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全球具有戰略性和先導性的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技術變革和能源發展的方向,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領域,是解決能源資源短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既是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又對我省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至高點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年來,我省新能源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 新能源裝備
我省新能源裝備產業起步較早,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全省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100億元左右。太陽能光熱產業穩居全國首位,形成了以濟南、德州、東營等各具特色的太陽能產業集聚區。依托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海陽核電項目建設,煙臺已初步建立了集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于一體的核電產業體系,擁有萊山、海陽兩個省級核電工業園區,山東核電、臺海集團、頓漢布什等30多家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占全省核電裝備產值90%市場份額。智能電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全省中小型變壓器產量居全國首位,擁有以山東電工電氣、泰開、魯能泰山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先進企業。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穩步增長,2017年全省共生產新能源汽車14.05萬輛,占全國18%左右,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大省;中通客車成為全國第二大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產量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2%。
(二) 新能源應用
近年來,圍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我省加快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廣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成為全省能源行業發展的突出亮點。截至2017年底,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4.3%。新能源發電呈現跨越式發展,發電裝機容量達2437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19.4%。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突破千萬千瓦級,分別達到1061萬千瓦、1052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達到216萬千瓦;海陽核電一期工程、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新能源其他領域綜合利用也實現新突破,太陽能光熱產品集熱面積保有量約1.2億平方米,占全國的30%左右;地熱供暖面積4000萬平方米,淺層地熱能利用居全國首位;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5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年試點推廣量約120萬噸。新能源汽車推廣快速增長,累計保有量14.6萬輛,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2.2萬個,均居全國前列。
(三) 新能源技術
順應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發展趨勢,我省在核能、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技術實現突破,氫能源、海洋能等前瞻性技術穩步推進,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行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逐步建成,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17年底,我省新能源領域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2個、省級工程實驗室3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煙臺金潤自主研發的核電防火保護產品“電纜及電纜橋架防火包覆裝置”與“非能動實體防火保護結構”填補國內技術空白。華凌電纜取得核電島內電纜生產許可,打破國外核島電纜的技術壟斷。煙臺“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國內唯一集核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于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扇急辈扉_采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制造全球最先進的超水深、雙鉆塔半潛式可燃冰鉆井平臺,安裝工藝、焊接工藝世界領先;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在水合物微觀測試技術、仿真模擬實驗研究等方面居全國前列,為我國首次可燃冰成功試采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山東豪邁生產的深海鉆探隔水管,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深海鉆采核心部件的壟斷。青島特來電在電動汽車充電群管群控、與微網控制與電網互動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 新模式、新業態
新能源產業和互聯網、先進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新能源領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光伏+漁業”、“光伏+生態農業”、“光伏+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呈現規?;l展態勢。青島昌盛日電全國首創的“光伏+生態農業”綜合利用發展模式已在全國復制推廣,全球首條高速光伏路面示范項目在濟南建成,實現交通運輸行業與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車共享業務開始布局,推動傳統租賃模式向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轉變。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以智慧車聯網為核心,以充電服務、汽車服務和綜合能源服務為重點,打造“互聯網+智慧出行”生態體系,青島特來電成功構建了“互聯網+充電樁+新能源汽車”新模式,實現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全程監控、大數據分析和運營。新、擴建22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建成覆蓋全省的光纖主干網,全部實現無人值班,初步形成了“互聯網+電網”發展格局。青島中德生態園、濟南積成工業園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新能源微電網示范,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
(一) 新能源裝備
我省新能源裝備產業起步較早,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全省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100億元左右。太陽能光熱產業穩居全國首位,形成了以濟南、德州、東營等各具特色的太陽能產業集聚區。依托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海陽核電項目建設,煙臺已初步建立了集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于一體的核電產業體系,擁有萊山、海陽兩個省級核電工業園區,山東核電、臺海集團、頓漢布什等30多家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占全省核電裝備產值90%市場份額。智能電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全省中小型變壓器產量居全國首位,擁有以山東電工電氣、泰開、魯能泰山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先進企業。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穩步增長,2017年全省共生產新能源汽車14.05萬輛,占全國18%左右,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大省;中通客車成為全國第二大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產量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2%。
(二) 新能源應用
近年來,圍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我省加快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廣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成為全省能源行業發展的突出亮點。截至2017年底,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4.3%。新能源發電呈現跨越式發展,發電裝機容量達2437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19.4%。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突破千萬千瓦級,分別達到1061萬千瓦、1052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達到216萬千瓦;海陽核電一期工程、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新能源其他領域綜合利用也實現新突破,太陽能光熱產品集熱面積保有量約1.2億平方米,占全國的30%左右;地熱供暖面積4000萬平方米,淺層地熱能利用居全國首位;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5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年試點推廣量約120萬噸。新能源汽車推廣快速增長,累計保有量14.6萬輛,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2.2萬個,均居全國前列。
(三) 新能源技術
順應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發展趨勢,我省在核能、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技術實現突破,氫能源、海洋能等前瞻性技術穩步推進,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行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逐步建成,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17年底,我省新能源領域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2個、省級工程實驗室3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煙臺金潤自主研發的核電防火保護產品“電纜及電纜橋架防火包覆裝置”與“非能動實體防火保護結構”填補國內技術空白。華凌電纜取得核電島內電纜生產許可,打破國外核島電纜的技術壟斷。煙臺“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國內唯一集核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于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扇急辈扉_采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制造全球最先進的超水深、雙鉆塔半潛式可燃冰鉆井平臺,安裝工藝、焊接工藝世界領先;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在水合物微觀測試技術、仿真模擬實驗研究等方面居全國前列,為我國首次可燃冰成功試采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山東豪邁生產的深海鉆探隔水管,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深海鉆采核心部件的壟斷。青島特來電在電動汽車充電群管群控、與微網控制與電網互動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 新模式、新業態
新能源產業和互聯網、先進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新能源領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光伏+漁業”、“光伏+生態農業”、“光伏+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呈現規?;l展態勢。青島昌盛日電全國首創的“光伏+生態農業”綜合利用發展模式已在全國復制推廣,全球首條高速光伏路面示范項目在濟南建成,實現交通運輸行業與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車共享業務開始布局,推動傳統租賃模式向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轉變。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以智慧車聯網為核心,以充電服務、汽車服務和綜合能源服務為重點,打造“互聯網+智慧出行”生態體系,青島特來電成功構建了“互聯網+充電樁+新能源汽車”新模式,實現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全程監控、大數據分析和運營。新、擴建22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建成覆蓋全省的光纖主干網,全部實現無人值班,初步形成了“互聯網+電網”發展格局。青島中德生態園、濟南積成工業園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新能源微電網示范,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