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縣推進政策的出臺,被譽為分布式光伏市場的一大加速器。在這一政策的加持下,央國企悉數下場、政府主導、企業空前的參與激情都在引燃這個市場的火爆程度。作為分布式光伏的一個分支,BIPV(光伏與建筑集成的形式)也迎來了一波“熱炒”。
資本市場的反應尤為明顯,半月之內,被隆基收購部分股權的BIPA概念股森特股份一路從30元/股附近一路飆升至最高42元/股左右。
在整縣推進的加持下,BIPV似乎“翻紅”了。但是,已經有20年發展歷史的BIPV,能否借機擺脫“示范項目”的標簽,走向商業化大規模的應用?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并不像資本市場的反應一樣盡如人意。
政策、企業、產品“百花齊放”
毋庸置疑的是,作為光伏終端應用的小眾市場,BIPV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一方面,在雙碳目標之下,BIPV被視為建筑行業碳排放減排的重要措施。根據2018年《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披露的數據來看,建筑碳排放量約占全國能源碳排放量的19%,而以BIPV打造的低碳建筑則響應了時代背景下的廣泛需求。
另一方面,為響應綠建要求,各地政府也在積極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北京近日發布碳中和建筑補貼計劃,BIPV最高可獲5000萬元獎勵,天津、上海等地也在積極跟進,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已經有19省市印發BIPV支持政策,均有不同程度的資金補貼。
國內最高標準BIPV建筑概念圖: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科技示范樓
在政策加持的背后,參與BIPV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此前,BIPV市場更多的僅是以龍焱科技、嘉盛光電為代表的企業深耕其中。但從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主流光伏企業開始入局。
從產品來看,一部分是以隆基、晶科等為代表的組件企業,這些產品主要以晶硅組件為主,結合多種色彩,使得組件可以呈現不同的顏色。其中,隆基首款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產品“隆頂”主要應用于新建或改建工業廠房屋頂;2021年3月,隆基股份16.35億元跨界收購了專注于建筑領域金屬圍欄系統產品的森特股份27.25%股權。
另一部分是以天合光能、正泰、嘉盛光電等為代表的光伏瓦、幕墻或者系統產品作為主打。其中,天合光能主打天合藍天·天能瓦;正泰推出TELOGY 泰集雀羽工商業建筑光電屋面系統;嘉盛光電、龍焱推出多種顏色及紋理的光伏瓦、光伏幕墻、光伏地磚等,其中龍焱主打碲化鎘薄膜組件,在適應建筑美觀方面獨具特點。
還有一部分企業主要以柔性組件參與到BIPV市場中,包括Maxeon Air的無邊框組件、纖納光電鈣鈦礦組件、上邁輕質eArc組件以及南京日托的柔性組件等。
政策加持下,龍頭企業爭相布局以及產品的多樣化,給BIPV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企業爭相布局的同時,市場需求也開始逐漸活躍,據嘉盛光電相關人員表示,近期BIPV的詢單量是去年同期的4—5倍,無論是政府的公共性建筑還是當地的地標式建筑都對BIPV流露出了濃厚的興趣。
據中信研究部測算,若按2%的BIPV滲透率保守估計,僅新增建筑每年的BIPV市場空間就接近千億元。若考慮存量建筑改造需求,BIPV總市場長期空間有望達萬億元級別。
“概念股”BIPV應用端如何破局?
盡管如此,但從光伏行業看BIPV產品的變化,“BIPV這么多年了,各家企業的產品基本是換湯不換藥,從產品端看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一位資深光伏人士在SNEC 2021參觀完展館中的BIPV產品之后如此感慨道。
這也間接說明了BIPV產品已經相對穩定成熟,而非新產品,而當下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從應用端“破局”。
作為光伏與建筑行業的跨界產物,BIPV并不只是光伏行業的產品,其作為建材屬性是否達標才是應用端——建筑行業最為關心的。在光伏們采訪中,某高端建筑從業人員表示,“BIPV確實是綠建方面的大熱門,但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一方面建筑設計師缺乏對相關產品的認知,設計實操性存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BIPV是一個發電系統,存在著火與漏電的安全隱患,相比于常規幕墻會增加風險。一旦發生事故,設計師存在擔責的可能。”
“設計師對建筑外觀與建材安全等級有著嚴苛的要求,盡管BIPV的相關產品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國標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標準,但在設計師不熟悉的情況下,大概率不會被主動選擇”,一位資深BIPV從業專家告訴光伏們,“由此也導致BIPV的市場化推廣成本高啟,為了讓設計師和幕墻企業接受BIPV產品,施工方、設計師以及幕墻方面往往會按比例抽取一定的費用。晶硅類BIPV產品的實際應用成本往往不足公開價格的50%,隱形的市場推廣成本也是BIPV發展的一大阻礙。”
作為我國光伏產業起伏的深度參與者,上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一語道破其中問題,“目前國內BIPV落地的項目較少,甚至存在內冷外熱的現象,國內建筑行業與光伏行業缺乏溝通,兩個行業之間缺乏融合性的發展。”
事實上,BIPV也一直在尋求光伏與建筑行業之間發展的契合點。從產品方面,光伏企業在不斷研發推出完全結合到幕墻建材的產品;從標準方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近日已經向嘉盛光電頒發了國內首張BIPV光伏組件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證書;從經濟性方面,國內已經建成的部分BIPV示范項目經過幾年運行后,其收益也逐漸獲得了業主認可。
例如,坐落在保定的電谷城市低碳公園是“零碳”中國的優秀案例之一。“電谷城市低碳公園”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城市綜合體項目。采用了雙玻組件作為建筑屋頂,光伏裝機2.39兆瓦,每年能產生綠色電力175萬千瓦時,可解決公園運行50%以上的電力需求,減排和經濟效益顯著。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投資的1.23億元經過近6年運行后,成本已經全部收回。
電谷城市低碳公園:頂部為雙玻BIPV
雖然這僅是個例,但也給BIPV帶來了希望——經濟性的問題并不是BIPV發展的絕對限制。另一方面,在多方力量的參與下,BIPV正逐步“出圈”,接受度與認可度也在提升。據嘉盛光電業務人員表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建筑設計師已經在主動了解BIPV的相關產品,并從外形,發電收益等方面表達明確訴求,甚至有的設計師明確要求采用雙玻類BIPV幕墻建材,并希望電池轉化效率能達到24%以上,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無論是基于光伏設備成本的快速下降,還是參與企業的極速增長,在“雙碳”目標以及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加持下,BIPV已經站上了發展的風口。但這場跨界之旅并不輕松,市場培育之路仍漫漫,走出光伏圈、讓更多的行業接納才是BIPV的終極目標。
資本市場的反應尤為明顯,半月之內,被隆基收購部分股權的BIPA概念股森特股份一路從30元/股附近一路飆升至最高42元/股左右。
在整縣推進的加持下,BIPV似乎“翻紅”了。但是,已經有20年發展歷史的BIPV,能否借機擺脫“示范項目”的標簽,走向商業化大規模的應用?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并不像資本市場的反應一樣盡如人意。
政策、企業、產品“百花齊放”
毋庸置疑的是,作為光伏終端應用的小眾市場,BIPV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一方面,在雙碳目標之下,BIPV被視為建筑行業碳排放減排的重要措施。根據2018年《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披露的數據來看,建筑碳排放量約占全國能源碳排放量的19%,而以BIPV打造的低碳建筑則響應了時代背景下的廣泛需求。
另一方面,為響應綠建要求,各地政府也在積極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北京近日發布碳中和建筑補貼計劃,BIPV最高可獲5000萬元獎勵,天津、上海等地也在積極跟進,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已經有19省市印發BIPV支持政策,均有不同程度的資金補貼。
國內最高標準BIPV建筑概念圖: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科技示范樓
在政策加持的背后,參與BIPV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此前,BIPV市場更多的僅是以龍焱科技、嘉盛光電為代表的企業深耕其中。但從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主流光伏企業開始入局。
從產品來看,一部分是以隆基、晶科等為代表的組件企業,這些產品主要以晶硅組件為主,結合多種色彩,使得組件可以呈現不同的顏色。其中,隆基首款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產品“隆頂”主要應用于新建或改建工業廠房屋頂;2021年3月,隆基股份16.35億元跨界收購了專注于建筑領域金屬圍欄系統產品的森特股份27.25%股權。
另一部分是以天合光能、正泰、嘉盛光電等為代表的光伏瓦、幕墻或者系統產品作為主打。其中,天合光能主打天合藍天·天能瓦;正泰推出TELOGY 泰集雀羽工商業建筑光電屋面系統;嘉盛光電、龍焱推出多種顏色及紋理的光伏瓦、光伏幕墻、光伏地磚等,其中龍焱主打碲化鎘薄膜組件,在適應建筑美觀方面獨具特點。
還有一部分企業主要以柔性組件參與到BIPV市場中,包括Maxeon Air的無邊框組件、纖納光電鈣鈦礦組件、上邁輕質eArc組件以及南京日托的柔性組件等。
政策加持下,龍頭企業爭相布局以及產品的多樣化,給BIPV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企業爭相布局的同時,市場需求也開始逐漸活躍,據嘉盛光電相關人員表示,近期BIPV的詢單量是去年同期的4—5倍,無論是政府的公共性建筑還是當地的地標式建筑都對BIPV流露出了濃厚的興趣。
據中信研究部測算,若按2%的BIPV滲透率保守估計,僅新增建筑每年的BIPV市場空間就接近千億元。若考慮存量建筑改造需求,BIPV總市場長期空間有望達萬億元級別。
“概念股”BIPV應用端如何破局?
盡管如此,但從光伏行業看BIPV產品的變化,“BIPV這么多年了,各家企業的產品基本是換湯不換藥,從產品端看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一位資深光伏人士在SNEC 2021參觀完展館中的BIPV產品之后如此感慨道。
這也間接說明了BIPV產品已經相對穩定成熟,而非新產品,而當下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從應用端“破局”。
作為光伏與建筑行業的跨界產物,BIPV并不只是光伏行業的產品,其作為建材屬性是否達標才是應用端——建筑行業最為關心的。在光伏們采訪中,某高端建筑從業人員表示,“BIPV確實是綠建方面的大熱門,但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一方面建筑設計師缺乏對相關產品的認知,設計實操性存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BIPV是一個發電系統,存在著火與漏電的安全隱患,相比于常規幕墻會增加風險。一旦發生事故,設計師存在擔責的可能。”
“設計師對建筑外觀與建材安全等級有著嚴苛的要求,盡管BIPV的相關產品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國標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標準,但在設計師不熟悉的情況下,大概率不會被主動選擇”,一位資深BIPV從業專家告訴光伏們,“由此也導致BIPV的市場化推廣成本高啟,為了讓設計師和幕墻企業接受BIPV產品,施工方、設計師以及幕墻方面往往會按比例抽取一定的費用。晶硅類BIPV產品的實際應用成本往往不足公開價格的50%,隱形的市場推廣成本也是BIPV發展的一大阻礙。”
作為我國光伏產業起伏的深度參與者,上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一語道破其中問題,“目前國內BIPV落地的項目較少,甚至存在內冷外熱的現象,國內建筑行業與光伏行業缺乏溝通,兩個行業之間缺乏融合性的發展。”
事實上,BIPV也一直在尋求光伏與建筑行業之間發展的契合點。從產品方面,光伏企業在不斷研發推出完全結合到幕墻建材的產品;從標準方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近日已經向嘉盛光電頒發了國內首張BIPV光伏組件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證書;從經濟性方面,國內已經建成的部分BIPV示范項目經過幾年運行后,其收益也逐漸獲得了業主認可。
例如,坐落在保定的電谷城市低碳公園是“零碳”中國的優秀案例之一。“電谷城市低碳公園”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城市綜合體項目。采用了雙玻組件作為建筑屋頂,光伏裝機2.39兆瓦,每年能產生綠色電力175萬千瓦時,可解決公園運行50%以上的電力需求,減排和經濟效益顯著。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投資的1.23億元經過近6年運行后,成本已經全部收回。
電谷城市低碳公園:頂部為雙玻BIPV
雖然這僅是個例,但也給BIPV帶來了希望——經濟性的問題并不是BIPV發展的絕對限制。另一方面,在多方力量的參與下,BIPV正逐步“出圈”,接受度與認可度也在提升。據嘉盛光電業務人員表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建筑設計師已經在主動了解BIPV的相關產品,并從外形,發電收益等方面表達明確訴求,甚至有的設計師明確要求采用雙玻類BIPV幕墻建材,并希望電池轉化效率能達到24%以上,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無論是基于光伏設備成本的快速下降,還是參與企業的極速增長,在“雙碳”目標以及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加持下,BIPV已經站上了發展的風口。但這場跨界之旅并不輕松,市場培育之路仍漫漫,走出光伏圈、讓更多的行業接納才是BIPV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