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轉型勢不可擋,誰走在前列誰便占有發展先機。7月26日,在由江蘇省能源局指導,省國信集團、國家電投集團江蘇電力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省投資協會和省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江蘇省首屆新能源投資論壇上,省內外新能源領域專家、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江蘇新能源發展現狀,探索新能源發展新機遇。
新能源成江蘇發展的亮麗名片
“江蘇能源資源對外依存程度高,煤炭、石油、天然氣都要從省外調入。保障能源安全、強化能源供應成為我省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省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季鳴介紹,也正因此,我省格外注重從綠色能源中挖潛力、從技術革命中求資源。“經過幾年努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光伏并網容量已達1599萬千瓦、風電并網容量111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209萬千瓦,均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季鳴說。
“這組‘成績’有著怎樣的涵義?”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舉例分析,比如我省海上風電裝機464萬千瓦,規模便已達全國首位;而分布式光伏裝機716萬千瓦,規模也能排全國第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眼下甚至出現‘全球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江蘇’的發展局面。”
統計顯示,僅光伏方面,目前我省已形成從硅料提取、硅錠制備、電池生產到系統應用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不僅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重點光伏制造企業,而且包括國內光伏組件價格下調、光伏平價上網等在內的一系列能源行業積極變化也由江蘇推動誕生。“可以說,新能源已成為我省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季鳴說。
新能源行業的強勢崛起,也在激發市場活力。國家電投江蘇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邢連中直言,江蘇經濟發達、風光資源豐富、儲能和氫能技術先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將進一步加強與江蘇在新能源領域的全面合作、互利共贏。”作為我省能源行業“主力軍”及此次論壇主辦方,率先于省內成立新能源公司開展新能源業務的省國信集團,同樣看到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省國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謝正義說,舉辦論壇的一大目的就是為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搭建相互交流的平臺,“聚焦新能源投資,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構建產融結合的創新機制。”
消納不足、補貼退坡是最大阻礙
數據顯示,“十三五”前期,新能源裝機已經成為裝機增量的主體,年均增加占比超過50%。今年以來,面對疫情沖擊和國家補貼退坡的雙重影響,新能源設備“搶裝”進入“沖刺期”。但是,短時間內裝機總量大幅提升帶來更多希望的同時,也讓新能源的消納問題成了未來相關領域發展的“攔路虎”。
以風電為例,唐學文介紹,江蘇海上風電資源豐富、年利用小時數高、發電量高,是全省最具規模化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推動能源轉型、替代化石能源潛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質量發展和能源轉型。
然而,目前江蘇的風電布局大多在蘇北,但負荷中心在蘇南,一江之隔,阻礙了“北電南送”,從而產生消納瓶頸。
“沒有消納的新能源發展,就等同于沒有發展。”唐學文建議,“十四五”初期,可以從電源、電網、負荷三方面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如深度調峰改造、并網控制技術提升、電能替代等。
“長久來看,‘十四五’初期海上風電成為風可再生能源增量主力,但后期發展受政策影響變動較大。”在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院長王進看來,由于1月財政部等三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無補貼或補貼較少的情況下,“十四五”后期海上風電裝機增量將面臨斷崖式降低的可能,這也將成為制約江蘇新能源發展的一大挑戰。
與此同時,地理空間問題也制約著省內新能源進一步發展。“根據目前已并網和在建風電項目情況,除分散式風電外,江蘇的內陸地區難以找到大范圍合適的風電項目建設優良場址,光伏發電同樣存在類似問題。”王進表示。
新能源成江蘇發展的亮麗名片
“江蘇能源資源對外依存程度高,煤炭、石油、天然氣都要從省外調入。保障能源安全、強化能源供應成為我省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省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季鳴介紹,也正因此,我省格外注重從綠色能源中挖潛力、從技術革命中求資源。“經過幾年努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光伏并網容量已達1599萬千瓦、風電并網容量111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209萬千瓦,均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季鳴說。
“這組‘成績’有著怎樣的涵義?”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舉例分析,比如我省海上風電裝機464萬千瓦,規模便已達全國首位;而分布式光伏裝機716萬千瓦,規模也能排全國第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眼下甚至出現‘全球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江蘇’的發展局面。”
統計顯示,僅光伏方面,目前我省已形成從硅料提取、硅錠制備、電池生產到系統應用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不僅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重點光伏制造企業,而且包括國內光伏組件價格下調、光伏平價上網等在內的一系列能源行業積極變化也由江蘇推動誕生。“可以說,新能源已成為我省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季鳴說。
新能源行業的強勢崛起,也在激發市場活力。國家電投江蘇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邢連中直言,江蘇經濟發達、風光資源豐富、儲能和氫能技術先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將進一步加強與江蘇在新能源領域的全面合作、互利共贏。”作為我省能源行業“主力軍”及此次論壇主辦方,率先于省內成立新能源公司開展新能源業務的省國信集團,同樣看到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省國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謝正義說,舉辦論壇的一大目的就是為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搭建相互交流的平臺,“聚焦新能源投資,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構建產融結合的創新機制。”
消納不足、補貼退坡是最大阻礙
數據顯示,“十三五”前期,新能源裝機已經成為裝機增量的主體,年均增加占比超過50%。今年以來,面對疫情沖擊和國家補貼退坡的雙重影響,新能源設備“搶裝”進入“沖刺期”。但是,短時間內裝機總量大幅提升帶來更多希望的同時,也讓新能源的消納問題成了未來相關領域發展的“攔路虎”。
以風電為例,唐學文介紹,江蘇海上風電資源豐富、年利用小時數高、發電量高,是全省最具規模化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推動能源轉型、替代化石能源潛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質量發展和能源轉型。
然而,目前江蘇的風電布局大多在蘇北,但負荷中心在蘇南,一江之隔,阻礙了“北電南送”,從而產生消納瓶頸。
“沒有消納的新能源發展,就等同于沒有發展。”唐學文建議,“十四五”初期,可以從電源、電網、負荷三方面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如深度調峰改造、并網控制技術提升、電能替代等。
“長久來看,‘十四五’初期海上風電成為風可再生能源增量主力,但后期發展受政策影響變動較大。”在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院長王進看來,由于1月財政部等三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無補貼或補貼較少的情況下,“十四五”后期海上風電裝機增量將面臨斷崖式降低的可能,這也將成為制約江蘇新能源發展的一大挑戰。
與此同時,地理空間問題也制約著省內新能源進一步發展。“根據目前已并網和在建風電項目情況,除分散式風電外,江蘇的內陸地區難以找到大范圍合適的風電項目建設優良場址,光伏發電同樣存在類似問題。”王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