電站業(yè)務以光伏扶貧電站開發(fā)建設(EPC+分布式)為主,是電站業(yè)務利潤貢獻的重點。改善了以往受制于集中式電站建設指標分配、商務轉讓談判耗時、應收款回收延期等不可控制因素影響而導致業(yè)績確認波動的情況。”
上述的“指標分配”、“談判耗時”、“回款延期”等不可控因素誠然會導致業(yè)績確認波動,但是,這些因素會否影響到毛利率呢?中和明略查詢2017年年報后發(fā)現,中利集團商業(yè)光伏電站和扶貧光伏電站的毛利率分別為18.81%、29.60%。
扶貧竟比商業(yè)高了不止10個百分點!這個“扶貧”是扶誰的貧?有業(yè)內人士稱,其所在的光伏公司做的扶貧光伏電站毛利率較商業(yè)光伏電站毛利率為低,“因為扶貧要拿出來利潤給扶貧戶。”這就讓我們對于中利集團的“扶貧更賺”的現象更感興趣了。
2017年,中利集團扶貧光伏電站的銷售量為481.53兆瓦,營業(yè)收入、營業(yè)成本分別為30.88億元、21.74億元,計算可知每兆瓦平均創(chuàng)收641萬元、平均成本451萬元。而以下是2012年至2017年,上市公司商業(yè)光伏電站的數據:
可見,無論是收入均價還是成本均價,中利集團2017年的扶貧光伏電站均低于商業(yè)光伏電站,前者分別是后者的85.81%、74.42%。更有意思的是,中利集團的收入、成本均價在2016年出現了跳升,這又會是什么原因呢?
3
人均營收激增
說了這么久光伏,我們須知:自2011年起,中利集團始為光伏。因此,我們將上市公司2012年至2017年的營業(yè)收入與員工人數做一個比對,嘗試著從中找出點值得深思的地方:
可見,中利集團2012年至2016年人均創(chuàng)收的變化相對平穩(wěn),變化幅度均在25%以內;而到了2017年,上市公司人均創(chuàng)收從前一年內的132萬元增至238萬元,增幅達80.3%。
那么,導致中利集團2017年人均創(chuàng)收出現大幅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顯然的一個事實是,上市公司2017年營業(yè)收入大幅增長71.94%,但員工人數卻反而下降了4.58%。
中和明略觀察了中利集團旗下的4家重要子公司:騰暉光伏、中聯光電、中利電子、廣東中德。通過比較子公司2016年、2017年的營業(yè)收入、員工人數、人均創(chuàng)收后,我們發(fā)現,答案或許就在這里:
上述“騰暉光伏”、“中聯光電”、“中利電子”、“廣東中德”分別指“蘇州騰暉光伏技術有限公司”、“常熟市中聯光電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中利電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東中德電纜有限公司”。
可見,對中利集團營業(yè)收入大增貢獻最大的子公司正是騰暉光伏;而四家子公司中,中聯光電、中利電子、廣東中德社保人數都有增加,而人數降低的恰恰是騰暉光伏。
在2017年,騰暉光伏營業(yè)收入增幅達117.75%,社保人數減少20.47%。若員工人數與社保人數相近,則騰暉光伏在當年的人均營收激增了173.91%。即使把騰暉光伏2017年社保人數與2016年視作相同,且兩年收入均分計算,其人均創(chuàng)收也高達256萬元,遠超過阿斯特的人均創(chuàng)收18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