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農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光伏農業極易出現‘兩張皮’”、“光伏農業還像個孩子”,這些是記者日前在中國光伏農業高峰論壇上聽到最多的聲音。
圍繞我國光伏農業扶貧目前面臨的困難、問題,如何使光伏農業健康發展,業內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光伏與農業結合不足
自從2016年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等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后,光伏扶貧就得到了自上而下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此同時,我國光伏農業在沒有足夠支撐的前提下便得到了快速發展。
按照理想模式,一方面,太陽能光伏電站利用農業土地進行電站建設和運營,將陽光轉化為清潔能源、實現長期、穩定的電力供應;另一方面,利用光伏電站智能補水、光線調整、溫度調節等優勢,為農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如今,光伏農業已形成光伏種植、光伏養殖、光伏水利、光伏村舍四大模式。
“光伏+”模式雖多,但遇到的問題也不少。業內專家均認為,光伏和農業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兩張皮”的現象居多。
“二者結合不夠的一個表現是,設施農業在現代農業中比較少,投資也小,在北方以冬暖式大棚居多。另一個表現是,大棚里搞光伏研究的人才相對較少。”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后冀星認為,“目前我國光伏農業所處發展階段就像蹣跚學步的幼兒,還需呵護。”
西安隆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開發總監張娜表示:“光伏和農業結合的時候,‘兩層皮’的現象極易出現。我們在做光伏扶貧項目時,有地方政府嚴格要求,光伏農業一定要以農業為主。”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原司長馮玉林則形象地把光伏與農業的關系比喻為“家人”。“光伏和農業一定要從交朋友談戀愛到結婚過日子,只有完全成為一家人,光伏扶貧產業才有希望。”
光伏農業尚處探索階段
采訪中,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光伏與農業的融合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大多數光伏農業項目中農業與光伏并沒有真正融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光伏與農業產業布局、業務比重、管理制度、人員配置等偏重于光伏或農業的其中一個方面,并沒有將兩個產業真正地同等對待。
據悉,目前的光伏農業沒有成熟系統性的產業研究成果與體系,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也處在探索與發展階段。此外,技術不成熟也是光伏農業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記者了解到,光伏與農業爭光、農業減產、光伏在農業中運用受限等事件時有發生。
“為了銅川市光伏扶貧項目,我們五易其稿,不斷修改投標方案。因為當地政府對農業有嚴格的比例要求,必須側重農業,投資遠超預算,項目競標前期工作異常艱難。”一位參與陜西省銅川市光伏扶貧項目設計的總經理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同樣認為光伏農業屬于發展初期的還有華為智能光伏業務解決方案副總工程師吳透明,他說:“光伏扶貧比較脆弱,當前光伏扶貧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如扶貧電站分散、單站規模小,需要大量運維人員,電站運維難;電站質量參差不齊,扶貧收益得不到保障;鄉村偏遠,無法及時了解電站實時狀態;貧困戶無法參與電站維護工作,暫未實現造血式扶貧等。
呼喚兩者結合的優惠政策
針對上述諸多問題,專家們認為,要對光伏農業進行更多的實踐與試驗,用事實驗證光伏農業的兼容性,用需求推動標準的建立,與此同時,光伏行業標準的概念和名詞也要及時提升。
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專家們認為,應根據光伏與農業兩個產業的特點與實際,制訂、建立可行的發展戰略、制度體系、專業團隊等。只有做到這些,光伏農業才有真正發展與成功的可能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光伏農業政策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目前國家對光伏農業的優惠政策還停留在單一光伏發電或者農業上,沒有針對光伏農業產業融合的相關優惠政策。而光伏農業的健康發展,絕不是僅對單一產業的扶持,更需要系統性、綜合性地支持與推動。
原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石定寰表示:“現代農業離不開能源,要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光伏產業不可或缺。同時,光伏農業一定不能脫離農業基礎,最終目標依然需要著眼于農業、農民、農村,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另外,專家們認為,光伏與農業結合時,需在充分掌握市場信息、合理調配當地資源的同時,實時考量地區及地區間的產業密集度,建立扶貧發展長效機制與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精準協調產業分布,防范區域間產業同質化現象。
圍繞我國光伏農業扶貧目前面臨的困難、問題,如何使光伏農業健康發展,業內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光伏與農業結合不足
自從2016年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等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后,光伏扶貧就得到了自上而下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此同時,我國光伏農業在沒有足夠支撐的前提下便得到了快速發展。
按照理想模式,一方面,太陽能光伏電站利用農業土地進行電站建設和運營,將陽光轉化為清潔能源、實現長期、穩定的電力供應;另一方面,利用光伏電站智能補水、光線調整、溫度調節等優勢,為農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如今,光伏農業已形成光伏種植、光伏養殖、光伏水利、光伏村舍四大模式。
“光伏+”模式雖多,但遇到的問題也不少。業內專家均認為,光伏和農業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兩張皮”的現象居多。
“二者結合不夠的一個表現是,設施農業在現代農業中比較少,投資也小,在北方以冬暖式大棚居多。另一個表現是,大棚里搞光伏研究的人才相對較少。”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后冀星認為,“目前我國光伏農業所處發展階段就像蹣跚學步的幼兒,還需呵護。”
西安隆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開發總監張娜表示:“光伏和農業結合的時候,‘兩層皮’的現象極易出現。我們在做光伏扶貧項目時,有地方政府嚴格要求,光伏農業一定要以農業為主。”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原司長馮玉林則形象地把光伏與農業的關系比喻為“家人”。“光伏和農業一定要從交朋友談戀愛到結婚過日子,只有完全成為一家人,光伏扶貧產業才有希望。”
光伏農業尚處探索階段
采訪中,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光伏與農業的融合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大多數光伏農業項目中農業與光伏并沒有真正融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光伏與農業產業布局、業務比重、管理制度、人員配置等偏重于光伏或農業的其中一個方面,并沒有將兩個產業真正地同等對待。
據悉,目前的光伏農業沒有成熟系統性的產業研究成果與體系,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也處在探索與發展階段。此外,技術不成熟也是光伏農業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記者了解到,光伏與農業爭光、農業減產、光伏在農業中運用受限等事件時有發生。
“為了銅川市光伏扶貧項目,我們五易其稿,不斷修改投標方案。因為當地政府對農業有嚴格的比例要求,必須側重農業,投資遠超預算,項目競標前期工作異常艱難。”一位參與陜西省銅川市光伏扶貧項目設計的總經理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同樣認為光伏農業屬于發展初期的還有華為智能光伏業務解決方案副總工程師吳透明,他說:“光伏扶貧比較脆弱,當前光伏扶貧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如扶貧電站分散、單站規模小,需要大量運維人員,電站運維難;電站質量參差不齊,扶貧收益得不到保障;鄉村偏遠,無法及時了解電站實時狀態;貧困戶無法參與電站維護工作,暫未實現造血式扶貧等。
呼喚兩者結合的優惠政策
針對上述諸多問題,專家們認為,要對光伏農業進行更多的實踐與試驗,用事實驗證光伏農業的兼容性,用需求推動標準的建立,與此同時,光伏行業標準的概念和名詞也要及時提升。
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專家們認為,應根據光伏與農業兩個產業的特點與實際,制訂、建立可行的發展戰略、制度體系、專業團隊等。只有做到這些,光伏農業才有真正發展與成功的可能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光伏農業政策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目前國家對光伏農業的優惠政策還停留在單一光伏發電或者農業上,沒有針對光伏農業產業融合的相關優惠政策。而光伏農業的健康發展,絕不是僅對單一產業的扶持,更需要系統性、綜合性地支持與推動。
原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石定寰表示:“現代農業離不開能源,要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光伏產業不可或缺。同時,光伏農業一定不能脫離農業基礎,最終目標依然需要著眼于農業、農民、農村,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另外,專家們認為,光伏與農業結合時,需在充分掌握市場信息、合理調配當地資源的同時,實時考量地區及地區間的產業密集度,建立扶貧發展長效機制與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精準協調產業分布,防范區域間產業同質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