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穩步有序推進天然氣取暖。統籌考慮天然氣總量和高峰期等因素,循序漸進、從實際出發,按照“先規劃、先合同、后改造”的原則,在落實天然氣供應保障合同和確保設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進煤改氣和天然氣取暖。
統籌布局、適時適度發展燃氣熱電聯產取暖。結合國家入魯主干管網和我省沿海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建設進度,把握節奏和進度,在國家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優先在經濟發達、氣源保障條件較好、熱負荷穩定的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核心區或大氣污染防治通道城市,適時適度建設燃氣熱電聯產項目;在城市中有穩定冷、熱、電負荷需求的機場、高鐵站等公共建筑、城市綜合體和商業聚集區等區域,有序發展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燃機。
因地制宜的發展燃氣鍋爐取暖。在落實氣源的前提下,對難以達到超低排放和集中供熱管網覆蓋不到區域的燃煤鍋爐可改為燃氣鍋爐。充分利用燃氣鍋爐啟停靈活的優勢,鼓勵在集中供熱區域作為調峰和應急熱源。
適度有序推進燃氣壁掛爐分散式取暖。加快城市燃氣管網建設,新建城市新區、住宅小區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同步規劃配套建設天然氣管網設施,優先對城中村、棚戶區等分散用戶實施燃氣壁掛爐取暖改造。加快城鄉燃氣協調發展,在落實氣源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實施燃氣壁掛爐取暖,堅持把解決農村居民炊事和取暖結合起來,實施天然氣“鎮鎮通”工程,促進燃氣管網向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和具備條件的中心村延伸。在管道無法通達的區域,鼓勵使用液化壓縮天然氣(CNG)、LNG供氣站等方式供氣。
4.積極高效發展電能取暖。結合取暖區域的熱負荷特性、取暖規模、電力資源和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在與電網公司做好充分銜接、落實配套電網建設改造、保障電力安全供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電取暖。統籌考慮電力、熱力供需,實現電力、熱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
(1)積極推進各類型電取暖。根據氣溫、水源、土壤等條件特性,結合電網架構能力,因地制宜優先選用低溫空氣源、污水源、地源、海水源等熱泵取暖,發揮電能高品質優勢,充分利用低品位的能源熱量,提升電能取暖效率。鼓勵利用低谷電,科學發展蓄熱式電鍋爐取暖,有效提升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在不具備集中供暖條件的區域,發展熱泵熱風機、戶用空氣源熱泵、蓄熱式電暖器、碳晶板、碳纖維板、電熱膜、發熱電纜等分散式電取暖。
(2)加快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實施電取暖。堅持集中式與分散式相結合,有序推動光伏、風電、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力裝機中的比重。結合“外電入魯”戰略實施,積極與送端省份做好對接,有效利用棄風棄光較重的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等三北地區的富余電量,助推我省煤改電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大型商場、辦公、酒店等晝夜冷熱負荷變化較大的建筑配套建設電蓄熱(冷)設施,促進電力負荷的移峰填谷,降低運行成本。
5.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取暖。
(1)地熱能取暖。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技術要求性高等特點,我省地熱資源相對豐富,應因地制宜、規范有序推廣使用集中與分散式地熱能取暖。
強化地熱資源規范有序開發建設。加大對全省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力度,摸清地熱資源家底,進行開發適宜性分區和開發利用區劃。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銜接,將地熱取暖納入城鎮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做到集中規劃、統一開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完善地熱行業標準規范,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確保地熱回灌率100%,依法推行資格認證、規劃審查和許可制度,維護地熱能開發利用市場秩序。
積極推動中深層地熱能取暖。根據地熱能資源分布及供熱市場需求,在“取熱不取水”的原則下,采用“采灌均衡、間接換熱”或“井下換熱”的工藝技術,在魯西北、膠東、魯中(西)南等地熱資源相對富集地區,采用“集中式與分散式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中深層地熱能取暖。
大力開發淺層地熱能取暖。按照“因地制宜,集約開發,加強監管,注重環保”的原則,采用熱泵技術為主,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取暖(制冷),經濟高效的替代散煤取暖。
(2)生物質能取暖。生物質能清潔取暖布局靈活,適應性強,適宜就近收集原料、就地加工轉換、就近消費、分布式開發利用,可用于生物質資源豐富地區的縣城及農村取暖,在用戶側直接替代散煤。
積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取暖。堅持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在魯西北和魯中地區農作物秸稈集中區、魯南林木產品加工聚集區、膠東半島果樹枝椏柴資源豐富地區,科學規劃布局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新建項目全部按照熱電聯產集中取暖規劃建設,作為縣城及周邊鄉鎮、農村社區的熱源。結合用熱需求和技術經濟可行性,對已投運農林生物質純凝發電項目實施供熱改造,積極為周邊城鄉居民及工業園區企業供暖、供氣。
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取暖。在落實環保、選址、垃圾資源量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條件的前提下,穩步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加快應用現代垃圾焚燒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提高垃圾焚燒發電環保水平。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避免或減少鄰避效應。
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清潔取暖。在生物質資源豐富的膠東、魯北、魯中和魯西南地區,科學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分布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銷售基地,采用生物質鍋爐和生物質節能環保爐具等方式,為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新型農村社區和農戶供暖。加快20蒸噸以上先進低排放生物質鍋爐區域集中供暖項目建設,在農村地區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散燒煤。
積極開展生物沼氣等其他生物質能取暖。在有機廢棄物資源豐富的種植、養殖大縣,發展以畜禽養殖廢棄物、秸軒等為原料發酵制取沼氣以及提純形成生物天然氣,用于清潔取暖和居民生活。積極推進符合入網標準的生物天然氣并入城鎮燃氣管網,加快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進程。推動大中型沼氣工程為周邊居民供氣,建設村級燃氣供應站及小規模管網,提升燃氣普遍服務水平。積極發展各種技術路線的生物質氣化及氣電多聯產,實施秸稈熱解氣化等清潔能源利用工程。
積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取暖。堅持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在魯西北和魯中地區農作物秸稈集中區、魯南林木產品加工聚集區、膠東半島果樹枝椏柴資源豐富地區,科學規劃布局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新建項目全部按照熱電聯產集中取暖規劃建設,作為縣城及周邊鄉鎮、農村社區的熱源。結合用熱需求和技術經濟可行性,對已投運農林生物質純凝發電項目實施供熱改造,積極為周邊城鄉居民及工業園區企業供暖、供氣。
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取暖。在落實環保、選址、垃圾資源量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條件的前提下,穩步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加快應用現代垃圾焚燒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提高垃圾焚燒發電環保水平。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避免或減少鄰避效應。
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清潔取暖。在生物質資源豐富的膠東、魯北、魯中和魯西南地區,科學規劃布局建設一批分布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銷售基地,采用生物質鍋爐和生物質節能環保爐具等方式,為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新型農村社區和農戶供暖。加快20蒸噸以上先進低排放生物質鍋爐區域集中供暖項目建設,在農村地區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散燒煤。
積極開展生物沼氣等其他生物質能取暖。在有機廢棄物資源豐富的種植、養殖大縣,發展以畜禽養殖廢棄物、秸軒等為原料發酵制取沼氣以及提純形成生物天然氣,用于清潔取暖和居民生活。積極推進符合入網標準的生物天然氣并入城鎮燃氣管網,加快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進程。推動大中型沼氣工程為周邊居民供氣,建設村級燃氣供應站及小規模管網,提升燃氣普遍服務水平。積極發展各種技術路線的生物質氣化及氣電多聯產,實施秸稈熱解氣化等清潔能源利用工程。
(3)太陽能取暖。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成熟,已廣泛用于生活及工業熱水供應,我省屬于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適合與其他能源相融合,實現熱水、取暖復合系統的應用。
大力推廣太陽能區域取暖。積極推進太陽能與電能、天然氣、空氣源(地源)熱泵、天然氣熱電聯產等能源相結合,采用集中與分布相結合、多能互補的取暖模式,在條件適宜的小城鎮、民用及公共建筑上推廣太陽能取暖系統。在農業大棚、養殖場等用熱需求大且與太陽能特性匹配的行業,充分利用太陽能供熱。
進一步推動太陽能熱水應用。積極鞏固我省太陽能熱水集熱應用大省的地位,在城鎮民用建筑以及農村地區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實現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應用,擴大太陽能集熱應用規模。支持農村和小城鎮居民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推行太陽能公共浴室工程。
大力推廣太陽能區域取暖。積極推進太陽能與電能、天然氣、空氣源(地源)熱泵、天然氣熱電聯產等能源相結合,采用集中與分布相結合、多能互補的取暖模式,在條件適宜的小城鎮、民用及公共建筑上推廣太陽能取暖系統。在農業大棚、養殖場等用熱需求大且與太陽能特性匹配的行業,充分利用太陽能供熱。
進一步推動太陽能熱水應用。積極鞏固我省太陽能熱水集熱應用大省的地位,在城鎮民用建筑以及農村地區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實現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應用,擴大太陽能集熱應用規模。支持農村和小城鎮居民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推行太陽能公共浴室工程。
(4)核能取暖。借鑒北京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核反應堆的技術經驗,積極推進核能取暖示范項目研究論證,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小型低溫供熱堆和海上浮動堆取暖示范項目前期工作。
6.有序推進清潔型煤取暖。清潔型煤取暖與其他清潔能源取暖方式相比成本相對較低,供應保障相對穩定,是天然氣、電能等清潔能源取暖暫時難以推廣使用的邊遠山區和經濟條件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過渡替代散燒煤取暖的方式,重點利用清潔型煤(型煤、蘭炭、優質無煙煤)+環保爐具等方式提高供暖用煤質量,盡可能的減少供暖污染物排放。
(1)強化清潔型煤質量管理。嚴格執行清潔型煤、節能環保爐具和污染物排放等技術標準,強化對清潔型煤的煤質、成分、配送、燃燒等全過程的有效控制及監管,保證清潔型煤的產品質量及排放要求。加強煤炭市場監管,堅決杜絕劣質煤流通。
(2)完善清潔型煤生產配送體系。根據各地清潔型煤的推廣使用需求量,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高標準建設清潔型煤生產加工企業。科學合理布局縣域清潔型煤加工儲備配送中心和鄉鎮村居配送網點,暢通供應渠道,滿足邊遠農村地區清潔型煤供應。結合清潔型煤應用,配套使用節能環保型爐具,實現煤爐匹配,提高熱效率,減少煙塵等污染物排放。
(二)清潔取暖發展技術路線。
1.城市發展技術路線。圍繞實現城市清潔取暖基本全覆蓋的發展目標,在積極發展集中供熱為主的基礎上,在城市規劃新區和熱力管網難以覆蓋的片區大力發展區域性清潔供暖,在集中供暖難以覆蓋的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因地制宜的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分散清潔取暖。
(1)優先發展城市集中供暖。在不增加城市取暖煤炭消費總量的前提下,優先挖掘既有的超低排放燃煤熱電聯產和區域采暖鍋爐的存量資源,同時推進城市周邊可利用的大型煤電機組供熱改造、工業余熱和生物質熱電聯產等供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落實氣源、實施煤炭等量或減量置換、確保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適度規劃建設燃煤、燃氣熱電聯產和采暖為主的背壓熱電聯產機組,提升城市集中熱源保障能力。城市具備集中供暖的區域或建筑應優先考慮集中供熱管網延伸覆蓋。
(2)大力發展區域性集中供暖。在熱力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和城市規劃新區,根據熱負荷需求和可利用資源條件,大力發展空氣源熱泵、污水源熱泵、海水源熱泵、中深層地熱能、天然氣分布式燃機和蓄熱式電鍋爐等區域性集中供暖,作為城市集中供暖的重要補充。區域性集中供暖系統應盡可能采用多能互補的能源形式,強化智能化控制,形成穩定可靠高效的供暖熱源。
(3)在集中供暖不能覆蓋的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實施煤改電和煤改氣等分散取暖。鼓勵集中供熱管網向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延伸,對城市中不具備集中供暖的棚戶區、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等用戶,推廣使用戶用空氣源熱泵、熱泵熱風機或燃氣壁掛爐等分散取暖。
2.農村地區發展技術路線。按照“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穩步推進”的原則,依據當地資源稟賦、服務設施布局、經濟可承受能力、環境承載能力等綜合因素,科學合理確定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的技術路線、取暖方式和推進次序。
(1)分類確定農村取暖技術路線。積極推進城市集中供熱管網向鄉鎮延伸,靠近城市周邊的村鎮及農村新型社區,可優先接入城市集中供熱管網供暖;靠近工業園區的村鎮及農村新型社區,可優先利用周邊工業企業生產余(廢)熱供暖;在農村幼兒園、中小學、衛生院、養老院、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農村新型社區等人員居住相對密集地區,推廣能效比較高、生態環保的小型集中供暖或小型多能互補能源中心;一般農村地區宜以戶為單位分散取暖為主,減少管網建設和降低熱損耗。
(2)科學合理選擇清潔取暖方式。對農村幼兒園、中小學、衛生院、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及新型農村社區,應主要推廣空氣源熱泵、海水源熱泵、蓄熱式電鍋爐、燃氣鍋爐、生物質鍋爐、地熱能、多能互補能源中心等小型集中供暖。對于經濟基礎較好、燃氣管網通達或區域電網網架結構相對可靠,且氣源或電力供應有保障的村鎮地區或中心村,因地制宜有序開展煤改氣、煤改電工程,推廣燃氣壁掛爐、燃氣鍋爐和空氣源熱泵、熱泵熱風機、蓄熱式電暖器、碳晶板、電熱膜、發熱電纜等取暖。對一般農村地區,穩步有序推廣天然氣、電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太陽能等多元化的分散清潔取暖。對邊遠山區和經濟條件相對薄弱等暫時不能通過清潔能源取暖替代的,可利用潔凈型煤+環保爐具、生物質成型燃料+專用爐具替代散燒煤取暖。
(3)穩步有序的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按照先易后難、先試后推的原則,優先推進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的幼兒園、中小學、衛生院、便民服務中心及經濟條件較好、居民承受能力較強的村莊農戶的清潔取暖,在此基礎上推進一般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清潔取暖,逐步全部替代散燒煤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