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炒熱下的動力電池回收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
“隨著我國電動汽車銷量的不斷攀升,此前社會普遍擔心電動汽車退役的動力電池無人回收將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現在來看,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近日,在京召開的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循環利用企業家年會上,一位電池回收再生企業負責人發出如是感嘆。
從“燙手山芋”到“價高者得”
近年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火熱,不僅帶熱了上游的鋰電池生產行業,而且把最下游的電池回收行業也掀起了大波浪。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孫峙介紹,截至2019年1月,國內動力電池拆解、再生項目規劃及已有產能已達120萬噸/年,遠高于2020年動力電池預計退役量。其中75%的產能集中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
由于產能的急劇擴大,電池回收行業出現明顯過熱現象。120萬噸/年的回收產能,對應的實際回收量卻只有2~3萬噸,“僧多粥少”成為行業常態。
上述電池回收再生企業負責人表示:“短短三年時間,動力電池回收再生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電動汽車退役動力電池已經從三年前的車企花錢請回收再生企業進行處理,到如今變為需要回收再生企業競標購買退役動力電池。”
退役動力電池已經從車企手中的“燙手山芋”變為“價高者得”的“香餑餑”。行業知情人士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有些車企甚至已經不滿足于“價高者得”的初級模式,轉而開始與電池回收再生企業以退役動動力電池資產入股或者組建合資公司,以謀求在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生這一環節獲取最大利益。
回收再生企業面臨盈利難題
隨著退役動力電池價格水漲船高,回收再生企業的成本也日益增加,盈利難逐漸成為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考驗。
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區漢成介紹,為了保證電池回收再生過程中不污染環境、不造成人身傷害,綠色化和智能化是當前電池回收再生技術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投資成本。在退役電池價格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企業的利潤空間堪憂。
“此外,電池回收再生企業還面臨貨源不穩定、分散,電池殘值難判定,運輸成本高等一系列挑戰,大大增加了企業盈利的不確定性。” 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小勇在會上表示。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規范企業的優勢并不明顯。知情人士介紹,規范企業的環保成本明顯高于不規范企業,因此在“搶電池”大戰中,規范企業的報價很難超過不規范企業。在“價高者得”標準下,規范企業的貨源獲得率偏低,貨源難以得到充足保障,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退役動力電池價格越炒越高,也讓一些人看到了“奇貨可居”的商機,開始對退役電池“囤積居奇”。因此,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退役動力電池量遠遠低于行業預估量,找不到貨源成為許多電池回收再生企業的共同現狀。
行業亟需理順產業鏈上下游關系
面對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生存在的上述問題,與會代表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認為,一是要把落實生產責任延伸制度作為規范和引領行業的重要手段,梳理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和責任分攤,逐一解決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發揮好信息技術的作用。建立完善全國統一的動力電池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對退役動力電池來源可溯、去向可查、狀態可知。
趙小勇表示,針對退役動力電池回收難的問題,應該通過創新商業模式紓解。例如,打造“互聯網+電池生產者回收”線上線下回收體系,利用好電商、物流企業對電池及時跟蹤回收。建立線上數據平臺,通過電池溯源管理國家平臺,找到貨源、進行線上讀取科學計算、判斷電池殘值。行業共建共享,建立電池生產企業、汽車生產企業、4S店及經銷商、車輛用戶、報廢拆解企業、回收服務網點、梯級利用用戶、梯級利用生產企業、再生利用企業共建共享的循環利用生態鏈。
“隨著我國電動汽車銷量的不斷攀升,此前社會普遍擔心電動汽車退役的動力電池無人回收將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現在來看,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近日,在京召開的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循環利用企業家年會上,一位電池回收再生企業負責人發出如是感嘆。
從“燙手山芋”到“價高者得”
近年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火熱,不僅帶熱了上游的鋰電池生產行業,而且把最下游的電池回收行業也掀起了大波浪。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孫峙介紹,截至2019年1月,國內動力電池拆解、再生項目規劃及已有產能已達120萬噸/年,遠高于2020年動力電池預計退役量。其中75%的產能集中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
由于產能的急劇擴大,電池回收行業出現明顯過熱現象。120萬噸/年的回收產能,對應的實際回收量卻只有2~3萬噸,“僧多粥少”成為行業常態。
上述電池回收再生企業負責人表示:“短短三年時間,動力電池回收再生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電動汽車退役動力電池已經從三年前的車企花錢請回收再生企業進行處理,到如今變為需要回收再生企業競標購買退役動力電池。”
退役動力電池已經從車企手中的“燙手山芋”變為“價高者得”的“香餑餑”。行業知情人士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有些車企甚至已經不滿足于“價高者得”的初級模式,轉而開始與電池回收再生企業以退役動動力電池資產入股或者組建合資公司,以謀求在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生這一環節獲取最大利益。
回收再生企業面臨盈利難題
隨著退役動力電池價格水漲船高,回收再生企業的成本也日益增加,盈利難逐漸成為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考驗。
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區漢成介紹,為了保證電池回收再生過程中不污染環境、不造成人身傷害,綠色化和智能化是當前電池回收再生技術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投資成本。在退役電池價格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企業的利潤空間堪憂。
“此外,電池回收再生企業還面臨貨源不穩定、分散,電池殘值難判定,運輸成本高等一系列挑戰,大大增加了企業盈利的不確定性。” 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小勇在會上表示。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規范企業的優勢并不明顯。知情人士介紹,規范企業的環保成本明顯高于不規范企業,因此在“搶電池”大戰中,規范企業的報價很難超過不規范企業。在“價高者得”標準下,規范企業的貨源獲得率偏低,貨源難以得到充足保障,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退役動力電池價格越炒越高,也讓一些人看到了“奇貨可居”的商機,開始對退役電池“囤積居奇”。因此,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退役動力電池量遠遠低于行業預估量,找不到貨源成為許多電池回收再生企業的共同現狀。
行業亟需理順產業鏈上下游關系
面對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生存在的上述問題,與會代表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認為,一是要把落實生產責任延伸制度作為規范和引領行業的重要手段,梳理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和責任分攤,逐一解決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發揮好信息技術的作用。建立完善全國統一的動力電池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對退役動力電池來源可溯、去向可查、狀態可知。
趙小勇表示,針對退役動力電池回收難的問題,應該通過創新商業模式紓解。例如,打造“互聯網+電池生產者回收”線上線下回收體系,利用好電商、物流企業對電池及時跟蹤回收。建立線上數據平臺,通過電池溯源管理國家平臺,找到貨源、進行線上讀取科學計算、判斷電池殘值。行業共建共享,建立電池生產企業、汽車生產企業、4S店及經銷商、車輛用戶、報廢拆解企業、回收服務網點、梯級利用用戶、梯級利用生產企業、再生利用企業共建共享的循環利用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