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在靳保芳心里4年的“石頭”終于可以落地。
9月19日,天業通聯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項獲有條件通過。這也意味著,靳保芳執掌的晶澳太陽能正式拿到了A股通行證,成為首家光伏中概股借殼“回A”的企業。
根據天業通聯公告,其將向晶泰福、其昌電子和深圳博源等發行股份購買晶澳太陽能100%股權,標的資產估值75億元,且向華建興業出售全部資產與負債,置出資產估值12.7億元。
晶澳太陽能總經理范瑞茂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將借助A股資本市場運作平臺實現融資功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的靈活度,拓展垂直一體化產業鏈,鞏固和開發光伏主業產品。公司不會為爭第一而爭第一,更不會以犧牲公司健康運行為代價。
巨頭蛻變
2005年,53歲的靳保芳帶領團隊創立晶澳太陽能,該公司成為晶龍集團延伸太陽能業務的主陣地。搭乘赴美上市風潮,晶澳太陽能在“光伏教父”楊懷進等人的協助下,于2007年登陸納斯達克上市。
實際上,早在單晶硅領域享譽業內外的晶龍集團,一度成為全球最大單晶硅生產商,靳保芳也被稱為單晶硅之王。
2010年,晶澳太陽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但到了2011~2012年,由于歐債危機、產能過剩、光伏“雙反”,包括晶澳太陽能在內的光伏企業均遭受重擊。
彼時,壞消息接踵而至。股價暴跌,融資能力盡失,業績虧損,高管離職、裁員……多家企業還紛紛收到退市警告。雪球平臺數據顯示,晶澳太陽能2011~2013年連續虧損,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64億元、-16.62億元和-4.74億元。
困境面前,晶澳太陽能在內部進行了一輪轉型。一方面,公司勒緊褲腰帶節儉開支、收縮生產計劃,同時不放松科研,降本求生;另一方面,公司開啟戰略調整,從電池制造延伸至下游組件端,并于2012年很快躋身全球組件企業排名前十。
2013年7~8月,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先后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從此中國光伏產業也迎來近5年突飛猛進的黃金發展期。
政策導向下,國內光伏產業于2014年明顯回暖,晶澳太陽能重獲發展機遇,業績出現了大幅度增長。這一年,公司還將產業鏈進一步向下發力,開拓光伏電站業務,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
“唯有較為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模式,公司抗風險能力才足夠強,發展才更穩健。”范瑞茂如是表示。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11~2017年,晶澳太陽能電池片生產規模連續6年位居第一或第二的地位,而組件生產規模連續5年排名前五。
財報數據顯示,2016~2019年上半年,晶澳太陽能營業收入分別為164.42億元、201.50億元、196.49億元和88.6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48億元,5.32億元、7.20億元和3.94億元。
“回A”苦旅
進入2015年以來,包括光伏企業在內的中概股私有化浪潮愈加洶涌。
當年6月,靳保芳首次發出私有化要約,擬收購價格9.69美元/股,估值4.891億美元,但收購方案未果。2017年6月靳保芳再次發出要約,報價調整為6.8美元/股。直至2017年11月,晶澳太陽能宣布與買方達成收購協議,最終協議收購價格3.62億美元,并以全現金方式進行。2018年7月,晶澳太陽能宣布完成與控股母公司的合并交易,正式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
而與退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晶澳太陽能的“回A”上市速度。
完成退市不到一周時間,也就是2018年7月23日,天業通聯發布《關于重大資產重組簽署一項協議的公告》,稱天業通聯與晶澳太陽能實控人簽署協議,就上市公司發行股份的方式全資收購晶澳太陽能達成合作意向,且重組構成借殼上市。
一年后,2019年9月19日,天業通聯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項獲有條件通過,這意味著晶澳太陽能順利借殼上市,并成為光伏中概股率先回歸A股資本市場的企業。
根據天業通聯相關公告,公司將向華建興業出售全部資產與負債,出售資產估值為12.7億元。此外,公司向晶泰福、其昌電子和深圳博源等發行股份購買晶澳太陽能100%股權,標的資產估值為75億元。交易完成后,晶澳太陽能的全體股東成為天業通聯股東,控股股東變更為晶泰福,實際控制人變更為靳保芳。
對于晶澳“回A”,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融資受限、估值偏低,中概股普遍面臨回國需求,回A后融資將更為便利;同時,目前中國在美上市的企業還面臨美國一些監管,特別是高科技公司,回歸之后可以減少貿易摩擦等風險。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晶澳太陽能產能的快速擴張,資金需求增長較快,而公司外部融資渠道除股東增資外,主要依賴銀行借款。
“公司將借助A股資本市場運作平臺實現融資功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的靈活度,拓展垂直一體化產業鏈,鞏固和開發光伏主業產品。”范瑞茂表示。
不過有點煞風景的是,9月20日,天業通聯在重組獲批第二天復牌后,盤中打開跌停,當天收盤報價13.02元/股。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人士認為,原來上市公司資產并不好,目前資金趕著往外出,而晶澳太陽能的資產短時間體現不出來價值,市場估值待定。
寡頭生態
在晶澳太陽能私有化回A的當下,光伏行業在經歷了“5.31新政”后,市場競爭格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當前的“平價時代”,寡頭競爭格局愈加明顯。
對比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紐交所代碼:JKS)、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協鑫集團、通威股份和阿特斯太陽能(納斯達克代碼:CSIQ)等頭部企業,各家基本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且,近兩年某些企業在部分環節上的優勢也更加明顯。
例如,隆基股份是單晶硅片龍頭,同時在組件上也占據一線位置;晶科能源穩坐組件龍頭寶座,在下游電站方面同樣有所布局;通威股份是電池龍頭,又在硅料上占有明顯優勢。而晶澳太陽能在組件和電池領域都擁有一定優勢。
尤其是2018年,光伏產業分析機構PV Infolink數據顯示,晶澳太陽能的全球組件出貨排名位居晶科能源之后,排名第二,緊隨其后的是天合光能、隆基股份和阿特斯等企業。
一直以來,光伏企業之間通過成本和規模競爭搶占市場份額,這從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等企業的硅片、電池和組件產能擴張可窺見一二。而相較之下,晶澳太陽能顯得比較低調和謹慎。
范瑞茂對記者表示,“要保持現有的市場地位,晶澳也會按照每年增量市場,借助A股資本平臺,相應地擴大產能。隨著技術不斷提升,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形成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光伏企業還嘗試“大硅片改革”方式搶占市場話語權。2019年8月,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先后宣布166mm尺寸、210mm尺寸方向,不過,對于硅片基本自用的晶科能源和晶澳太陽能并未盲目跟隨,仍選擇158.75mm產品。業內人士曾向記者表示,156.75mm和158.75mm硅片將在2020年迎來血拼局面,推廣更大尺寸的硅片有利于差異化競爭。
對此,范瑞茂表示,大尺寸硅片是行業的發展趨勢,目前來看市場對166mm尺寸產品的接受度仍需要一定時間。目前晶澳太陽能也在積極儲備基礎條件,條件成熟后也會將之推向市場。
“回歸A股后,我們不會為了爭第一而爭第一,更不會以犧牲公司健康運行為代價。若有機會做第一,我們同樣會爭取。”范瑞茂如是表示。
9月19日,天業通聯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項獲有條件通過。這也意味著,靳保芳執掌的晶澳太陽能正式拿到了A股通行證,成為首家光伏中概股借殼“回A”的企業。
根據天業通聯公告,其將向晶泰福、其昌電子和深圳博源等發行股份購買晶澳太陽能100%股權,標的資產估值75億元,且向華建興業出售全部資產與負債,置出資產估值12.7億元。
晶澳太陽能總經理范瑞茂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將借助A股資本市場運作平臺實現融資功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的靈活度,拓展垂直一體化產業鏈,鞏固和開發光伏主業產品。公司不會為爭第一而爭第一,更不會以犧牲公司健康運行為代價。
巨頭蛻變
2005年,53歲的靳保芳帶領團隊創立晶澳太陽能,該公司成為晶龍集團延伸太陽能業務的主陣地。搭乘赴美上市風潮,晶澳太陽能在“光伏教父”楊懷進等人的協助下,于2007年登陸納斯達克上市。
實際上,早在單晶硅領域享譽業內外的晶龍集團,一度成為全球最大單晶硅生產商,靳保芳也被稱為單晶硅之王。
2010年,晶澳太陽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但到了2011~2012年,由于歐債危機、產能過剩、光伏“雙反”,包括晶澳太陽能在內的光伏企業均遭受重擊。
彼時,壞消息接踵而至。股價暴跌,融資能力盡失,業績虧損,高管離職、裁員……多家企業還紛紛收到退市警告。雪球平臺數據顯示,晶澳太陽能2011~2013年連續虧損,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64億元、-16.62億元和-4.74億元。
困境面前,晶澳太陽能在內部進行了一輪轉型。一方面,公司勒緊褲腰帶節儉開支、收縮生產計劃,同時不放松科研,降本求生;另一方面,公司開啟戰略調整,從電池制造延伸至下游組件端,并于2012年很快躋身全球組件企業排名前十。
2013年7~8月,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先后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從此中國光伏產業也迎來近5年突飛猛進的黃金發展期。
政策導向下,國內光伏產業于2014年明顯回暖,晶澳太陽能重獲發展機遇,業績出現了大幅度增長。這一年,公司還將產業鏈進一步向下發力,開拓光伏電站業務,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
“唯有較為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模式,公司抗風險能力才足夠強,發展才更穩健。”范瑞茂如是表示。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2011~2017年,晶澳太陽能電池片生產規模連續6年位居第一或第二的地位,而組件生產規模連續5年排名前五。
財報數據顯示,2016~2019年上半年,晶澳太陽能營業收入分別為164.42億元、201.50億元、196.49億元和88.6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48億元,5.32億元、7.20億元和3.94億元。
“回A”苦旅
進入2015年以來,包括光伏企業在內的中概股私有化浪潮愈加洶涌。
當年6月,靳保芳首次發出私有化要約,擬收購價格9.69美元/股,估值4.891億美元,但收購方案未果。2017年6月靳保芳再次發出要約,報價調整為6.8美元/股。直至2017年11月,晶澳太陽能宣布與買方達成收購協議,最終協議收購價格3.62億美元,并以全現金方式進行。2018年7月,晶澳太陽能宣布完成與控股母公司的合并交易,正式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
而與退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晶澳太陽能的“回A”上市速度。
完成退市不到一周時間,也就是2018年7月23日,天業通聯發布《關于重大資產重組簽署一項協議的公告》,稱天業通聯與晶澳太陽能實控人簽署協議,就上市公司發行股份的方式全資收購晶澳太陽能達成合作意向,且重組構成借殼上市。
一年后,2019年9月19日,天業通聯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項獲有條件通過,這意味著晶澳太陽能順利借殼上市,并成為光伏中概股率先回歸A股資本市場的企業。
根據天業通聯相關公告,公司將向華建興業出售全部資產與負債,出售資產估值為12.7億元。此外,公司向晶泰福、其昌電子和深圳博源等發行股份購買晶澳太陽能100%股權,標的資產估值為75億元。交易完成后,晶澳太陽能的全體股東成為天業通聯股東,控股股東變更為晶泰福,實際控制人變更為靳保芳。
對于晶澳“回A”,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融資受限、估值偏低,中概股普遍面臨回國需求,回A后融資將更為便利;同時,目前中國在美上市的企業還面臨美國一些監管,特別是高科技公司,回歸之后可以減少貿易摩擦等風險。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晶澳太陽能產能的快速擴張,資金需求增長較快,而公司外部融資渠道除股東增資外,主要依賴銀行借款。
“公司將借助A股資本市場運作平臺實現融資功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的靈活度,拓展垂直一體化產業鏈,鞏固和開發光伏主業產品。”范瑞茂表示。
不過有點煞風景的是,9月20日,天業通聯在重組獲批第二天復牌后,盤中打開跌停,當天收盤報價13.02元/股。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人士認為,原來上市公司資產并不好,目前資金趕著往外出,而晶澳太陽能的資產短時間體現不出來價值,市場估值待定。
寡頭生態
在晶澳太陽能私有化回A的當下,光伏行業在經歷了“5.31新政”后,市場競爭格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當前的“平價時代”,寡頭競爭格局愈加明顯。
對比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紐交所代碼:JKS)、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協鑫集團、通威股份和阿特斯太陽能(納斯達克代碼:CSIQ)等頭部企業,各家基本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且,近兩年某些企業在部分環節上的優勢也更加明顯。
例如,隆基股份是單晶硅片龍頭,同時在組件上也占據一線位置;晶科能源穩坐組件龍頭寶座,在下游電站方面同樣有所布局;通威股份是電池龍頭,又在硅料上占有明顯優勢。而晶澳太陽能在組件和電池領域都擁有一定優勢。
尤其是2018年,光伏產業分析機構PV Infolink數據顯示,晶澳太陽能的全球組件出貨排名位居晶科能源之后,排名第二,緊隨其后的是天合光能、隆基股份和阿特斯等企業。
一直以來,光伏企業之間通過成本和規模競爭搶占市場份額,這從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等企業的硅片、電池和組件產能擴張可窺見一二。而相較之下,晶澳太陽能顯得比較低調和謹慎。
范瑞茂對記者表示,“要保持現有的市場地位,晶澳也會按照每年增量市場,借助A股資本平臺,相應地擴大產能。隨著技術不斷提升,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形成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光伏企業還嘗試“大硅片改革”方式搶占市場話語權。2019年8月,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先后宣布166mm尺寸、210mm尺寸方向,不過,對于硅片基本自用的晶科能源和晶澳太陽能并未盲目跟隨,仍選擇158.75mm產品。業內人士曾向記者表示,156.75mm和158.75mm硅片將在2020年迎來血拼局面,推廣更大尺寸的硅片有利于差異化競爭。
對此,范瑞茂表示,大尺寸硅片是行業的發展趨勢,目前來看市場對166mm尺寸產品的接受度仍需要一定時間。目前晶澳太陽能也在積極儲備基礎條件,條件成熟后也會將之推向市場。
“回歸A股后,我們不會為了爭第一而爭第一,更不會以犧牲公司健康運行為代價。若有機會做第一,我們同樣會爭取。”范瑞茂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