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等五部委發布公告,新能源汽車“雙積分”政策將于2018年4月1日實施,這表明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各方博弈后的新能源新政終于落地。“雙積分”出爐后,對中國車市究竟有多大影響?
符合行業大趨勢
所謂“雙積分”,即指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根據新政,對乘用車企業新能源汽車積分核算的規定,要求年產量或進口量大于3萬輛的傳統乘用車企業需生產或進口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乘用車。乘用車企業應達到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不到比例要求的企業將產生新能源汽車負積分,需向其他企業購買新能源汽車正積分進行抵償。
在10月17日五部委舉行的宣貫會上,工信部負責人表示,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績很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雙積分”就是借鑒美歐汽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車管理法規的立法經驗和做法,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來的。創新性提出雙積分并行管理機制。主要遵循了以下思路:一是協同推進,同時設立兩種積分,實現節能降耗和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兩個目標。二是市場導向,建立積分交易機制,由企業自主確定負積分抵償方式,政府主要發揮頂層設計、監督管理等作用。三是平等對待,實行統一的積分核算規則。
之前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負責人也表示,雙積分的并行實施,也有助于車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必將有效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符合全球汽車行業清潔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基于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更希望領先的新能源車企出售積分所獲收益,可彌補補貼退坡對行業造成的影響。據測算,去年純電動汽車平均單車積分為3.3分左右,按照去年對應的補貼下降幅度在0.9萬元來計算,則單個積分價值可能在3000元左右。
有人歡喜有人憂
作為全球汽車產業最大市場——中國市場的政策的風吹草動自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業內人士統計,在中國市場銷售的98%以上的汽車都將受到雙積分制度的監管。依照雙積分管理辦法,國家對2018年的新能源積分不做考核,2019年和2020年的積分可以合并考核,其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之所以從2019年開始實施而非2018年,是為了給車企留出產品開發和布局時間,但2019年度要達到10%的目標對于不少車企而言仍然是“壓力山大”。
從國內車企集團今年1-8月的新能源積分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達不到政策要求。在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廣汽、北汽等六大車企巨頭中,上汽、東風、一汽、廣汽的新能源積分占比都在2%以下,其中一汽最堪憂,積分幾乎為零。其他深為新能源積分憂慮的還有福汽、長城、華晨汽車。這說明多數企業對新能源車雙積分政策的到來準備并不充分,滿足積分達標的難度很大。
“雙積分”其實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是壓力的政策監管倒逼,讓缺乏準備的車企不寒而栗;另一方面則利好部分早有布局的自主車企。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依然全部為自主車企。今年前8個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產量在乘用車中的占比由去年的4.1%提升至5.4%。新能源汽車積分占比較高的車企集團是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江淮、眾泰和奇瑞,都超過了15%。不過,對于自主品牌來講,仍有一半體量較大的自主品牌尚未開展新能源布局。另外,現在國內熱銷的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性能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雙積分”政策實施后,中國品牌和外國品牌電動汽車,在市場上同場競技,很可能優勢不再,勝負難料。
厲兵秣馬白熱化
“雙積分”大限即將來臨,跨國巨頭紛紛厲兵秣馬,騰挪全球產能,布局加足馬力生產新能源車“供給”中國市場。大眾宣布2025年將推出80余款全新電動車型;奔馳計劃到2022年,實現整體產品陣容的電氣化;奧迪預計到2025年在所有量產車型細分市場,都至少提供一款電動驅動的國產SUV和三廂車型;寶馬到2025年將提供25款電動車型;通用最新發布的電動汽車計劃顯示,到2023年向市場投放20款全新的純電動汽車;本田宣布到2030年,實現電動化系列產品占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二,而從明年開始,向中國市場投放專屬研發的電動車型。
國內車企的競爭也趨白熱化,未來5年,上汽將投放30款以上的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60萬輛;東風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30萬輛以上,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可望達到15%-18%。長安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4萬;北汽到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50萬輛;廣汽集團計劃在2020年240萬輛銷量目標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0萬輛;長城調撥300億元用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研發,計劃推8款純電動車;華晨將在2018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萬輛的目標。唯有一汽,曾規劃“十三五”期間投放19款新能源汽車產品,但幾年時間過去了,一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仍無建樹,沒有一款提得起來的產品,市場留給一汽的思考空間已經不多了。
另一方面,新一輪小合資潮趨勢初現:大眾與江淮、福特與眾泰、戴姆勒與北汽、雷諾-日產聯盟與東風……紛紛建立合資公司;顯然,通過合資或合作,外資車企可以變身買分大戶等方式來應對積分壓力。相信隨著雙積分的落地,或能帶動更多外資車企與自主品牌進行合資。
符合行業大趨勢
所謂“雙積分”,即指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根據新政,對乘用車企業新能源汽車積分核算的規定,要求年產量或進口量大于3萬輛的傳統乘用車企業需生產或進口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乘用車。乘用車企業應達到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不到比例要求的企業將產生新能源汽車負積分,需向其他企業購買新能源汽車正積分進行抵償。
在10月17日五部委舉行的宣貫會上,工信部負責人表示,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績很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雙積分”就是借鑒美歐汽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車管理法規的立法經驗和做法,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來的。創新性提出雙積分并行管理機制。主要遵循了以下思路:一是協同推進,同時設立兩種積分,實現節能降耗和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兩個目標。二是市場導向,建立積分交易機制,由企業自主確定負積分抵償方式,政府主要發揮頂層設計、監督管理等作用。三是平等對待,實行統一的積分核算規則。
之前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負責人也表示,雙積分的并行實施,也有助于車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必將有效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符合全球汽車行業清潔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基于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更希望領先的新能源車企出售積分所獲收益,可彌補補貼退坡對行業造成的影響。據測算,去年純電動汽車平均單車積分為3.3分左右,按照去年對應的補貼下降幅度在0.9萬元來計算,則單個積分價值可能在3000元左右。
有人歡喜有人憂
作為全球汽車產業最大市場——中國市場的政策的風吹草動自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業內人士統計,在中國市場銷售的98%以上的汽車都將受到雙積分制度的監管。依照雙積分管理辦法,國家對2018年的新能源積分不做考核,2019年和2020年的積分可以合并考核,其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之所以從2019年開始實施而非2018年,是為了給車企留出產品開發和布局時間,但2019年度要達到10%的目標對于不少車企而言仍然是“壓力山大”。
從國內車企集團今年1-8月的新能源積分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達不到政策要求。在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廣汽、北汽等六大車企巨頭中,上汽、東風、一汽、廣汽的新能源積分占比都在2%以下,其中一汽最堪憂,積分幾乎為零。其他深為新能源積分憂慮的還有福汽、長城、華晨汽車。這說明多數企業對新能源車雙積分政策的到來準備并不充分,滿足積分達標的難度很大。
“雙積分”其實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是壓力的政策監管倒逼,讓缺乏準備的車企不寒而栗;另一方面則利好部分早有布局的自主車企。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依然全部為自主車企。今年前8個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產量在乘用車中的占比由去年的4.1%提升至5.4%。新能源汽車積分占比較高的車企集團是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江淮、眾泰和奇瑞,都超過了15%。不過,對于自主品牌來講,仍有一半體量較大的自主品牌尚未開展新能源布局。另外,現在國內熱銷的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性能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雙積分”政策實施后,中國品牌和外國品牌電動汽車,在市場上同場競技,很可能優勢不再,勝負難料。
厲兵秣馬白熱化
“雙積分”大限即將來臨,跨國巨頭紛紛厲兵秣馬,騰挪全球產能,布局加足馬力生產新能源車“供給”中國市場。大眾宣布2025年將推出80余款全新電動車型;奔馳計劃到2022年,實現整體產品陣容的電氣化;奧迪預計到2025年在所有量產車型細分市場,都至少提供一款電動驅動的國產SUV和三廂車型;寶馬到2025年將提供25款電動車型;通用最新發布的電動汽車計劃顯示,到2023年向市場投放20款全新的純電動汽車;本田宣布到2030年,實現電動化系列產品占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二,而從明年開始,向中國市場投放專屬研發的電動車型。
國內車企的競爭也趨白熱化,未來5年,上汽將投放30款以上的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60萬輛;東風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30萬輛以上,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可望達到15%-18%。長安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4萬;北汽到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50萬輛;廣汽集團計劃在2020年240萬輛銷量目標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0萬輛;長城調撥300億元用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研發,計劃推8款純電動車;華晨將在2018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萬輛的目標。唯有一汽,曾規劃“十三五”期間投放19款新能源汽車產品,但幾年時間過去了,一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仍無建樹,沒有一款提得起來的產品,市場留給一汽的思考空間已經不多了。
另一方面,新一輪小合資潮趨勢初現:大眾與江淮、福特與眾泰、戴姆勒與北汽、雷諾-日產聯盟與東風……紛紛建立合資公司;顯然,通過合資或合作,外資車企可以變身買分大戶等方式來應對積分壓力。相信隨著雙積分的落地,或能帶動更多外資車企與自主品牌進行合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