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隨著電池路線的發展,軟包電池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將不斷提升,未來軟包電池在各類型電池中的占比有望繼續擴大。業內預測,到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459GWh,其中軟包電池滲透率或將達到45%。
2008年,特斯拉選定松下為獨家電池供應商。此后,松下電池開始在汽車領域嶄露頭角。
2012年,特斯拉首款純電動家轎Model S一經上市,便享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其搭載的松下18650電池也因此一炮而紅。
彼時,國內汽車專家也毫不吝惜贊美之詞,把這個在當時看來一致性好、性能穩定、能量密度高的圓柱形電池夸上了天。
特斯拉大賣之時,松下也常年高居全球動力電池銷量榜首。
在特斯拉示范帶動的作用下,國內也出現一批企業開始將18650電池應用在電動汽車領域。
2016年,18650電池在國內迎來一波擴產高潮。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增加了近20條18650電池自動生產線。
當國內各大車企準備在新車型上搭載這款“神奇”的電池時,特斯拉突然拋棄了18650。2017年1月4日,特斯拉宣布與松下聯合研發的新型21700電池開始量產。
當時,馬斯克還在社交媒體上稱,18650電池的出現完全是一場歷史事故,它是早期產品的標準,現在只有21700電池才能滿足電動汽車對電池性能的要求。
馬斯克這番言論,并沒有讓國內投產18650電池的廠家喪失信心,反而激發出其前所未有團結斗志,他們甚至喊出:
“18650是全是界最牛B的電池。”
不知道當年有多少國內新車搭載了這款電池,只是那段時間媒體與車企大佬們接觸時發現,他們會時常把“我艸”掛嘴邊。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里有一句話: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謊言,背后卻是晦澀難懂的真相。
不可否認,自特斯拉“拋棄”18650電池后,這款電池便開始走下坡路。
數據顯示,2018年18650圓柱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裝機占比為6.7%,到了2019年上半年,18650圓柱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裝機占比僅為3.7%。
目前,18650圓柱動力電池裝機率仍在下降,已有越來越多的車型和企業不再將18650電池作為動力電池,未來很有可能徹底退出汽車領域。
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動下,市場上出現了更多成組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
目前來看,國內動力電池主要形態有方殼、圓柱、軟包,市場滲透率最高的是方殼動力電池,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主流地位短時間內難以撼動。
而與圓柱電池的衰落相比,軟包電池近兩年似乎大有崛起之勢,目前占據10%左右的市場份額。原因是,該類電池相對更加符合我國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趨勢。
首先,軟包電池由于采用了疊加的制造方式,體積更加纖薄,能量密度更高。
其次,軟包電池同樣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定制。因為其體積的可控性同樣被汽車品牌所看重,特別是今年獲得較快的發展。
同時,軟包鋰電池是液態鋰離子電池套上一層聚合物外殼,在結構上采用鋁塑膜包裝,在發生安全隱患的情況下軟包電池最多只會鼓氣裂開,因此安全性能更好。
誠然,軟包電池的優點眾多,但也有明顯缺陷:
“一致性”比較差。
所謂“電池一致性”指的就是電池組的綜合性能,因為電池在不同溫度下的熱耗率(每產生 1kW•h 的電能所消耗的熱量)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于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與溫度是密切相關的。
如果電池在絕熱或者高溫等熱傳遞不充分的內部環境中運行,電池溫度將會顯著上升,從而導致電池組內部形成“熱點”,最終可能會發生失控。
因此,電池的一致性對于整個電池組的性能和壽命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把軟包電池成功應用到電動汽車上并保持穩定,就必須給它搭配更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
在軟包電池領域,LG化學可以說是軟包動力電池的技術標桿,其電池技術已得到主機廠的認可,并帶動了軟包電池的供應鏈和相關工藝的成熟。
LG化學較早的導入了622體系的三元電芯,主流國外電動車里面如雷諾ZOE、雪佛蘭Bolt、日產聆風,奧迪e-tron、捷豹I-PACE和現代KONA等車型搭載應用。
2015年,當時的軟包電池之王LG由于政策原因從中國撤出后,國內軟包電池企業開始嶄露頭角。
這一年,孚能科技憑借三元軟包的能量密度優勢以及在北美的配套經驗積累,成功進入北汽新能源的供應體系,成為該車企主力供應商。
2015年在出貨量排行上,孚能科技還默默無聞。2016年,孚能科技出貨量達到341.68MWh,業界排名第13名。
2017年,軟包電池迎來一波發展小高潮。從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來看,2017年在軟包動力電池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孚能和捷威動力,尤其是孚能科技一度被冠以軟包“黑馬”榮耀,承載著PK國際軟包巨頭LG化學的希望。
2018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讓軟包動力電池領域有了更多“看點”:“獨角獸”寧德時代供貨日產,億緯鋰能與戴姆勒簽訂軟包供貨協議,國軒高科也開始投產軟包,捷威動力獲得復星投資劍指軟包動力前三位置,微宏動力破冰乘用車,桑頓新能源260wh/kg三元軟包電芯量產……
這些企業有國際一流車企的光環加持、資金背景雄厚的財團助力、裝機量及技術實力數據的支撐,大有爭奪軟包電池領域領頭羊的雄心。
2018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TOP20中,涉足軟包電池生產的企業多達14家,占比達70%。
2019年,軟包電池發展一路向好。在國內實現軟包電池裝機的企業達到20家,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孚能、多氟多、卡耐、捷威、桑頓、河南鋰動、寧德時代、盟固利、微宏和萬向,10家企業合計裝機量2.42GWh,占整體的比重為92.6%。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30.03GWh,同比增長了92.9%,其中軟包電池裝機量為2.62GWh,占比8.7%。
2008年,特斯拉選定松下為獨家電池供應商。此后,松下電池開始在汽車領域嶄露頭角。
2012年,特斯拉首款純電動家轎Model S一經上市,便享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其搭載的松下18650電池也因此一炮而紅。
彼時,國內汽車專家也毫不吝惜贊美之詞,把這個在當時看來一致性好、性能穩定、能量密度高的圓柱形電池夸上了天。
特斯拉大賣之時,松下也常年高居全球動力電池銷量榜首。
在特斯拉示范帶動的作用下,國內也出現一批企業開始將18650電池應用在電動汽車領域。
2016年,18650電池在國內迎來一波擴產高潮。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增加了近20條18650電池自動生產線。
當國內各大車企準備在新車型上搭載這款“神奇”的電池時,特斯拉突然拋棄了18650。2017年1月4日,特斯拉宣布與松下聯合研發的新型21700電池開始量產。
當時,馬斯克還在社交媒體上稱,18650電池的出現完全是一場歷史事故,它是早期產品的標準,現在只有21700電池才能滿足電動汽車對電池性能的要求。
馬斯克這番言論,并沒有讓國內投產18650電池的廠家喪失信心,反而激發出其前所未有團結斗志,他們甚至喊出:
“18650是全是界最牛B的電池。”
不知道當年有多少國內新車搭載了這款電池,只是那段時間媒體與車企大佬們接觸時發現,他們會時常把“我艸”掛嘴邊。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里有一句話: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謊言,背后卻是晦澀難懂的真相。
不可否認,自特斯拉“拋棄”18650電池后,這款電池便開始走下坡路。
數據顯示,2018年18650圓柱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裝機占比為6.7%,到了2019年上半年,18650圓柱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裝機占比僅為3.7%。
目前,18650圓柱動力電池裝機率仍在下降,已有越來越多的車型和企業不再將18650電池作為動力電池,未來很有可能徹底退出汽車領域。
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動下,市場上出現了更多成組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
目前來看,國內動力電池主要形態有方殼、圓柱、軟包,市場滲透率最高的是方殼動力電池,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主流地位短時間內難以撼動。
而與圓柱電池的衰落相比,軟包電池近兩年似乎大有崛起之勢,目前占據10%左右的市場份額。原因是,該類電池相對更加符合我國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趨勢。
首先,軟包電池由于采用了疊加的制造方式,體積更加纖薄,能量密度更高。
其次,軟包電池同樣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定制。因為其體積的可控性同樣被汽車品牌所看重,特別是今年獲得較快的發展。
同時,軟包鋰電池是液態鋰離子電池套上一層聚合物外殼,在結構上采用鋁塑膜包裝,在發生安全隱患的情況下軟包電池最多只會鼓氣裂開,因此安全性能更好。
誠然,軟包電池的優點眾多,但也有明顯缺陷:
“一致性”比較差。
所謂“電池一致性”指的就是電池組的綜合性能,因為電池在不同溫度下的熱耗率(每產生 1kW•h 的電能所消耗的熱量)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于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與溫度是密切相關的。
如果電池在絕熱或者高溫等熱傳遞不充分的內部環境中運行,電池溫度將會顯著上升,從而導致電池組內部形成“熱點”,最終可能會發生失控。
因此,電池的一致性對于整個電池組的性能和壽命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把軟包電池成功應用到電動汽車上并保持穩定,就必須給它搭配更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
在軟包電池領域,LG化學可以說是軟包動力電池的技術標桿,其電池技術已得到主機廠的認可,并帶動了軟包電池的供應鏈和相關工藝的成熟。
LG化學較早的導入了622體系的三元電芯,主流國外電動車里面如雷諾ZOE、雪佛蘭Bolt、日產聆風,奧迪e-tron、捷豹I-PACE和現代KONA等車型搭載應用。
2015年,當時的軟包電池之王LG由于政策原因從中國撤出后,國內軟包電池企業開始嶄露頭角。
這一年,孚能科技憑借三元軟包的能量密度優勢以及在北美的配套經驗積累,成功進入北汽新能源的供應體系,成為該車企主力供應商。
2015年在出貨量排行上,孚能科技還默默無聞。2016年,孚能科技出貨量達到341.68MWh,業界排名第13名。
2017年,軟包電池迎來一波發展小高潮。從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來看,2017年在軟包動力電池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孚能和捷威動力,尤其是孚能科技一度被冠以軟包“黑馬”榮耀,承載著PK國際軟包巨頭LG化學的希望。
2018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讓軟包動力電池領域有了更多“看點”:“獨角獸”寧德時代供貨日產,億緯鋰能與戴姆勒簽訂軟包供貨協議,國軒高科也開始投產軟包,捷威動力獲得復星投資劍指軟包動力前三位置,微宏動力破冰乘用車,桑頓新能源260wh/kg三元軟包電芯量產……
這些企業有國際一流車企的光環加持、資金背景雄厚的財團助力、裝機量及技術實力數據的支撐,大有爭奪軟包電池領域領頭羊的雄心。
2018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TOP20中,涉足軟包電池生產的企業多達14家,占比達70%。
2019年,軟包電池發展一路向好。在國內實現軟包電池裝機的企業達到20家,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孚能、多氟多、卡耐、捷威、桑頓、河南鋰動、寧德時代、盟固利、微宏和萬向,10家企業合計裝機量2.42GWh,占整體的比重為92.6%。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30.03GWh,同比增長了92.9%,其中軟包電池裝機量為2.62GWh,占比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