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220千伏變電站應急電源采用電化學儲能,實現“變電站、充放電(儲能)站、數據中心站”三站合一的建設與運營,將傳統變電站轉變為能量雙向流動的能源信息樞紐;
記者從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了解到,作為“十三五”加快西藏電力發展和建設西藏統一電網“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性工程,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計劃于2021年全面建成投運。屆時,工程沿線7個縣將通上大網電,從根本上解決近38萬農牧民群眾的用電問題。
投資74.06億元 為7個縣通上大網電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起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多林220千伏變電站,止于阿里地區噶爾縣220千伏巴爾變電站。工程動態投資74.06億元,工程新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本期建設220千伏部分),新建220千伏變電站4座,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座,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93萬千伏安。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新建500千伏線路944公里,本期降壓至220千伏運行,新建220千伏線路731公里,新建110千伏線路14.2公里。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形成西藏統一電網,為仲巴、薩嘎、吉隆、聶拉木、普蘭、改則和措勤等7個縣通上大網電。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技術部主任袁小超介紹,工程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孔唐拉姆山、馬攸木拉山等,部分區段為長距離無人少人區,人跡罕至。工程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超過青藏、川藏和藏中電網聯網工程200至700米,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上的電網工程。塔位海拔最高5357米、最低3843米,變電站海拔最高4688米、最低4003米。工程周邊氣候條件惡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50~60%,平均氣溫0~5℃,最低氣溫零下45℃,晝夜溫差25℃以上,人員、機械降效嚴重。年有效工期僅有6個月,特別是海拔4500米以上區域,有效工期不足5個月,位于沼澤地的120基鐵塔必須采取冬季施工。
科技創新+數字化管理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為確保工人順利有效施工,該工程在青藏、川藏、藏中3大聯網工程的基礎上,提升科技創新質量和創新水平,運用“科技創新+數字化管理 ”模式,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袁小超介紹,該工程首次開展國內基于運行經驗的超高海拔架空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值研究;220千伏變電站應急電源采用電化學電池儲能,實現“變電站、充放電(儲能)站、數據中心站”三站合一的建設與運營,將傳統變電站轉變為能量雙向流動的能源信息樞紐;首次系統性提出開展富氧綜合環境設計研究,科學確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相應富氧系統的行業標準;開展高原機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機械化施工方案研究,開發小型化、模塊化新型施工機具,在全過程全線50%范圍采用機械化施工;共享鐵塔、共享光纜,做到電網工程建設與通訊基站建設有效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貢獻力量。
為確保工程管理及時有效落地,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積極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極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采取工程檔案管理、物資短名單、核心分包隊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推行十八項西藏特別條款落地。建立三維全過程指揮平臺,設計應用安全管控、物資管理、醫療保障管理APP,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基建全過程數字化管理的兩項試點工程之一。
確保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特色元素融入電網設計
該工程在極高海拔地區應用海拉瓦技術開展工程全線航拍,創新變電站格構式護坡等,為實現工程與自然和人文環境和諧統一,最大限度確保電網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工程開展專題設計,將民風民俗、自然環境、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電網設計。
截至目前,鐵塔基礎開挖3007基,基礎澆筑完成2851基,鐵塔組立完成564基,6座變電站主體建筑均已全部封頂。“根據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統一安排,工程已于2020年2月20日起陸續復工,工程力爭到2021年全面建成投運。屆時工程沿線7個縣將通上大網電,從根本上解決近38萬農牧民群眾的用電問題。”袁小超告訴記者。
據了解,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實現阿里電網與全國主電網互聯,徹底結束阿里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阿里地區和日喀則西部缺電問題,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對助力國家邊境地區建設和打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實現邊疆鞏固、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工程將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國防安全提供電力保障,兼顧遠期鐵路供電和中尼電網聯網需要。
記者從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了解到,作為“十三五”加快西藏電力發展和建設西藏統一電網“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性工程,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計劃于2021年全面建成投運。屆時,工程沿線7個縣將通上大網電,從根本上解決近38萬農牧民群眾的用電問題。
投資74.06億元 為7個縣通上大網電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起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多林220千伏變電站,止于阿里地區噶爾縣220千伏巴爾變電站。工程動態投資74.06億元,工程新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本期建設220千伏部分),新建220千伏變電站4座,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座,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93萬千伏安。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新建500千伏線路944公里,本期降壓至220千伏運行,新建220千伏線路731公里,新建110千伏線路14.2公里。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形成西藏統一電網,為仲巴、薩嘎、吉隆、聶拉木、普蘭、改則和措勤等7個縣通上大網電。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技術部主任袁小超介紹,工程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孔唐拉姆山、馬攸木拉山等,部分區段為長距離無人少人區,人跡罕至。工程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超過青藏、川藏和藏中電網聯網工程200至700米,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上的電網工程。塔位海拔最高5357米、最低3843米,變電站海拔最高4688米、最低4003米。工程周邊氣候條件惡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50~60%,平均氣溫0~5℃,最低氣溫零下45℃,晝夜溫差25℃以上,人員、機械降效嚴重。年有效工期僅有6個月,特別是海拔4500米以上區域,有效工期不足5個月,位于沼澤地的120基鐵塔必須采取冬季施工。
科技創新+數字化管理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為確保工人順利有效施工,該工程在青藏、川藏、藏中3大聯網工程的基礎上,提升科技創新質量和創新水平,運用“科技創新+數字化管理 ”模式,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袁小超介紹,該工程首次開展國內基于運行經驗的超高海拔架空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值研究;220千伏變電站應急電源采用電化學電池儲能,實現“變電站、充放電(儲能)站、數據中心站”三站合一的建設與運營,將傳統變電站轉變為能量雙向流動的能源信息樞紐;首次系統性提出開展富氧綜合環境設計研究,科學確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相應富氧系統的行業標準;開展高原機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機械化施工方案研究,開發小型化、模塊化新型施工機具,在全過程全線50%范圍采用機械化施工;共享鐵塔、共享光纜,做到電網工程建設與通訊基站建設有效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貢獻力量。
為確保工程管理及時有效落地,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積極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極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采取工程檔案管理、物資短名單、核心分包隊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推行十八項西藏特別條款落地。建立三維全過程指揮平臺,設計應用安全管控、物資管理、醫療保障管理APP,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基建全過程數字化管理的兩項試點工程之一。
確保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特色元素融入電網設計
該工程在極高海拔地區應用海拉瓦技術開展工程全線航拍,創新變電站格構式護坡等,為實現工程與自然和人文環境和諧統一,最大限度確保電網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工程開展專題設計,將民風民俗、自然環境、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電網設計。
截至目前,鐵塔基礎開挖3007基,基礎澆筑完成2851基,鐵塔組立完成564基,6座變電站主體建筑均已全部封頂。“根據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統一安排,工程已于2020年2月20日起陸續復工,工程力爭到2021年全面建成投運。屆時工程沿線7個縣將通上大網電,從根本上解決近38萬農牧民群眾的用電問題。”袁小超告訴記者。
據了解,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實現阿里電網與全國主電網互聯,徹底結束阿里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阿里地區和日喀則西部缺電問題,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對助力國家邊境地區建設和打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實現邊疆鞏固、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工程將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國防安全提供電力保障,兼顧遠期鐵路供電和中尼電網聯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