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獨家獲悉,我國首輪太陽能光熱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將于今年6月底7月初正式開始,規模將是去年敦煌光伏發電項目的5倍―――50兆瓦,項目位于鄂爾多斯,最初年發電量為1.2億度。
2007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到,未來將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選擇荒漠、戈壁、荒灘等空閑土地,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到2020年,全國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達到20萬千瓦,將與光伏發電容量相當。
盡管業內人士對未來光熱發電的發展前景尚存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首輪光熱特許權招標啟動后,將逐步摸清我國光熱發電的實際成本,提高光熱發電系統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明確光熱發電的審批和電價核準程序,統一并網以及規模化推廣的相關技術標準。
隨著首輪光熱特許權招標的啟動,光熱發電的盛宴即將開席,先人一步嗅到食味的設備制造商、電力開發商和投資者們,也早就做好了饕餮一番的準備。
七年之癢招標出爐
熟悉該項目的人士感嘆:終于要招了。
2003年開始醞釀,2005年啟動項目選址,2006年中德科技論壇上與德方簽訂合作書,2007年下半年啟動項目前期可研,2010年正式啟動招標。我國首個國家級光熱發電項目從胎動到分娩,前后經歷了近7年時間。
根據該項目可研報告,原定稅后上網電價為2.26元/千瓦時,電站每千瓦造價為2.6萬元,與光伏發電1.2元左右的上網電價以及2.3萬元左右的單位成本相比,成本顯然過高。
記者了解到,國家能源局原本打算以核準電價方式批復該項目,但敦煌光伏項目爆出1.09元的低價后,讓光熱發電原本的價格優勢盡失。如果再以2.26元的電價批復鄂爾多斯項目,顯然不利于光熱發電的長期發展,決策者也將面臨一定壓力。因此最終采取的辦法是:遵循市場機制,采取特許權招標的形式確定最終上網電價。
而之所以選擇50兆瓦的裝機規模,一是汽輪機發電規模普遍較大,二是參照西班牙與德國的成熟經驗,二者最初的光熱發電項目,均是50兆瓦裝機規模。
據了解,該項目建設周期將為兩年。業內人士預計,招標后的上網電價可能會在1.8―1.9元,但最終價格還要看招標結果。根據國內相關法律規定,外資投資電力比例不得超過25%,加之在光熱發電系統集成上缺乏經驗,所以未來由國內幾大電力公司與國外相關公司組成聯合體競標,將是最為可行的方式。依據目前情況來看,競標者將不會少于十家。
槽式聚熱最為成熟
根據聚熱方式,光熱發電可分為槽式、塔式和碟式三種。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這三種技術路線中,槽式發電最具備商業化可行性。
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的原理是,通過大面積的槽式拋物面反射鏡將太陽光聚焦反射到集熱管上,管內的熱載體將水加熱成蒸汽,再通過熱轉換設備加壓,送入常規的汽輪機內進行發電。
由于采用汽輪機發電,電流穩定,加之系統可以采用熔鹽技術儲熱,白天將鹽從固態變成液態,晚間再用400多度的熔鹽將水變成蒸汽發電,這樣一來,就解決了風電與光伏發電無法解決的調峰問題。
國際權威機構統計,截至2009年,全世界運行的槽式光熱發電占整個光熱電站的88%,占在建項目的97.5%。
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間,美國加州Mojave沙漠相繼建成了9座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總裝機容量353.8MW,總投資額10億美元,年發電總量為8億千瓦時,上網電價在14―17美分/千瓦時之間,光電轉換率為14%。
這些電站最長的運行了將近30年,說明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的可靠性已經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巨量市場面臨激活
歐洲太陽能光熱協會200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計,到2040年,光熱發電將滿足世界上5%的電力需求。到2025年,全球光熱發電的裝機總容量將達到36000兆瓦。未來20年,全球光熱發電每年將會有164億歐元的巨大市場。
太陽能光熱要求直接輻射在每年1900千瓦小時/平方米以上,這個資源條件全世界只有美國、歐洲的西班牙、非洲和中國具備。美國和西班牙已捷足先登,建立了各自的光熱發電項目,而在中國,內蒙、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廣袤地區,尚有大片的光熱資源等待開發。這背后蘊藏的,將是一個巨大的設備制造市場。
成熟的槽式光熱發電系統,主要由集熱管、聚熱鏡片、汽輪機和支架等零部件構成。其中,集熱管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核心部件。
集熱管的主要功用是,通過聚熱鏡收集的反射光,把管內的導熱油加熱到400度,最終將水變成蒸汽。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