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業內人士評論稱,這大概是歷年來最具市場意識的光伏政策文件,主管部門表現出了最大誠意,擬定盡可能公平的競爭規則。同時,對于焦慮指數不斷上升的戶用光伏,能源局也給出了對用戶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2月18-19日,主管部門召開了一系列光伏政策座談會,與行業協會、專家、企業共同探討2019年光伏行業政策,得出了“2018年下半年新增戶用光伏項目進入2019年補貼目錄”、“工商業與地面電站共同競價獲取補貼”、“招標上限價格每季度退坡0.01元/kWh”等初步結論。
有業內人士評論稱,這大概是歷年來最具市場意識的光伏政策文件,主管部門表現出了最大誠意,擬定盡可能公平的競爭規則。同時,對于焦慮指數不斷上升的戶用光伏,能源局也給出了對用戶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但任何政策都很難讓每個人滿意,事實上,從筆者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光伏從業者正為最新政策吵得不可開交。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30億元補貼資金怎么分?
之前有傳言,2019年戶用光伏指標為3GW。按照利用小時數1100h、全電量補貼0.18元/kWh計算,每年需要補貼5.94億元。考慮到戶用光伏有一個月的緩沖期,且部分重點市場(如山東、河北)戶用光伏項目實際利用小時數更高,實際的補貼需求約為6-7億元。也就是說,留給地面電站(含領跑者)、工商業分布式項目的補貼為23-24億元。
為了“避免行業大起大落”,今年的地面電站和分布式(不含扶貧)新增規模不應少于35GW,同樣按照1100h的利用小時數計算,實際度電補貼不能超過0.062元/kWh。
6.2分錢的度電補貼標準,已經高于一些研究機構和媒體的預測,應該能讓大多數人滿意。如果競價得出的平均補貼強度真是這個數,對中東部地區的工商業分布式項目來說,可以提升全投資收益率約1.5個百分點,堪稱錦上添花;對西部地區大型電站而言,可以提升全投資收益率近2個百分點,幾乎是雪中送炭——IRR能否突破6%或8%,有時就取決于這幾分錢補貼。
那么,補貼該給誰呢?
民營企業的出路在哪?
從第三批領跑者項目和部分地區平價基地申報的情況來看,央企、國企已經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事實上,無論是企業規模、政府關系、信息渠道還是融資成本、抗風險能力,民營企業都難以同央企競爭。
以融資成本為例,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調研顯示,在同等項目收益率的情況下,國外優秀項目電價要比國內低40%以上,除日照資源差異外,成本差異主要來自資金成本。受國內相關政策影響,光伏項目“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通病。央企可以向大型國有銀行貸款,年利率只要3-5%,但民企從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往往需要找融資租賃公司,年利率很多在8%以上。
考慮到光伏補貼等待周期越來越長,2016年3月后并網的光伏電站至今仍未拿到補貼,一些項目已經處于虧損狀態。為了“止血”,很多民營企業選擇出售電站資產、出讓股權等方式獲取現金流,在光伏行業下游應用領域的話語權越來越少。
戶用光伏也要“先建先得”?
“2018年下半年新增戶用光伏項目進入2019年補貼目錄”這一政策,短期來看保護了經銷商的積極性,幫助部分用戶挽回了損失,但如果類似的規定成為慣例,戶用光伏指標管理將成為一紙空文。
索比光伏網分析認為,從之前的統計來看,2018年下半年新增戶用光伏只有300MW左右,占2019年規模的10%,影響相對較小。但如果2019年指標用完后依然有大量戶用項目建成并網,對2020年市場的影響就難以預期了,很可能形成“先建先得”的惡性循環,不利于戶用光伏健康發展。
同時,每月統計安裝規模、設置1個月的緩沖期也可能造成搶裝潮,系統質量和壽命難以保證。有經銷商吐槽說,之前我們只需要搶“630”和“1231”,未來是否需要每個月底都搶一波呢?
工商業分布式VS地面電站,哪個占優?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按照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通報的競價規則,將工商業分布式和集中式電站放在一個盤子中競價,以申報上網電價報價(以厘為最小單位)較各資源區招標上限電價下降額評比,降幅大的排前,以確定納入補貼范圍的項目,直至入選項目補貼總額達到國家規定的當前新增項目補貼總額限額為止。
但是,工商業分布式補貼的上限只有0.1元/kWh,下降空間有限,而地面電站標桿電價與煤電價格的差額往往不止這個數。以山東地區為例,燃煤發電標桿電價(含脫硫、脫銷、除塵)為0.3949元/kWh,而地面電站招標上限電價預計為0.55元/kWh。如果光伏投資企業報出低于0.45元/kWh的上網電價,依然有機會拿到可再生能源補貼,但分布式項目毫無辦法,只能放棄申報,被迫進入平價上網階段。
從降低補貼強度的角度,采用競價方式分配補貼指標是合理的,全國一盤棋、公開排名也可以避免暗箱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伏項目的非技術成本。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將地面電站項目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區別對待呢?或者,干脆按照補貼強度的需求進行排序,盡可能給更多光伏項目提供補貼支持,也是不錯的思路。
領跑者還要繼續嗎?
原本,第三批領跑者的獎補指標和第四批領跑者計劃都已經開始申報,但平價上網政策的出臺讓領跑者黯然失色——如果普通地面電站都能做到不需要國家補貼,實現平價上網,那領跑者的優勢如何體現?
從降電價的角度,應用領跑者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技術領跑者要執行對應資源區的標桿電價——仍以山東為例,一個500MW技術領跑者基地每年需要補貼資金1.16億元(注:技術領跑者按年利用1500小時計算),會從原本就緊張的光伏補貼資金池中分走一部分。能否獲得行業支持,完全是未知數。
小結
我們毫不懷疑主管部門希望光伏行業健康、有序、平穩發展的初衷。總體來看,這個版本的最新政策有許多亮點,得到了廣大從業者的支持。當然,在補貼資金分配、競價方式、戶用管理等方面也確實有待完善。此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出,分布式光伏單個項目體量從幾十千瓦到數兆瓦不等,業主數量巨大,能否同時應對如此數量級的項目報價評比,是能源局和相關機構的重大考驗。
據悉,本周五(22日),國家能源局將組織各地能源主管部門就光伏項目管理辦法進行討論,或許會對最新政策特別是在指標管控方面進行調整。距離2019年光伏政策正式下發,也不會太遠了。
2月18-19日,主管部門召開了一系列光伏政策座談會,與行業協會、專家、企業共同探討2019年光伏行業政策,得出了“2018年下半年新增戶用光伏項目進入2019年補貼目錄”、“工商業與地面電站共同競價獲取補貼”、“招標上限價格每季度退坡0.01元/kWh”等初步結論。
有業內人士評論稱,這大概是歷年來最具市場意識的光伏政策文件,主管部門表現出了最大誠意,擬定盡可能公平的競爭規則。同時,對于焦慮指數不斷上升的戶用光伏,能源局也給出了對用戶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但任何政策都很難讓每個人滿意,事實上,從筆者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光伏從業者正為最新政策吵得不可開交。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30億元補貼資金怎么分?
之前有傳言,2019年戶用光伏指標為3GW。按照利用小時數1100h、全電量補貼0.18元/kWh計算,每年需要補貼5.94億元。考慮到戶用光伏有一個月的緩沖期,且部分重點市場(如山東、河北)戶用光伏項目實際利用小時數更高,實際的補貼需求約為6-7億元。也就是說,留給地面電站(含領跑者)、工商業分布式項目的補貼為23-24億元。
為了“避免行業大起大落”,今年的地面電站和分布式(不含扶貧)新增規模不應少于35GW,同樣按照1100h的利用小時數計算,實際度電補貼不能超過0.062元/kWh。
6.2分錢的度電補貼標準,已經高于一些研究機構和媒體的預測,應該能讓大多數人滿意。如果競價得出的平均補貼強度真是這個數,對中東部地區的工商業分布式項目來說,可以提升全投資收益率約1.5個百分點,堪稱錦上添花;對西部地區大型電站而言,可以提升全投資收益率近2個百分點,幾乎是雪中送炭——IRR能否突破6%或8%,有時就取決于這幾分錢補貼。
那么,補貼該給誰呢?
民營企業的出路在哪?
從第三批領跑者項目和部分地區平價基地申報的情況來看,央企、國企已經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事實上,無論是企業規模、政府關系、信息渠道還是融資成本、抗風險能力,民營企業都難以同央企競爭。
以融資成本為例,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調研顯示,在同等項目收益率的情況下,國外優秀項目電價要比國內低40%以上,除日照資源差異外,成本差異主要來自資金成本。受國內相關政策影響,光伏項目“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通病。央企可以向大型國有銀行貸款,年利率只要3-5%,但民企從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往往需要找融資租賃公司,年利率很多在8%以上。
考慮到光伏補貼等待周期越來越長,2016年3月后并網的光伏電站至今仍未拿到補貼,一些項目已經處于虧損狀態。為了“止血”,很多民營企業選擇出售電站資產、出讓股權等方式獲取現金流,在光伏行業下游應用領域的話語權越來越少。
戶用光伏也要“先建先得”?
“2018年下半年新增戶用光伏項目進入2019年補貼目錄”這一政策,短期來看保護了經銷商的積極性,幫助部分用戶挽回了損失,但如果類似的規定成為慣例,戶用光伏指標管理將成為一紙空文。
索比光伏網分析認為,從之前的統計來看,2018年下半年新增戶用光伏只有300MW左右,占2019年規模的10%,影響相對較小。但如果2019年指標用完后依然有大量戶用項目建成并網,對2020年市場的影響就難以預期了,很可能形成“先建先得”的惡性循環,不利于戶用光伏健康發展。
同時,每月統計安裝規模、設置1個月的緩沖期也可能造成搶裝潮,系統質量和壽命難以保證。有經銷商吐槽說,之前我們只需要搶“630”和“1231”,未來是否需要每個月底都搶一波呢?
工商業分布式VS地面電站,哪個占優?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按照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通報的競價規則,將工商業分布式和集中式電站放在一個盤子中競價,以申報上網電價報價(以厘為最小單位)較各資源區招標上限電價下降額評比,降幅大的排前,以確定納入補貼范圍的項目,直至入選項目補貼總額達到國家規定的當前新增項目補貼總額限額為止。
但是,工商業分布式補貼的上限只有0.1元/kWh,下降空間有限,而地面電站標桿電價與煤電價格的差額往往不止這個數。以山東地區為例,燃煤發電標桿電價(含脫硫、脫銷、除塵)為0.3949元/kWh,而地面電站招標上限電價預計為0.55元/kWh。如果光伏投資企業報出低于0.45元/kWh的上網電價,依然有機會拿到可再生能源補貼,但分布式項目毫無辦法,只能放棄申報,被迫進入平價上網階段。
從降低補貼強度的角度,采用競價方式分配補貼指標是合理的,全國一盤棋、公開排名也可以避免暗箱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伏項目的非技術成本。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將地面電站項目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區別對待呢?或者,干脆按照補貼強度的需求進行排序,盡可能給更多光伏項目提供補貼支持,也是不錯的思路。
領跑者還要繼續嗎?
原本,第三批領跑者的獎補指標和第四批領跑者計劃都已經開始申報,但平價上網政策的出臺讓領跑者黯然失色——如果普通地面電站都能做到不需要國家補貼,實現平價上網,那領跑者的優勢如何體現?
從降電價的角度,應用領跑者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技術領跑者要執行對應資源區的標桿電價——仍以山東為例,一個500MW技術領跑者基地每年需要補貼資金1.16億元(注:技術領跑者按年利用1500小時計算),會從原本就緊張的光伏補貼資金池中分走一部分。能否獲得行業支持,完全是未知數。
小結
我們毫不懷疑主管部門希望光伏行業健康、有序、平穩發展的初衷。總體來看,這個版本的最新政策有許多亮點,得到了廣大從業者的支持。當然,在補貼資金分配、競價方式、戶用管理等方面也確實有待完善。此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出,分布式光伏單個項目體量從幾十千瓦到數兆瓦不等,業主數量巨大,能否同時應對如此數量級的項目報價評比,是能源局和相關機構的重大考驗。
據悉,本周五(22日),國家能源局將組織各地能源主管部門就光伏項目管理辦法進行討論,或許會對最新政策特別是在指標管控方面進行調整。距離2019年光伏政策正式下發,也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