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斯拉放風將研發無鈷電池,到寧德時代就刀片電池與比亞迪隔空“互懟”,再到蜂巢能源科技公司(以下簡稱“蜂巢能源”)搶先推出首款無鈷電池,“無鈷化”成為近期動力電池技術領域的熱點話題。
在一片喧囂中,蜂巢能源算得上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不久前,蜂巢能源率先發布了兩款無鈷電池,計劃最早于2021年6月份推向市場,其中一款電池的NEDC工況續航里程最高可達880公里。在產品發布之前,蜂巢能源甚至打出了“比Te早、比Y長、比寧實在”的宣傳口號。
“無鈷”已然成為動力電池的新戰場,至于戰斗力如何還有待驗證。“蜂巢能源的無鈷電池,正極材料使用的是層狀鎳錳酸鋰材料,目前這種材料的電池技術還不是太成熟,主要問題是循環壽命短。”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即使解決了循環壽命短這一問題,無鈷電池初期應用的安全性尚待驗證,成本也不一定低。
對于這些問題,記者致電致函蜂巢能源方面,截至發稿,未獲回復。而針對無鈷電池的研發進展情況,記者同時聯系了特斯拉方面,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還沒有相關的信息”。
拼搶賽道
從目前市場信息來看,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LG化學、松下電池、特斯拉、蜂巢能源、杉杉股份等在內的企業均對外透露正在加碼布局低鈷或無鈷電池。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08年,為了降鈷,松下就已經在高鎳電池領域有所布局。2017年,LG化學、SKI和三星SDI幾乎同時宣布,將開發NCM811高鎳電池,并于一年后實現量產。因為他們意識到,在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鈷元素將日益緊俏,鈷價格上漲對成本來說將是一大考驗。
2018年,寧德時代、比克電池、國軒高科等國內電池企業相繼宣布已開發或量產出NCM811電池。到了2019年7月,蜂巢能源正式發布首款基于無鈷材料的電芯產品。據當時官方介紹,蜂巢能源的無鈷材料性能可以達到NCM811同等水平,材料成本降低5%~15%,相應帶來的電芯BOM成本可以降低約5%。
進入2020年,“無鈷”風越吹越大。2月份,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正與寧德時代深入談判,商討在其上海超級工廠的電動汽車中使用無鈷電池;3月份,比亞迪發布無鈷刀片電池;5月11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寧德時代有自己的無鈷電池技術儲備,目前研發進展順利;5月18日,蜂巢能源發布了兩款無鈷電池,其中一款電池的NEDC工況續航里程最高可達880公里;5月底,杉杉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公司目前高鎳無鈷材料正在研發中試階段。
究其原因,墨柯認為,所有構成正極材料的金屬元素里面只有鈷是貴金屬,因此,從降成本的角度看,少鈷甚至無鈷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據了解,中國作為鈷的消費大國,大部分的鈷都是依靠進口來滿足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4月,我國鈷濕法冶煉中間產品進口量為31210.37噸,當月進口金額約24632萬美元,2020年累計進口總量為95044.06噸,進口量同比上漲119.33%。
另外從價格上看,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爆發,鈷的身價也不斷上漲,從2016年的12萬元/噸一度飆升至2018年底的60萬元/噸。最新數據顯示,鈷的價格維持在25萬元/噸左右。
新能源金屬、上海鋼聯新能源團隊分析師朱銘哲指出,作為新能源戰略的關鍵金屬,鈷多數都是依靠遙遠的非洲大陸礦石供應,這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是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國內原料企業以及下游生產企業近些年雖然也在加速布局自有礦產,但很多礦產不可避免的要面臨當地經濟、政治上的紛爭影響,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都可能會危及原料供應的持續性。
產業化瓶頸
雖然“無鈷”已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大勢所趨,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鈷還很難被替代,未來要做到完全無鈷化,技術上也必須要有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特斯拉尚未公布其無鈷電池技術路線。興業證券預計,特斯拉的無鈷電池,大概率為Maxwell生產的采用新型高鎳正極+預鋰化負極+干電池技術+超級電容的新型鋰離子電池,以及采用CTP技術的超級磷酸鐵鋰電池兩款產品。而和三元鋰電池相比,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具有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優點,但明顯的缺點是能量密度低。
在蜂巢能源發布兩款無鈷電池產品后,亦有不少人質疑,無鈷電池的安全性和成本優勢遠比不上磷酸鐵鋰,蜂巢能源可以說是第一個成功把無鈷高鎳鋰氧化物體系做到中試階段的企業,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原材料產能爬坡的時間成本,生產正極活性物所需的產線投入也較大。從實際操作看,初期的成本并不小。
“從理論上來說,無鈷化,成本肯定會發展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初期時量產較小,成本不一定低,即便解決了技術應用問題,從材料到電池還有一個生產穩定性的問題,所以蜂巢能源方面稱明年是否能實現量產暫時還不好推測。”墨柯如是說。
談及量產的問題,蜂巢能源總裁楊紅新坦言,雖然理論早就有了,但公司更關注可量產性。無鈷化要解決鎳鋰混排、循環性能等問題,蜂巢能源通過陽離子摻雜技術、單晶技術和納米網絡化包覆三大‘黑科技’解決上述問題。材料開發成功后,電芯層面還要進行整個體系開發,通過對電解液、負極材料以及其他輔助材料添加劑的設計優化,不斷驗證,突破這些技術瓶頸,使體系成熟、定型,達到量產條件。
不過,在朱銘哲看來,近期蜂巢能源發布了自己的多元動力鋰電池,其“無鈷”產品更像是鎳錳酸鋰技術的深度加強版本。縱觀整個市場,雖然多家企業有著各類自己的“無鈷”產品,但在技術上并沒有脫離前輩們的路線。“如蜂巢能源般的非一線電池企業,它們所思考的是如何在龍頭眾多的新能源市場站穩,這是非一線競爭者面臨的重要問題,而細分領域的存量競爭成為了很多企業的選擇,但‘最美味’的那部分市場必定是大家都想參與進來的,順應市場風口的特色產品也許是爭取這片沃土的最佳工具。”
無鈷電池技術商業化競爭的序幕已經拉開,在新一輪的“去鈷”大戰中,誰能更勝一籌?“總體上看,技術的發展是需要積累的,所以,目前的大廠可能相對有些優勢,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特斯拉等。”墨柯說道。
在一片喧囂中,蜂巢能源算得上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不久前,蜂巢能源率先發布了兩款無鈷電池,計劃最早于2021年6月份推向市場,其中一款電池的NEDC工況續航里程最高可達880公里。在產品發布之前,蜂巢能源甚至打出了“比Te早、比Y長、比寧實在”的宣傳口號。
“無鈷”已然成為動力電池的新戰場,至于戰斗力如何還有待驗證。“蜂巢能源的無鈷電池,正極材料使用的是層狀鎳錳酸鋰材料,目前這種材料的電池技術還不是太成熟,主要問題是循環壽命短。”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即使解決了循環壽命短這一問題,無鈷電池初期應用的安全性尚待驗證,成本也不一定低。
對于這些問題,記者致電致函蜂巢能源方面,截至發稿,未獲回復。而針對無鈷電池的研發進展情況,記者同時聯系了特斯拉方面,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還沒有相關的信息”。
拼搶賽道
從目前市場信息來看,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LG化學、松下電池、特斯拉、蜂巢能源、杉杉股份等在內的企業均對外透露正在加碼布局低鈷或無鈷電池。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08年,為了降鈷,松下就已經在高鎳電池領域有所布局。2017年,LG化學、SKI和三星SDI幾乎同時宣布,將開發NCM811高鎳電池,并于一年后實現量產。因為他們意識到,在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鈷元素將日益緊俏,鈷價格上漲對成本來說將是一大考驗。
2018年,寧德時代、比克電池、國軒高科等國內電池企業相繼宣布已開發或量產出NCM811電池。到了2019年7月,蜂巢能源正式發布首款基于無鈷材料的電芯產品。據當時官方介紹,蜂巢能源的無鈷材料性能可以達到NCM811同等水平,材料成本降低5%~15%,相應帶來的電芯BOM成本可以降低約5%。
進入2020年,“無鈷”風越吹越大。2月份,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正與寧德時代深入談判,商討在其上海超級工廠的電動汽車中使用無鈷電池;3月份,比亞迪發布無鈷刀片電池;5月11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寧德時代有自己的無鈷電池技術儲備,目前研發進展順利;5月18日,蜂巢能源發布了兩款無鈷電池,其中一款電池的NEDC工況續航里程最高可達880公里;5月底,杉杉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公司目前高鎳無鈷材料正在研發中試階段。
究其原因,墨柯認為,所有構成正極材料的金屬元素里面只有鈷是貴金屬,因此,從降成本的角度看,少鈷甚至無鈷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據了解,中國作為鈷的消費大國,大部分的鈷都是依靠進口來滿足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4月,我國鈷濕法冶煉中間產品進口量為31210.37噸,當月進口金額約24632萬美元,2020年累計進口總量為95044.06噸,進口量同比上漲119.33%。
另外從價格上看,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爆發,鈷的身價也不斷上漲,從2016年的12萬元/噸一度飆升至2018年底的60萬元/噸。最新數據顯示,鈷的價格維持在25萬元/噸左右。
新能源金屬、上海鋼聯新能源團隊分析師朱銘哲指出,作為新能源戰略的關鍵金屬,鈷多數都是依靠遙遠的非洲大陸礦石供應,這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是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國內原料企業以及下游生產企業近些年雖然也在加速布局自有礦產,但很多礦產不可避免的要面臨當地經濟、政治上的紛爭影響,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都可能會危及原料供應的持續性。
產業化瓶頸
雖然“無鈷”已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大勢所趨,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鈷還很難被替代,未來要做到完全無鈷化,技術上也必須要有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特斯拉尚未公布其無鈷電池技術路線。興業證券預計,特斯拉的無鈷電池,大概率為Maxwell生產的采用新型高鎳正極+預鋰化負極+干電池技術+超級電容的新型鋰離子電池,以及采用CTP技術的超級磷酸鐵鋰電池兩款產品。而和三元鋰電池相比,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具有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優點,但明顯的缺點是能量密度低。
在蜂巢能源發布兩款無鈷電池產品后,亦有不少人質疑,無鈷電池的安全性和成本優勢遠比不上磷酸鐵鋰,蜂巢能源可以說是第一個成功把無鈷高鎳鋰氧化物體系做到中試階段的企業,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原材料產能爬坡的時間成本,生產正極活性物所需的產線投入也較大。從實際操作看,初期的成本并不小。
“從理論上來說,無鈷化,成本肯定會發展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初期時量產較小,成本不一定低,即便解決了技術應用問題,從材料到電池還有一個生產穩定性的問題,所以蜂巢能源方面稱明年是否能實現量產暫時還不好推測。”墨柯如是說。
談及量產的問題,蜂巢能源總裁楊紅新坦言,雖然理論早就有了,但公司更關注可量產性。無鈷化要解決鎳鋰混排、循環性能等問題,蜂巢能源通過陽離子摻雜技術、單晶技術和納米網絡化包覆三大‘黑科技’解決上述問題。材料開發成功后,電芯層面還要進行整個體系開發,通過對電解液、負極材料以及其他輔助材料添加劑的設計優化,不斷驗證,突破這些技術瓶頸,使體系成熟、定型,達到量產條件。
不過,在朱銘哲看來,近期蜂巢能源發布了自己的多元動力鋰電池,其“無鈷”產品更像是鎳錳酸鋰技術的深度加強版本。縱觀整個市場,雖然多家企業有著各類自己的“無鈷”產品,但在技術上并沒有脫離前輩們的路線。“如蜂巢能源般的非一線電池企業,它們所思考的是如何在龍頭眾多的新能源市場站穩,這是非一線競爭者面臨的重要問題,而細分領域的存量競爭成為了很多企業的選擇,但‘最美味’的那部分市場必定是大家都想參與進來的,順應市場風口的特色產品也許是爭取這片沃土的最佳工具。”
無鈷電池技術商業化競爭的序幕已經拉開,在新一輪的“去鈷”大戰中,誰能更勝一籌?“總體上看,技術的發展是需要積累的,所以,目前的大廠可能相對有些優勢,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特斯拉等。”墨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