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光伏應用是有效利用太陽能推進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重要途徑。
這幾年,麗水市光伏發電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共有光伏發電項目3090個,總容量185兆瓦,其中地面光伏電站7個,家庭屋頂光伏3067個,企業屋頂光伏等其他光伏發電項目16個。
作為清潔能源中的朝陽產業,光伏發電有利于麗水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麗水市發改委綜合能源處(市能源局)負責人余后榮表示:“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對進一步優化麗水市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擴大有效投資、增加農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清潔能源
三個《意見》助推光伏產業破冰前行
十年前的中國光伏產業曾經歷過“過山車”。
2006年,光伏產業在國內逐漸起步后迅猛發展,大量光伏板銷往國外市場。但好景不長,2011年,由于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光伏行業急轉直下,產品滯銷致使諸多企業在行業洗牌中倒下。
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產品市場過度依賴外需、國內應用市場開發不足……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擴大內需,積極開拓光伏應用市場。緊接著,浙江省和麗水市也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
三個《意見》讓麗水市身在“寒冬”的光伏產業迎來了春天。
三個《意見》都提到了推廣光伏應用范圍,重點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包括分布式發電項目(屋頂光伏)和光伏電站項目(地面光伏)——
鼓勵按照“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方式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優先支持在工業園區廠房、商業綜合體、專業市場、體育場館、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建筑屋頂建設規模化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支持在學校、醫院、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城鄉居民住宅等建筑屋頂推廣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鼓勵有序發展地面電站,通過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積極推進國有土地租賃方式,在灘涂、水面、荒山、護坡、廢棄礦山等開發利用困難的空間,有序投資建設光伏地面電站。支持利用農業大棚、種養基地、魚塘水庫等發展集高效農業、現代漁業、休閑觀光與太陽能光伏發電融合互補的“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項目。
不僅如此,國家、省、市還對光伏發電產業給予了政策補貼。國家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其中自用有余上網的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收購。光伏發電項目則自投入運營起執行標桿上網電價或電價補貼標準,期限為20年。浙江省在國家補貼基礎上增加每千瓦時0.1元的補貼,連續補20年。麗水市對2014-2016年并網的市本級(包括蓮都區和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光伏發電項目,在國家和省級補貼基礎上再增加每千瓦時0.15元的電價補貼,連續補5年。也就是說,蓮都區和開發區的家庭屋頂光伏余電上網的每一度電,都有0.67元的電價補貼,麗水市其他地區也有每度電0.52元的電價補貼。
政策的扶持對光伏發電產業助推效果明顯。“自從麗水市《意見》出臺以后,很多外市,甚至外省的光伏企業都來麗水咨詢投資建設情況。”余后榮介紹。
光伏發電
地面光伏掀起“能源革命”
2016年2月2日,縉云縣新碧街道新康村的皚皚白雪尚未消融。隨著縉云供電公司技術人員一聲令下,晶科電力縉云16兆瓦農光互補電站項目成功并網發電。從這里產生的太陽能電力開始源源不斷地送入縉云千家萬戶。
這是麗水市首個建成的大型光伏地面電站項目。也是縉云建成并網的最大清潔能源發電項目。項目總投資1.65億元。項目建成后,25年總發電量約為44768萬千瓦時,年平均發電量約1790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相當于每年可節約標煤1.31萬噸,相應每年可減少多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其中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為315.6噸,二氧化碳3.42萬噸,將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015年初,縉云被列入了浙江省首批創建的清潔能源示范縣,該項目也是列入創建方案的重點清潔能源項目。項目在獲得省發改委備案后,縉云縣發改局(能源局)、新碧街道、供電公司等職能部門全力配合業主,協調破解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題,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從2015年8月底開工,到次年2月并網發電,短短5個月時間,新康村廟古寺一塊新開墾的荒山地,變成了一個大型清潔電力生產基地。
浙能松陽赤壽光伏電站位于松陽縣赤壽鄉,是一座利用農用地建設的“農光互補”地面光伏電站,也是麗水市目前最大的光伏電站。
該項目由浙江省水利水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環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約2.66億元,租賃土地1056畝,項目總裝機容量35兆瓦。電站設計壽命25年,所發電量全部上網,設計年均發電量約3500萬千瓦時,年收入約3800萬元。
浙江環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志剛告訴記者,當初把投資項目選在麗水,看中的正是這里的好空氣好生態:“光伏板吸收太陽的可見光,而不是熱能,透光性好能提高發電效率。麗水空氣質量優良,也沒有嚴重的臺風破壞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土地破壞,麗水的光伏發電項目不允許大面積水泥澆筑,而是以農光互補的形式進行。即不破壞土地耕作層、不改變農業用地性質,光伏組件保持必要的高度和間距,保證充分的陽光,實現板上可發電、板下可種植的農光互補模式開發,實現傳統農業和新能源產業的跨界合作。電站并網發電后,由投資公司或農戶利用光伏板下的空間進行農業開發,種植中草藥等經濟作物,提高墾造耕地的綜合開發效益。
在浙能松陽赤壽光伏電站,一塊塊光伏板下的紫云英、三葉草已經長了一寸多高。據俞志剛介紹,為了實現農光互補,在最初的建設中,他們就將光伏板架高至1.8米—2米,不影響種植管理農作物。
光伏發電
屋頂光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真想不到,我閑置的屋頂竟然變成了一座小型光伏‘發電廠’!以后我家不僅用電不花錢,發電有補貼,用不完的電還能賣給供電公司呢。”去年3月,松陽縣西屏街道上連頭村村民王永秀成了該縣第一個安裝光伏發電并網項目的村民。
光伏“太陽屋”
王永秀家房頂的光伏“太陽屋”,由9塊250瓦的太陽能面板和1臺光伏逆變器等設備組成,一共需2萬多元費用,整套設備全自動,不需要人工操作管理,使用壽命可長達25年。
屋頂發“光伏電”,“賣”給國家電網,這在許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現在在麗水農村已經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青田縣船寮鎮水井頭村村民葉志珍有一棟五層洋房,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他也在屋頂裝滿了光伏板。
站在他家60多平方米的屋頂,只見3/4的面積都被光伏板覆蓋,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閃光。葉志珍笑呵呵地向記者算起了收益賬:投入5萬元,總裝機5千瓦,年發電量5000多千瓦時,家里的電視、冰箱、熱水器、空調即便全部運行,也用不完這么多電:“按平時家里用電量平均每月電費100元計算,一年電費1200元。余電上網賣給國家電網,算上電價補貼,一度電收益超過1元,一年收益5000多元,扣除節省下的電費,一年下來還能賺3800元左右。”
“賣陽光”增收成為現實后,縉云縣啟動了光伏幫扶項目。2015年5月,縉云光伏助農工程的第一期示范項目在新建鎮筧川村舉行,標志著該縣光伏助農工程正式啟動。
據縉云縣發改局能源科負責人陳海雄介紹,安裝2千瓦屋頂光伏的成本大約1.8萬元。為了鼓勵農戶安裝屋頂光伏設備,縉云縣政府出臺了“光伏助農”政策,每戶農戶發展光伏發電項目2千瓦以內,政府按每千瓦3000元給予補助。剩下的1.2萬元,農戶可申請農村信用社的低息“光伏貸”,還貸可從發電收益中扣除。如此一來,農戶不用從手頭拿出一分錢,便可坐等收益,每年可以穩定增收2000元。
除光伏助農之外,縉云縣還同時實施了以光伏助村、光伏助困、光伏助學、光伏助企為內容的“光伏五助”民生項目。目前,筧川小學45千瓦、仙都中學450千瓦的“光伏助學”項目,廣鷹機械500千瓦、鴻順公司1000千瓦、佰易文具400千瓦的“光伏助企”等項目已相繼建成。在浙江省可再生能源項目推進大會上,縉云作為唯一一家縣級代表作了典型發言,“光伏五助”成為了麗水市光伏推廣創新的“新名片”。
目前,麗水市發改委正在牽頭編制農(菇)光互補光伏發電專項規劃,并研究新一輪屋頂光伏支持政策,計劃于“十三五”期間在全市建設家庭屋頂光伏10戶。6月28日,麗水市首個菌光互補田園綜合體項目在云和縣動工建設,為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提供樣板,為全市推廣菇光互補作出了積極探索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