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儲能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68.7GW,同比增長2.4%。
與此同時,2016年中國儲能市場發展速度驚人。未來五年儲能在新興市場將以4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從當下的2GW增長至80GW。
儲能政策補貼緣何遲遲未能出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將對儲能產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儲能能否吸引起更多資本的青睞?帶著上述問題,《能源》雜志專訪了儲能聯盟理事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俞振華。
《能源》:儲能行業的政策補貼緣何遲遲未能出臺?您對補貼如何看待?
俞振華:國家關于儲能的指導性政策過去有一些,如“十三五”規劃中有提到過儲能,但并無具體方案。目前國家能源局已經有了“十三五”的儲能指導意見,但還在征集意見階段,相信很快會出臺相關政策。
我認為國家并不會直接給補貼,而是給一些相關政策,如推動示范、準入政策、服務定價機制等。補貼在地方更可能出臺,主管部門更愿意出臺一些指導原則,告訴地方什么樣的技術未來更有市場潛力,更能將補貼的作用發揮出來。
直接補貼的話,目前來看存在兩大問題。首先是補貼的經費從哪兒來?前年微電網項目征集后相關的補貼最后就未落地,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基金超支,另一方面是因為補貼資金的來源調整也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直接補貼的效果是否十分有效。補貼是把雙刃劍,好的方面的確能在產業發展初期給到一些機會,并有效的支持前沿領域技術的發展。但是在儲能產業化規模發展階段,補貼某種程度上確實會阻礙市場化合理的資源分配,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反而擔心補貼會帶來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補貼更適合根據各地不同的產業發展特點定制,圍繞具體應用的效果讓市場去選擇并反哺新技術。
《能源》: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儲能技術在電力的發、輸、配、用環節中應用上是否增多?
俞振華:儲能應用貫穿于電力系統發、輸、配、用等各個環節,其中調頻、調峰、延緩輸配電擴容升級、備用電源、削峰填谷、電費管理等都是目前儲能有市場價值的一些應用。
但如果新一輪電改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儲能依然只能在一些小的領域,發揮一些輔助作用,所以電力市場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規模。
新電改實行,必須抑制無效投資,要講究系統效率。要明白什么投資不該做,什么投資應利用新技術,例如配網改造,就應應該優先建立包括儲能在內的能源節點以增強電網。
現在的電力市場的直購電主要是在做期貨交易,和儲能沒太大關系。真正和儲能有關系的是未來的現貨市場。但現貨市場的建立,規則細則的落地沒那么快。現貨會產生對調節能力的需求,儲能在這個階段能夠體現出他的真正價值。
參與電力市場的各方正在進行博弈,儲能能否發揮其作用還是要看新電改推進最終的力度,以及對無效傳統電力投資的遏制,讓市場去配置資源。
《能源》:2016年,中國資本市場儲能行業投融資項目僅20余項,融資額度剛過百億元。在缺乏國家資金支持的情況下,能否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發展儲能?
俞振華:目前在電力儲能行業,大的投資機構很少,資本市場的關注電更多集中在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領域,這和儲能技術研發周期長、規模市場還沒成熟直接相關。未來期待隨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市場機制形成,上游技術才能更被投資者接受。
中國投資機構參與能源領域的創新也是最近這幾年才明顯開始轉型,五年前的風投項目很少,早期技術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天使投資行為,且失敗居多,這兩年因為機構資金過剩開始延伸向早期項目尋找機會。與國外相比,資金不少,差的是體系效率。要使產業和金融結合更緊需要市場去推動,形成市場機制,而不是依靠補貼。
《能源》:如何看待董明珠、王健林聯手投資珠海銀隆?
俞振華:未來3-5年,儲能行業的多種技術并存格局不會改變。銀隆的鈦酸鋰相對成本要高,但安全性會更高,壽命也會長好多。不同的技術特色不一樣,應用市場也有差異化,沒有好壞之分。
董明珠王健林的投資帶動了社會對儲能產業的關注,對行業是一件好事,他們在下游產業這塊是有資源的。儲能很大的門檻不是技術問題,而在應用端。應用端需要真正的市場參與者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