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中長期交易規范運作和發電計劃加快放開,近期《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則(暫行)》、《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通知》(簡稱“兩份文件”)先后出臺,標志著電力市場化從試點期進入過渡期。由于兩份文件在各地的落實進度不一,全國范圍看過渡期的市場化進程出現分化:大部分省份“放開”快于“規范”,廣東等個別省份“放開”和“規范”基本做到協同推進,代表著未來的趨勢。發電企業需要把握主流,看清趨勢,有效應對。
兩份文件的主要內容
兩份文件內容較多,各有側重,又互有補充。綜合來看,提出了“統一口徑、覆蓋全程、處置偏差、多重避險、銜接現貨”五項措施,規范中長期交易;按照“兩條脈絡、四個方面”的框架,推進發用電計劃放開。
規范中長期交易
五項措施中,“統一口徑、覆蓋全程”著眼當前,主要規范中長期交易中的各種現實問題;“處置偏差、多重避險”著眼未來,以保障發用電計劃大比例放開且現貨市場尚未建成時,中長期市場化交易的正常運作。
“統一口徑”是指,將當前的所有交易品種,包括各類市場電(含跨省區交易、直接交易、發電權交易等市場電量)、計劃電(包括優先發電電量和基數電量)統一納入中長期交易范疇,統一由《基本規則》規范。《基本規則》出臺前,有關部門下發了若干單項交易規則,各規則基本上只考慮某一交易品種,各“單行本”彼此銜接不夠甚至不一致。“統一口徑”解決了規則“打架”問題。
“覆蓋全程”是指,針對此前交易規則主要著眼于交易的組織、其他環節的規定較為原則、人為操作空間大的問題,細化了從雙邊協商(集中競價)、簽訂合同、安全校核、調度執行、計量結算到偏差處理全流程各環節的程序,更加注重交易閉環,更加突出程序嚴密。特別是細化了各品種的交易時序和結算時序安排,有利于實現交易透明化。
“處置偏差”是指,將試點階段“市場電量優先結算,其執行偏差由計劃滾動調整”的偏差處理方式,調整為“優先發電、基數電量合同優先結算,通過預掛牌月平衡等方式處理偏差”的市場化偏差處理機制。隨著市場電量比例的逐步提升,其執行偏差越來越難以通過計劃“滾平”,因此前種方式限制了計劃電量的放開幅度。為此,《基本規則》確立了市場化偏差處理機制,可以在現貨市場缺位的情況下實現發電計劃的大比例放開。
“多重避險”是指,在發用電計劃大比例放開、用戶全電量入市,而現貨市場尚未建成的情況下,發電企業和用戶(售電企業)應對供需臨時性變化的手段不足,合同執行偏差考核風險大。為此,建立了合同轉讓、互保協議、次月分解計劃調整三種手段,提供了年度、月度、3日(合同轉讓)三個時間窗口,為各主體提供多種避險措施。避險機制的建立意味著電力交易二級市場開放,市場將出現套利行為。
“銜接現貨”是指,兩份文件引導交易雙方在中長期交易中使用發用功率曲線。《基本規則》鼓勵雙方簽訂合同時約定功率曲線,明確在安全校核和交易執行中優先保護和執行約定曲線的合同,并規定“直接交易雙方發用電曲線一致的,對應電量不分攤調峰輔助服務補償費用”。《通知》進一步明確,“爭取在兩年內,初步實現電力直接交易雙方發用電曲線實時對應。”使用功率曲線是從計劃分配電量過渡到現貨市場的重要一環,在中長期交易中提前引入發用電曲線,目的是培育市場主體特別用戶的市場意識,為現貨市場作準備。
放開發用電計劃
“兩條脈絡、四個方面”是指,圍繞放開價格(包括發電上網電價和用戶目錄電價)與縮減計劃電量兩條脈絡,具體從放開煤機發電計劃、放開跨省區送電計劃、推動用戶入市,以及從發電計劃過渡到優先發電計劃四方面,放開發用電計劃。
對存量和增量煤電機組采取不同方式放開發電計劃。對存量機組,逐年縮減基數電量對應的利用小時數,今年利用小時數要在去年基礎上縮減20%。對于增量機組(9號文下發后核準的機組),原則上不再安排發電計劃。
從存量與增量、煤電機組和非煤電機組兩個維度,分四種組合明確了跨省跨區送電計劃的放開方式。原則是,煤電機組視同受電地區機組參與市場化;非煤機組的優先發電量參照受電地區的燃煤機組標桿電價定價,剩余部分參與市場化。
加快推進用戶規范入市。一是擴大用戶放開范圍,降低進入的電壓等級和用電量門檻,新增大工業用戶原則上應進入市場。二是要求用戶全電量進入市場,這將削弱用戶的市場地位,促進零售市場的發育。三是規范用戶的退出機制,入市后的用戶不得隨意退出,退市用戶將接受高額電價。
推動現有的發電計劃過渡到優先發電計劃。過渡期內發電計劃分三類:保量保價部分(對應基數電量和第一類優先發電計劃電量)、保量不保價部分(對應第二類優先發電計劃部分)和市場化部分。過渡期內,基數電量逐步縮減直至取消,相應的發電計劃演變為優先發電計劃。優先發電量中第一、第二類的劃分比例由各地確定。
過渡期市場化交易的若干特征
全國已有27個省份開展了市場化交易,各地在“放計劃”上普遍積極,但是在“建市場”上進度不一。廣東等少數省份在市場化機制建立方面更主動。發用電計劃放開到一定比例后,將形成一種倒逼機制推動市場機制的完善;否則,計劃將無法進一步放開。從這個角度看,廣東等地的情況對于研判全國范圍的市場化趨勢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售電業務快速發展
用戶全電量進入市場后,普遍不具備用電管理、合同偏差控制、市場競價等專業能力,且失去了目錄電價的兜底保障。絕大多數用戶為規避偏差考核、價格波動風險,不再選擇直接進入批發市場與發電企業交易,而是通過售電公司“代購”電力,這將促進售電業務快速發展。
這一趨勢在廣東得到體現。在2016年(舊的市場規則,即用戶部分電量進入+沒有偏差考核)全部7次月度競價交易中,大用戶自行購電與售電公司購電比例約為三七開(電量比例分別為28.63%、71.37%)。而按照新規則開展的2017年度競價交易中,97%的電量通過售電公司完成。
售電企業加快專業化轉型
售電企業代理用戶參與批發市場競價,也承接了用戶的市場風險。這要求售電企業通過負荷的預測、組合以及調節,有效控制合同執行的偏差;否則,將面臨巨額偏差考核。參與廣東今年2月份月度交易的92家售電公司中,有77家被偏差考核,偏差考核費用合計0.62億元,受考核影響最大的一家售電企業月虧損額高達1452萬元。
這一市場形勢要求售電企業加快轉變“一低兩無”(低成本、無技術含量、無社會效益)、單純“吃差價”的經營模式,樹立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理念,提升對用戶“需求預測分析、合同優化組合、負荷整合控制、能效管理提升”的專業化服務能力,通過需求側增值服務實現“有價值”的經營效益。
市場格局和利益流向將發生變化
售電業務及售電企業的變化與轉型,將推進市場格局的變化:由試點階段發電企業與大用戶之間的博弈,轉變為發電企業與售電公司在批發市場上的博弈,以及售電企業之間在零售市場上的競爭。與用戶相比,售電公司具備更強的競價專業能力,發電企業的市場壓力更大。試點階段,市場的利益流向是發電企業向用戶大幅度讓利。在過渡階段,由于用戶的市場地位弱化,發電企業的讓利將主要流向少數能夠在批發和零售兩個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的售電企業;用戶在零售市場上得到的降價幅度小于試點階段在批發市場上的獲利程度。
2016年,廣東年度交易的單位價差為-11.1厘/千瓦時。2017年,這一價差擴大到-64.0厘/千瓦時。與2016年相比,2017年月度交易的成交價差也呈拉大趨勢。從廣州交易中心對各主體報價行為的統計分析情況看,大部分用戶采取了跟隨市場價格的保守策略,售電公司在競價中居于主導地位。
發電企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市場風險防控問題。過渡期發電企業面臨用戶欠費、合同履約率低、安全校核受限、偏差考核等風險。其中,安全校核受限需引起高度關注。傳統計劃模式下,發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基本一致,系統潮流相對均衡;市場化交易規模擴大后,潮流不確定性、不均衡性增加,通道受限更為普遍。發電企業實施“以量換價”策略時,可能因校核受限無法取得預期電量。這要求發電企業在制定競價策略時需了解系統運行方式,提前考慮校核受限問題。
新機組投產達效問題。按照《通知》要求,新機組的經營形勢較存量機組更嚴峻。煤電機組原則上不再分配基數電量,水電機組部分列入優先發電計劃,但是量價如何確定由當地決定;跨省區送電項目由受端的市場政策決定。從近期部分投產新機組情況看,受消納環境、市場形勢、送出配套等因素影響,面臨達效困難問題。從長遠看,市場化還將重塑未來的項目開發邊界條件。
如何發揮發售一體優勢的問題。從國外市場化經驗以及我國市場化趨勢看,發售一體的企業在電力市場中具備獨特優勢,能夠通過營銷策略組合,在批發市場上取得相對于其他售電企業的競爭優勢,在零售市場發揮為用戶更好創造價值的電力企業專業化優勢,以較小的價損獲取大的零售市場份額。從廣東等地的市場實踐看,部分企業的這一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揮,發售環節銜接不暢、售電業務份額較小、無法與發電業務匹配,造成發電環節在批發市場上的讓利,難以從售電環節“收回”。
應對發電計劃放開的工作建議
以提高可靠性和降低發電成本為重點,夯實新形勢下參與競爭的基礎。加強設備管理,提高設備健康水平和穩定性,減少非停避免偏差考核。深化配煤摻燒,強化可控成本控制,提升低成本競爭力。論證比選火電(熱電)機組靈活調節性改造、蓄熱改造等不同技術路線,及早啟動試點,應對輔助服務市場啟動。
分類強化營銷能力建設,針對性提升新形勢下的經營工作。從各地市場化進程不同步、規則不統一的實際出發,以服務直購電工作為重點強化廠級營銷能力建設,“一地一策、一企一策”打好“陣地戰”。把握售電市場發展趨勢,選擇售電業務開放的重點地區加強營銷公司建設,探索“發售有效協同、發揮專業優勢、創造客戶價值”、在整個企業有探路示范意義的業務模式。
應對市場化對項目發展的影響。一是做好新機組投產達效工作。指導系統企業跟蹤各地新機組投產政策,加強廠內廠外、基建生產營銷工作的協同,確保即投產、即穩定、即盈利。二是重視能源轉型與市場化形勢下火電向容量電源定位轉變的要求,以及對煤電發展技術路線的影響,跟蹤研究適應寬負荷調節與頻繁啟停需求的關鍵技術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