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汽車無法和燃油車競爭,它應找到屬于自己的空白市場,等待時機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可分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純電動汽車等等。它們的性能和發展軌跡并不完全相同。在說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廣時,我們應區別對待。筆者認為,只有純電驅動才是汽車業的突破性技術,而混合動力屬于持續性的創新。從國家的政策引導上來分析,純電動汽車可能才是未來的主導品類,所以筆者主要探討純電動汽車的市場推廣。
在傳統的汽車市場,消費者的可塑需求是車輛的性能,所以才有百公里耗油、百公里加速、車型設計與工藝等非常消耗研發的性能追求,單憑這一點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筆者習慣稱為電驅汽車)就無法與同期的燃油車相提并論。廣大汽車制造商現階段的“加血”方法是靠政策補貼,而這不應成為“有理想”的公司的生存之道。純電動汽車這種突破性技術需要真正可以孕育它的市場,哪怕非常的小,沒有燃油車的競爭才是最好。在ToB的市場,是政策的市場,不是消費者市場,例如:公共汽車、政府公務車輛、社會物流車等,它保障了汽車制造商這個“兒子”不會斷奶,但你總得自己長大、生存。
二、拓展新的銷售方式與銷售渠道
傳統汽車銷售方式依賴于經銷商網絡,尤其是4S店模式。7月1日,新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如期施行。按照官方解讀,新《辦法》打破品牌單一授權銷售體制,允許授權銷售和非授權銷售兩種模式并行。也就是說,4S店以外,包括汽車超市、汽車電商等新型渠道從政策層面獲得認可。以電商為例,從線上訂單到整車交付,以及后續維修保養的處理,筆者認為有大量的創新與創業的機會出現。4S店的汽車銷售本質上是零售服務業,將服務環節里的資源整合打包,將提升消費者的購車體驗,從而和4S店為代表的傳統服務形成強烈的競爭,形成品牌的差異性。但是,筆者并不認同新能源汽車銷售與融資租賃掛鉤,這對品牌開拓沒有什么好處。
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期提升核心技術
純電動汽車的電池性能提升非一朝一夕達到,需要大量的研發成本和時間。筆者認為,政策退坡之前的這段時間,是保障國產電動汽車品牌發展的襁褓期,制造商應倍加珍惜,加緊修煉內功,小步快跑,停止關于哪種材料電池更好的爭論,完成對于續航、充電、安全性甚至售后等的市場校驗。
四、更多關注低端市場
由于電動汽車性能和燃油車比較起來尚有差距,因此可以更多關注低端市場。此處的低端市場是相對而言,包括三四五六線城市(鑒于此市場有大量“非法”車輛,筆者只說合法市場)。一二線城市很多需求基于無法購買燃油車而成,而三四五六線城市里的需求,比如續航,可能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小城市規模小,通勤代步對于里程的要求,現有續航可能都足夠。而且筆者一直認為,低端市場也有大品牌、大公司,具體品牌就自行腦補吧。
五、現有的平臺上改成電動版,如飲鴆止渴
筆者發現,大量上市的新能源車型都是基于現有的整車平臺,匆匆報備上市,并沒有站在國產品牌百年不遇的歷史機遇面前對待新能源市場。一線消費者可以被“無奈”地忽悠一次,二三四線根本不會給你忽悠的機會。錯過了最佳時機,可能就會錯過一個世紀。
六、地方政府應加快推廣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如果電動汽車和燃油車一樣,家家都有,那么意味著家家都有充電設施。目前很多公共充電設施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大院內,外部車輛很難享受充電的便捷,這也無形中影響了購買電動車的積極性。加油站的飽和程度也促進了燃油車的發展,充電設施理應達到相應的社會保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