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寧夏:“十四五”期間建設14GW光伏項目

   2022-01-10 寧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19680
核心提示:1月5日,寧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文件提出: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開展太陽能資
1月5日,寧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文件提出: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開展太陽能資源精細化評估,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資源利用率。重點在紅寺堡區、中寧縣、寧東基地、鹽池縣等地規劃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充分發揮風、光資源多能互補優勢,鼓勵利用風電場空閑土地建設風光互補電站。積極在建筑屋頂、工業園區等場所探索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建設各類“光伏+”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創新實施光伏+工業、光伏+商業、光伏+校園、光伏+社區、光伏+公共設施等五大分布式“光伏+”工程,有效提高用戶側光電應用比例。“十四五”期間,建設1400萬千瓦光伏項目。

原文如下: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寧環發〔2021〕88號

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生態環境局、寧東基地管委會生態環境局,廳機關各處室、派出機構、各直屬事業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論述精神,加快推進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按照國家安排部署,依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2021年12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寧夏回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肩負的共同責任。中國一直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推動者和踐行者,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0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社會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明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展現了氣候雄心和大國擔當。

寧夏是全國重要生態節點、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生態通道,穩定季風界線、聯動著全國氣候格局,調節水汽交換、改善著西北局部氣候,阻擋沙塵東進、維護著全國生態安全。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賦予我區“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也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攻堅期、戰略機遇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等精神,加快推進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氣候變化及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特征及變化趨勢。寧夏地處中國內陸,位于中國季風區西緣,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十三五”期間,全區整體氣溫偏高,高溫事件頻發、高溫日數偏多,且主要出現在中北部;降水偏多,尤其是夏季強降水事件頻發、降水日數偏多,過程日降水量屢創歷史新高;整體日照時數偏少。氣象災害以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凍害、大風、沙塵暴為主。

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十三五”期間,全區二氧化碳排放呈現增長態勢。2020年,全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1550萬噸。其中,能源生產與加工轉換、工業和建筑業是主要的碳排放領域,2020年能源生產與加工轉換領域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為13560萬噸,占比為62.9%;工業和建筑領域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為7291萬噸,占比為33.8%。

(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效。

低碳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間,全區經濟發展呈現總體增長趨勢,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4%,2020年達到3920.55億元,實現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產業結構逐步優化,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為8.6 : 41 : 50.4,第三產業強勢穩定增長。現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工業規模日益壯大,落后產能淘汰和“散亂污”工業企業綜合整治成效顯著。農業綠色低碳化水平顯著提升,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成果顯著,農作物統防統治及綠色防控工作扎實推進,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14%,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4%。

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扎實推進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 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切實加強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積極調整化石能源結構,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2020年全區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為81.0%,較2015年下降1.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為10.3%,較2015年提高2.5個百分點。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持續推進寧夏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2020年新能源裝機占比43%,比2015年提高7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區工業發電量的比重為18.7%,較2015年提高6.9個百分點;全區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達到21%,較2015年提高11個百分點。2020年工業能源消費占比達到89%左右,六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較2015年下降7.7個百分點。

城鎮化低碳發展成效顯著。建筑領域,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100%,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為56.2%;穩步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十三五”期間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991萬平方米;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試點示范工作,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配建制度得到有效落實;不斷加強公共建筑能耗監測,推動建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交通領域,深入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銀川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方式中的分擔率為34.15%,固原市公交都市創建取得顯著進展;大力推廣新能源公交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積極促進公路建設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公路建設防災減災標準得到有效落實,切實增強了公路壽命周期內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增強。扎實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精準造林“四大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資源面積穩步增長,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8%,石嘴山市躋身國家森林城市,中衛市、固原市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永寧縣、涇源縣被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全面開展了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全區濕地總面積穩定在310.8萬畝,160.05萬畝主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不斷加強森林草原火險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建成了全區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平臺、數字無線通信系統和森林火險預警系統。實施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項目,森林病蟲鼠(兔)害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

試點示范帶動引領作用強化。銀川市、吳忠市獲批國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試點,為推進全區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撐;開展了利通區中華、上橋、永昌等低碳社區試點建設,以吳忠三中、吳忠九小等為代表開展了低碳示范校園創建工作;組織開展金積工業園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經濟開發區、伊利乳業、錦和星等國家級、自治區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工作,綠色低碳試點示范的帶頭引領作用逐步強化。

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積極開展氣候監測,智能化氣候業務工作初顯成效。初步構建了生態氣象業務服務體系,開展了森林、草原、水體、農田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監測、預報和評估,開展了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和重污染天氣預警,人工增雨(雪)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53億立方米,防雹保護面積達到1.2萬平方公里,效益明顯。旱作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作物病蟲害、蔬菜病蟲害監測預報、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等基礎監測預警工作穩步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綠色防控等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水資源配置保障網絡不斷完善,城市和農田防洪能力穩步提升。生態移民試點工程成效顯著,實現了保護生態與扶貧開發的雙贏。

(三)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緊要關口、落實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推動美麗新寧夏建設的重要階段。“十四五”時期,綠色低碳發展趨勢更加凸顯,經濟加快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我區構建清潔能源等九大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生物技術等綠色制造業會得到快速發展。能源革命深入推進,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配置能力會顯著提升,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終端能源利用的電氣化技術、電力生產中的深度脫碳技術、生物質制氫造氣發電技術等會得到規模應用;以特高壓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先進儲能、綠氫化工、零碳建筑為主的新型低排放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國家支持我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我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紅利更加凸顯。

同時,“十四五”推動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產業結構偏重,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高碳排放特征明顯,六大高耗能行業對能耗總量的影響遠大于對增加值的貢獻;短期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難以替代傳統產業成為支撐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缺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興產業增長動力,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困難較大。能源結構偏煤,受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發展規劃等影響,“一煤獨大”的能源消費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煤炭消費持續增長,高碳化的能源結構給能耗“雙控”和碳強度控制工作帶來巨大挑戰,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任務艱巨。生態總體脆弱,我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顯著的生態戰略地位既是優勢,但也對積極適應氣候變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統籌協調“三山”等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成為重大課題。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產業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突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生態系統碳匯,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入開展試點示范,不斷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著力提升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深化交流合作,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積極推進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努力建設好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將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做好應對氣候變化規劃與其他各項規劃之間的銜接,統籌考慮,整體推進,確保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落到實處。

堅持減緩適應,同步推進。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環境保護、增加碳匯等措施,遏制排放快速增長勢頭。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提高我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堅持創新引領,先行先試。加強科技創新及其推廣應用,發揮科技進步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注重應對氣候變化制度改革和創新,強化制度保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宣傳和普及,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全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氛圍。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區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達到16%,碳達峰基礎夯實,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提升,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有效增強。

三、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一)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

開展全區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實施方案,科學合理確定達峰目標,識別達峰關鍵因素,明確碳排放達峰的重點任務和具體項目,繪制寧夏回族自治區碳排放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分階段、分層次、分領域開展碳達峰行動。探索開展寧夏回族自治區碳中和研究,形成全區碳中和目標愿景、路線圖及行動方案,選擇典型區域開展碳中和示范區創建,為全國實現碳中和愿景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寧夏樣板。

專欄1:自治區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總體目標

“十四五”時期,推動銀川、吳忠等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并爭取率先達峰;推動全區部分高耗能行業盡早達峰。“十五五”時期,推動全區大部分地市碳排放總量保持穩定并爭取達峰;推動全區煤炭消費盡快達峰、重點領域及行業基本實現達峰,全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穩定。到2035年,確保全區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穩中有降,能源清潔轉型基本建成,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提升,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更加成熟,形成低碳生產和生活模式,為有效支撐全國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鼓勵重點區域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開展碳排放達峰及碳中和行動,明確重點區域的達峰目標,繪制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強化率先達峰的配套措施。

專欄2:重點區域達峰行動

寧東基地與自治區同步達峰:加強對寧東基地的重點碳排放企業(國能集團寧煤公司、寶豐能源、中石化長城能源、神華國能寧夏煤電鴛鴦湖發電、神華國能寧夏煤電、京能寧東電廠、和寧化學、棗泉電廠和馬蓮臺發電廠)的碳排放管控。從能耗總量控制和寧東基地煤化工發展方向等角度,對寧東基地“十四五”初步規劃的項目進行嚴格評估,有規劃有步驟地上馬新項目,堅決杜絕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為煤化工下游行業留出能耗空間。

銀川市率先達峰:重點依托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銀產業園做大做強光伏制造產業,形成以光伏硅材料為核心,耗材、輔材和配套設備企業集聚發展的全產業鏈體系。加快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徹底“脫鉤”,協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

固原市、吳忠市盡早達峰: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驅動,廣泛布局新能源項目,打造紅寺堡區光伏產業園、風電、光電、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發電基地,深入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合理制定清潔能源利用率目標,穩步提升清潔能源電量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在本地清潔能源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清潔能源外地消納體制機制,全力做好新能源并網服務,加快項目接入,促進各類清潔能源實現大跨步發展,積極推動形成規模化清潔能源外送能力。

中衛市、石嘴山市不晚于自治區達峰:做好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的經驗總結與推廣工作,以平羅縣首朗吉元冶金工業尾氣生物發酵法制燃料乙醇綜合利用項目為試點,打造區域工業廢氣綜合利用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電能替代”成效,建設中寧縣、平羅縣前進農場等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圍繞風能、光能等新能源產業,高標準建設中寧光伏基地和賀蘭山、香山平價風電基地。因地制宜推動城市低碳發展,石嘴山市圍繞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建設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賀蘭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試點成效。中衛市依托區位優勢和特色旅游資源優勢,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和全域旅游示范城市。

引導重點部門和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明確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重點部門碳排放達峰年份和達峰目標,加快推進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達峰,推動形成重點部門和行業碳排放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鼓勵區內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高耗能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達峰行動,開展碳排放達峰研究,明確企業碳排放峰值目標和達峰路線圖。

(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低碳發展。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結構改造攻堅行動,以單位產值碳排放作為行業格局構建的指引,大力發展“低碳高效”[1]行業,控制“高碳低效”[2]行業的擴張,嚴控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投入產出低的行業新增產能,嚴控石油化工、煤炭開采、火電等高耗能行業及重化工業產能過快增長,依法依規淘汰水泥、鋼鐵、鐵合金、電石、焦炭、化肥等行業落后產能,支持煤炭、鋼鐵、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并重組、資本運營、戰略轉型、搬遷改造等方式壓縮產能。實施技術改造攻堅行動,修訂完善傳統工業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導目錄,“十四五”期間每年滾動實施10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實施智能改造攻堅行動,深入推進“互聯網+制造業”工程,加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深度應用,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推動企業上云、設備聯網。

專欄3: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重點工程項目

冶金行業:推動裝備大型化、智能化、密閉化,實施晟晏實業系統自動化改造、濱河集團循環經濟綜合利用、建龍龍祥鋼鐵冷熱軋板材管材產品結構升級、昆侖高科特殊合金產業循環經濟升級改造等項目。

化工行業:圍繞關鍵工藝提升、綠色循環改造、產品結構優化,實施金昱元化工搬遷改造升級、中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惠農精細化工產業園、英力特化工電石技術改造等項目。

紡織行業:重點延伸紡織產業鏈,推進產業規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實施寧川置業20萬錠紡紗織布、恒豐集團50萬錠紡紗、固原市百萬錠棉紡紗基地、紅寺堡現代紡織扶貧二期建設等項目。

生物醫藥行業:推動醫藥工藝裝備和質量控制改造升級,增加制藥制劑品種,培育醫用衛生材料及醫療器械產品,實施泰勝生物化學原料藥和制劑及醫藥中間體、太陽山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鏈、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寧夏生產基地等項目。

做優做強主導產業。打造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打造糧油類、畜禽肉類、乳品類、葡萄酒類、枸杞類、果蔬類綠色食品;引進和培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一批特色明顯、產業集聚的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培育一批綠色食品企業和產品品牌。建設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推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與吳忠太陽山開發區一體化發展,打造千億級煤化工產業集群,高水平建設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探索利用太陽能資源、高溫核能等制取的低碳氫耦合煤化工,部分替代煤制灰氫;超前部署高效CCS以及二氧化碳驅油等CCUS技術的前沿性研發,推動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生產高附加值烯烴、甲醇等化工產品;鼓勵制定煤化工行業達峰目標及達峰行動方案。

專欄4:特色優勢制造業重點工程項目

綠色食品:實施蒙牛乳業乳制品加工、伊利乳業高端乳制品擴能、西夏乳業乳制品擴能、中樺雪中央廚房及糧油制品生產、原州區馬鈴薯制品綜合加工產業園等項目。

現代煤化工:實施寶豐能源煤制烯烴、C2-C5綜合利用制烯烴,鯤鵬清潔能源乙二醇、國能寧煤煤基新材料等項目。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標準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加快發展光伏制造、風電制造和清潔能源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氫能制備、存儲、加注等技術開發,積極培育儲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動新材料產業先行發展,打造銀川市光伏和電子信息材料、石嘴山市稀有金屬、寧東基地化工新材料和高性能纖維材料三大產業集群;推進鉭鈮鈹鈦稀有金屬、鋁鎂合金、特殊合金等精深加工,延鏈發展高分子材料、碳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推進裝備制造業創新升級,重點發展智能數控機床及工業機器人、高端鑄造、自動化儀器儀表等先進裝備制造業;突破液壓泵等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水輪機葉片鑄鋼件、高鐵零部件、新能源裝備、高性能輪胎規模生產,打造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高端產品,提升裝備制造產業價值鏈。

專欄5:戰略性新型產業重點工程項目

清潔能源:建設1400萬千瓦光伏和450萬千瓦風電項目、寧東太陽能電解制氫儲能及應用示范工程;實施隆基樂葉科技年產3GW單晶電池、矽盛光電4GW單晶硅棒硅片、中車株洲風機裝備制造、威力傳動高精密傳動設備、金晶科技太陽能光伏輕質面板、日盛高新氫能源綜合利用等項目。

新型材料:實施曉星集團氨綸及聚四氫呋喃、泰和新材綠色差別化氨綸和高性能對位芳綸、中色東方稀有金屬研發生產、中泰新能科技鋰電池負極材料、中鎂鎂業新能源汽車配套及鎂合金材料深加工、信廣和芳綸原料、恒力生物高檔尼龍基材、正威國際再生銅新材料產業園等項目。

先進裝備制造:推廣精益制造、柔性生產和智能裝備,實施維爾鑄造智能制造產業園、銀川新松物流及特種機器人智能制造、奧帕航空技術無人機生產、金智智能科技數控機床、泰坦智能工業機器人生產、神州石墨烯大飛機輪胎及高性能子午線輪胎二期等項目。

電子信息制造業:實施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終端產業園、鑫品盛電子材料工業藍寶石、銀和半導體集成電路大硅片、時星科技氰化鋁陶瓷基片及元器件、眾乾新能源鋰電池、康佳銀鑫匯智能電子產品、海力電子新一代納微孔結構鋁電極箔、鉅晶源壓電氧化物晶體、艾威鑫柔性線路板精密電子、羅普特高清攝像頭及芯片等項目。

制造業數字化應用工程:實施寧夏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工業3D打印核心軟件開發、工業APP服務平臺、共享工業云等項目;建設園區在線綜合服務平臺,推進22個工業園區智能化改造;支持基礎條件好的企業建設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化管理系統。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聚焦物流、金融、科技服務及信息服務、節能環保等領域,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化、專業化、集聚化發展,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對全產業鏈的支撐力度。構建“節點+樞紐+通道+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促進寧夏從物流“末端”到物流“終端”的轉變。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發展,加快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科技及信息服務業加快應對氣候變化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推廣第三方節能環保咨詢治理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碳資產管理等。

專欄6:現代服務業重點工程項目

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行動:推進企業發展柔性化定制和共享生產平臺,鼓勵骨干企業開展咨詢設計、制造采購、施工安裝、運維管理等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提供遠程維修、狀態預警、故障診斷等在線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企業發展工業文化旅游。

服務標準化品牌化行動:完善生產性服務行業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引導協會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行業標準,鼓勵企業應用標準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培育行業標桿和服務典范,打造一批優質服務品牌。

會展經濟培育行動:提升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寧夏國際現代農業科技博覽會、中國西部(銀川)房·車博覽會、銀川(國際)奶業暨農牧機械展覽會、中衛云天大會、固原冷涼蔬菜節等現有品牌展會數字化水平,擴大辦會規模和影響力,引進國際肉類產業博覽會等適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展會活動。

新興服務業培育發展行動:強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服務業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培育行動:集群集約發展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建設檢驗檢測、技術推廣、數據處理、人才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平臺,培育建設5個左右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和農藥殘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推廣綠色種養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農產品加工園三園同建,集聚融合發展關聯產業,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支持建設田園綜合體、農業公園和郊野公園,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建設農產品加工綜合園、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引領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5年,全區各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園區達到100個。

(三)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加強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格控制“兩高”項目建設,對未列入國家規劃的煤化工、石化項目一律不得建設,對鋼鐵、鋁冶煉、水泥、平板玻璃、煉化、焦化、電石、鐵合金等新、擴建項目實行產能和能耗等量減量置換。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深化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快推廣利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電力裝機力爭達到40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達到30%以上。加強地市政府能耗“雙控”目標責任績效考核,對完成或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的市級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市實行區域高耗能項目緩批限批。完善節能預警和監管機制。

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格限制新上燃煤項目,新建耗煤項目實施煤炭減量或等量替代。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能耗、煤耗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推動煤炭梯級利用。加強散煤清潔化治理,深挖工業散煤治理潛力,因地制宜開展“煤改氣”“煤改電”“煤改氫”“煤改生”改造。嚴格控制新建、擴建燃煤火電廠和企業自備電廠,繼續實施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升級改造行動計劃,因地制宜推廣汽輪機通流部分改造、鍋爐煙氣余熱回收利用等節能改造和超低排放環保技術。控制供熱行業煤耗水平,持續撤并淘汰分散供熱燃煤小鍋爐。進一步推進熱電聯產發展,新建熱電聯產項目優先采用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加大煤電靈活性改造力度,循序推進燃煤發電轉型,降低煤電資產擱淺風險,將煤電功能逐步從電量型電源向電力型電源轉變,主要發揮適量調峰、輔助服務、保障靈活性和可靠性等作用,平抑清潔能源與負荷波動。到2025年,全區煤炭產能控制在1.4億噸,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煤炭消耗下降15%,燃煤電廠平均供電標準煤耗降低到300克/千瓦時以下。

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開展太陽能資源精細化評估,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資源利用率。重點在紅寺堡區、中寧縣、寧東基地、鹽池縣等地規劃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充分發揮風、光資源多能互補優勢,鼓勵利用風電場空閑土地建設風光互補電站。積極在建筑屋頂、工業園區等場所探索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建設各類“光伏+”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創新實施光伏+工業、光伏+商業、光伏+校園、光伏+社區、光伏+公共設施等五大分布式“光伏+”工程,有效提高用戶側光電應用比例。“十四五”期間,建設1400萬千瓦光伏項目。

有序發展風電。加強風電項目前期規劃管理,開展風能資源評估,提高項目開發前期工作質量。在吳忠、中衛、固原等風能資源豐富區域,統籌電網接入和消納條件,穩步推進集中式平價風電項目建設。在風能資源適宜、靠近負荷中心區域,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推動分散風能資源開發。啟動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重點開展單機容量小于1.5兆瓦的風電機組技改升級。鼓勵企業對賀蘭山、太陽山、香山等區域老舊風電場實施“以大代小”更新升級,提升優質風能資源利用效率。探索采用高塔筒、大功率、長葉片風機及先進技術發展低風速風電,進一步挖掘風能資源開發潛力。“十四五”期間,建設450萬千瓦風電項目。

加快發展氫能。依托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和我區氯堿化工產業基礎,加快推進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氫能友好示范產業園建設,開展寧東太陽能電解制氫儲能及應用示范工程,積極發展氯堿制氫,打造低成本氫源生產基地,探索開展儲氫輸氫及氫能綜合利用等技術聯合攻關。合理優化加氫站布局,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城市公交車、物流車、市政環衛車、叉車及加氫站等示范運營。到2025年,力爭建成1-2座日加氫能力500公斤及以上加氫站,積極支持銀川市率先開通1-2條運營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公交線路,并逐步擴大到銀川都市圈城際間氫燃料電池客運車示范運營。

專欄7: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工程

以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氫能友好示范產業園為重點,依托自治區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聚集優勢和石油化工產業基礎,試點建設制氫工程示范和產業化應用,發展低成本綠色氫源。在技術、工藝尚未成熟時,可在“十四五”期間開展示范工程,建立起制氫、儲氫、輸氫的全過程建設、運營體系,探索新能源的電解水制氫、制氧耦合煤化工的方法方式。加快建設寶豐能源20000標方/小時、國電投1000標方/小時、京能發電2000標方/小時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強化示范項目帶動作用,推廣可再生能源與氫能融合應用模式。在可再生能源電價大幅下降的前提下,深度實現綠氫、綠氧與煤化工的耦合。加快推進寧夏化工行業綠氫替代灰氫進程,結合煤化工廠碳捕集工程,利用綠氫與捕集的CO2制備甲醇,替代部分煤制甲醇產能,減少煤耗及碳排放。將綠氫用于合成氨產業,逐步替代現有合成氨工藝。

積極發展其他新能源。做深做細做實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工程前期工作,爭取水電站早日立項、早日開工,為建設水風光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奠定基礎。積極拓展生物質能利用渠道,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在全區地級市全覆蓋,適時啟動銀川等重點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項目擴建;在引黃灌區和寧南山區農林生物質資源較豐富區及畜禽養殖大縣(市),啟動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推動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生物質成型燃料在工業供熱和民用采暖等領域推廣應用。加快地熱能資源勘查,利用干熱巖、地源熱泵等技術推進地熱資源在城市供暖、健康旅游等領域的利用。

提升清潔能源存儲消納能力。在電網保障消納的基礎上,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等途徑,統籌負荷側、電源側、電網側資源,構建電源、電網、用戶、儲能各類市場主體共同承擔清潔能源消納責任的機制,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的同時也實現高水平消納、高質量躍升發展。推進可再生能源與儲能設施配套發展,實施青銅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加快風電、光伏發電儲能設施建設。引導工業、交通、農業等終端用戶優先選用清潔能源,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熱泵、電窯爐等新型用能方式。力爭到2025年,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提高到27.9%以上。

(四)加快推進節能提高能效。

深化推進能源節約。推進有利于節能的行業結構調整,推進用能結構和企業布局優化。鼓勵用能單位采用高效、節能的電動機、鍋爐、窯爐、風機、泵類等設備,采用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余熱余壓利用、潔凈煤以及先進的用能監測和控制等技術。支持工業園區、產業基地進行節能改造,因地制宜發展集中供熱和能源梯級利用。支持電網企業加強電網建設、改造和電能保護,降低線損和配電損失,減少無功損耗,提高電能利用效率。支持節能服務機構開展節能咨詢、設計、評估、檢測、審計、認證等服務,推廣效益分享、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

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納入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管理,加強審查項目事中事后監管。對未完成自治區下達能耗總量或強度控制目標任務地方的高耗能項目實行緩批限批;對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實行能耗等量或者減量替代且單位產品(產值)能耗、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條件的有條件緩批限批;對其他單位GDP(或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標超過當地平均值的項目,實行能效標準強制約束。

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深入實施“百千萬”行動,建立健全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計量體系;鼓勵重點用能單位制定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企業節能標準;實施能源審計,挖掘節能潛力。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建成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積極對接國家平臺,提高能源精細化管理水平,實現對自治區重點用能單位水、電、氣、熱、煤、油等多種能源數據的在線監測和分析。

(五)推動工業領域低碳轉型升級。

開展工業能效水效提升行動。持續開展工業企業能效“領跑者”和能效水平對標達標行動,開展重點用能企業節能診斷。推動工業終端用能清潔化,優先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大重點節能節水環保改造項目投資力度,重點支持冶金、化工、電力、煤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建成一批節能環保改造升級示范項目。推廣水循環梯級利用,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在火電、化工等重點耗水行業和寧東基地、石嘴山經開區等重點園區,組織開展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工業園區建設。到2025年,用水量在100萬立方米以上的企業力爭全部建成節水型企業。

專欄8:開展工業節能減排行動

組織開展能效提升專項行動,深入實施節能改造。力爭主要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重點支持燃煤鍋爐節能環保提升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大力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高效冷卻、熱力系統節水、洗滌節水等通用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快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煤電等傳統產業節能改造。鼓勵企業加強綠色產品推廣應用,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持續提升電機、鍋爐、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推動重點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定期開展能源審計和能效診斷,構建能效提升長效機制。推動能源管理智慧化,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力度,提高企業能源分析、預測和平衡調度能力。按照國家相關要求積極開展能效和水效“領跑者”行動。

實施清潔生產。推動污染物排放超過排放標準或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構成高耗能的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非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加快推動綠色制造。持續推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試點示范建設,重點在化工、冶金、建材、紡織、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綠色工廠創建行動;在機械、新材料、輕工、紡織、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開發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的綠色產品;鼓勵企業采用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包裝,延伸關聯性綠色產業鏈。到2025年,培育綠色園區12個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

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攻堅行動。探索建立火電發電計劃小時數與企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掛鉤的電力綠色調度制度。加快推進寧東基地、石嘴山市、中寧工業園區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建設一批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項目。重點開展煤基固廢規模化利用技術攻關,大力推廣大摻量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新型墻體材料,探索推廣粉煤灰用于農業大棚墻體、土壤改良等技術,鼓勵煤矸石土地復墾及矸石山生態環境恢復。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43%。

專欄9:重點工業行業降碳行動

煤化工行業:一是嚴格控制煤化工新增產能及能耗標準,新建煤制烯烴(含焦炭制烯烴)必須為納入國家規劃項目,未納入國家規劃和《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的石化、煤化工等項目不得建設。新建焦化等項目嚴格執行國家產能減量置換政策。除國家戰略必須外,不再新建煤間接液化項目。新建煤化工項目需采用最先進的節能技術,取消自備電廠、蒸汽鍋爐,增加電驅動,項目煤耗、水耗等優于國家先進標準;避免同質競爭,對于市場趨于飽和、無競爭優勢的項目不再建設。二是加大煤化工工藝技術節能改造,對煤制甲醇、煤制烯烴(含焦炭制烯烴)、煤間接液化、焦炭等項目開展系統的節能診斷,推進能量系統優化、裝置能效提升、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改造工程,重點對寧煤煤化工兩套MTP裝置進行改造,采用最新的MTO技術,充分利用現有裝置產能,適當引入其它項目副產品,在增加烯烴產能的同時大幅降低碳排放強度;實現用能管理數字化和能源利用智能化,動態智能平衡寧東基地用能;推進集中供熱、公用工程島建設,將寧東基地各化工企業、熱電企業用熱進行統籌管理,淘汰低效熱源。到2025年,煤化工行業系統能效提升5%以上。

冶金行業:著力化解冶金行業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改造。持續推動實施鋼渣立磨終粉磨技術改造、燒結余熱、空冷島余熱、冷卻塔余熱及礦熱爐出爐余熱回收發電、高爐爐頂余壓余熱發電、低熱值高爐煤氣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燒結煙氣循環等技術。強化廢鋼回收、加工、配送體系,積極發展以廢鋼為原料的電爐短流程工藝。在硅鐵、硅錳等鐵合金行業,重點實施高硅錳硅合金礦熱爐及尾氣發電綜合利用、電機能效提升、電煅爐煤氣余熱綜合利用等項目。鼓勵應用高爐、轉爐冷卻水閉路循環技術。

有色行業:電解鋁行業重點推廣鋁電解槽側部散熱余熱回收、利用鼓泡流化床的技術改善殘極和新極換熱、鋁新型陰極結構及焙燒啟動與控制技術、大型鋁電解系列不停電(全電流)技術、低溫低電壓鋁電解新技術、高陽極電流密度超大型鋁電解槽等先進工藝。電解錳行業推廣RPP節能型電解槽、陽極液斷流節電等一系列新設備、新技術,使用脈沖電解、多孔陽極等節能電解系列新技術及脈沖電解新設備。鎂冶煉行業積極實施新型豎窯煅燒技術、復式反應新型原鎂冶煉技術等新技術。

(六)加強建筑領域低碳高效發展。

強化城鄉建筑節能。在建筑建設、改造、管理全過程貫徹節能、低碳理念,實施建筑能耗限額性能化設計,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積極推進設區市和經濟發展較好的市縣率先執行居住建筑75%節能設計標準,逐步實現全區城鎮新建居住建筑全面執行75%節能設計標準。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建設試點。推動農村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鼓勵在農村開展適宜節能技術、超低能耗建筑建設試點,提升農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室內熱舒適環境。

積極發展綠色建筑。加強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建設,將綠色建筑基本要求納入工程建設強制性規范,提高綠色建筑底線控制水平。完善星級綠色建筑標識制度,強化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管。實施綠色建筑試點示范創建行動,以城鎮民用建筑為創建對象,引導新建建筑、改擴建建筑、既有建筑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施工、運行及改造。推動有條件的地區適當提高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綠色生態城區、重點功能區內新建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比例。到2025年,力爭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

專欄10:研究建立綠色住宅信息披露機制

建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運行數據上報制度,強化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運行數據管理,引導物業管理企業開展綠色物業管理,提升建筑智慧運行管理水平。完善建筑能耗分項計量、監測和評估制度,開展綠色建筑運行評估,加強建筑能效測評工作。指導各地定期更新維護建筑能耗監管平臺,實現建筑能耗實時采集、實時監測,并及時公示披露重點用能建筑能耗信息。

推動將綠色建筑等級、住宅綠色性能和全裝修質量相關指標信息納入《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住宅使用說明書》,明確綠色住宅質量要求、保修責任和使用方式。向購房人提供房屋住宅綠色性能和全裝修質量驗收方法,引導綠色住宅開發建設單位協助購房人做好驗房工作。加強專業驗房機構管理,推動第三方協助驗收服務。

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高品質應用。因地制宜采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解決建筑采暖用能需求。開展太陽能光伏在城鄉建筑中分布式、一體化應用,推動光熱系統在中低層住宅、酒店、學校、鄉村辦公建筑中應用。繼續在全區推行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配建制度。在集中供暖未覆蓋農村地區,大力推動太陽能陽光房、太陽能+空氣源熱泵(水源熱泵、生物質鍋爐)等小型可再生能源供熱。

加強既有建筑用能管理。嚴格落實嚴寒及寒冷地區清潔采暖要求,持續推進建筑用戶側能效提升改造、供熱管網保溫及智能調控改造。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探索將節能改造作為基礎類改造內容,形成與小區公共環境整治、適老設施改造、基礎設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統籌推進的節能、宜居綜合改造模式。以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為重點,開展以空調、電梯、照明、門窗等為主的節能改造,增加屋頂綠化、墻面綠化、遮陽設施。深化推進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建設。

(七)構建綠色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優化交通運輸結構。貫徹落實國家交通強國戰略,協調推進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頂層設計在寧夏落地實施。加快構建客運“零距離換乘”、物流“無縫化銜接”、運輸服務一體化的現代化綠色高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公鐵、公空多式聯運發展。提高鐵路運輸電氣化水平,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強化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養護管理,積極推行預防性養護,大力推行精細化養護和機械化養護,提高公路、鐵路、機場等網絡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力爭到2025年,綜合客運樞紐地級城市覆蓋率達到100%,每個地級城市有1-2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

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應用。積極推廣天然氣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氫能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城市物流配送車輛,以及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物流園區需采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裝備。科學布局加氫站、充換電基礎設施,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完善加氫基礎設施的管理規范,支持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開展油、氣、氫、電綜合供給服務。構建智能綠色物流運輸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城市配送等領域應用,為新能源貨車通行提供便利。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智慧物流營運模式,推廣網絡貨運、掛車共享等新模式應用,打造安全高效的物流運輸服務新業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新車銷量比例達到15%以上,新能源公交車比例達到45%,市政車輛全部實現新能源替代。

(八)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控制工業、能源活動排放。嚴格控制硝酸產能,從源頭減少氧化亞氮的排放。鼓勵實施硝酸生產過程氧化亞氮排放消減工程,推廣二級處理法控制氧化亞氮排放,鼓勵新建硝酸生產設施采用三級處理法氧化亞氮分解技術。控制工業生產過程含氟氣體排放,加強電力設備和半導體六氟化硫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推動能源活動瓦斯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全面監測,防止關閉煤礦的瓦斯逸散排放。

控制農業活動排放。加強耕地建設和管理,提高耕地質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替代化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提升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發展綠色養殖,積極推進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大力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引導第三方開展糞污專業化處理,重點發展沼氣、生物天然氣和農用有機肥,控制生物質厭氧發酵產生的甲烷逸散排放。

控制廢棄物處理排放。全面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支持銀川市創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推廣使用塑料制品替代產品,鼓勵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立健全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推動廢棄電器、光伏組件、報廢汽車、碳纖維材料、快遞包裝等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加強人工濕地和污水處理廠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到2025年,地級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九)增加自然生態系統碳匯總量。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加快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全域覆蓋、層級有序、分類管理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實行生態空間準入正面清單管理。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信息系統,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預警和實施評估機制,用規劃管活動、保自然、促修復。探索耕地、永久基本農田、林地、濕地、建設用地等各類用地規模布局和時序調整優化機制;制定《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管理辦法》,探索建立目錄清單管理制度。開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高標準編制《自治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建立全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儲備庫。

增強森林草地濕地碳匯。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加快實施生態修復、防沙治沙、灌區綠網、城鄉增綠、濕地保護五大生態建設工程。積極營造碳匯林,建設沿黃綠色生態廊道,實施黃河干流兩岸生態防護林工程,因地制宜建設沿黃城市森林公園。加強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防護林建設和山洪溝兩側植被修復,開展羅山天然林保護、荒漠灌叢森林自然巖體和人工灌木林提升改造。開展草原保護修復工程,推進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加大濕地湖泊保護修復力度,提升濕地湖泊水質和平衡水生態功能。到2025年,規劃完成營造林600萬畝,退化草原生態修復100萬畝,濕地保護修復144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7%,濕地保有量310萬畝,保護率55%。

專欄11:黃河流域寧夏段國土綠化和濕地保護重點

按照自治區“一帶三區”戰略布局,將全區劃分為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南部水源涵養區。重點在黃河流域寧夏段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平原防護區、沙漠化土地治理區,實施黃河支流源頭水源涵養林建設、黃河支流兩岸水土保持林建設、黃河干流護岸林及沿線綠網建設、黃河兩岸沙漠化土地治理、黃河流域濕地保護恢復、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特色經濟林提質增效等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增加黃河流域林草植被覆蓋度,提升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及濕地生態功能。

推動生態價值轉化與實現。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科學評價自治區林草碳匯發展潛力,構建林草碳匯項目計量體系。完善林草碳匯項目開發機制,推進森林碳匯、草原碳匯、濕地碳匯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建立森林、濕地、草地等生態系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重點開展森林、草原、濕地生態補償和流域生態補償。

四、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一)強化自然生態領域氣候韌性。

優化水資源管理。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鼓勵再生水利用。到2025年,全區用水總量控制在73.2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5%,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0。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推廣彭陽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隆德渝河治理經驗,以清水河等重點流域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淤地壩除險加固、坡耕地綜合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維護六盤山黃土高原“水塔”功能,提升賀蘭山防風防沙能力。到2025年,年均減少入黃泥沙200萬噸。加快水利設施建設,以骨干供水工程為重點,建設大水源、升級大水網、推進大轉型,構建“城鄉一體、南北互連、水源互通、豐枯互濟”的水網體系。加強水旱災害防御,啟動“寧夏黃河云”建設,實施水利大數據中心、水慧通平臺和信息網提升工程,全區水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2%以內。加強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力度,構建監測精密、技術先進的“地基-天基-空基”云水資源立體監測系統,開展不同地區云水資源評估,研發應用融合多種云降水參量的條件識別、跟蹤指揮、任務調度技術和系統,提高云降水預報的精細化程度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條件預報的準確率。

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穩定性。開展林業防災減災,加強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及火情遙感監測;完善突發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推廣應用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生物農藥防治等無公害防治技術及航空作業防治、地面遠程施藥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植物檢疫,做好林業有害生物傳播擴散源頭管理。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根據氣溫、降水變化合理優化林分結構,選擇優良鄉土樹種,構建適應性強的人工林系統,全面開展森林撫育經營,構建健康穩定、抗逆性強的森林生態系統。促進草原生態良性循環,加快基本草原和保護紅線劃定,提高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及防控能力,加大草原蟲鼠害監控和防治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完善自然保護區網絡、基礎設施和管理機構,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適時開展生態移民。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圍繞“一帶三區”生態格局,以生態問題治理和生態功能恢復為導向,探索源頭保護、系統治理、全局治理新途徑,統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扎實推進“一河三山”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對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類自然公園開展評價,逐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系統。深化賀蘭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試點成效,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

(二)強化經濟社會領域氣候韌性。

強化農業領域適應能力。推進農業節水,北部引黃灌區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墑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噴灌、滴灌等現代高效節水技術,推進賀蘭山東麓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部干旱帶推進調蓄水池、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旱作農業,引進推廣抗旱抗逆制劑及配套技術;南部山區實施梯田改造和坡耕地治理,重點在河谷川道建設庫灌工程,發展拱棚設施冷涼蔬菜種植,推廣抗旱保墑與保護性耕作等適應技術。到2025年,全區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加強農業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災減災,加大墑情自動監測網點建設,構建墑情與旱情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推廣普及綠色防控與災后補救技術,增加農業備災物資儲備。

強化人體健康領域適應能力。加強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加強寧夏不同季節、不同區域對于氣候變化引發的相關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傳染性和突發性疾病的風險評估,完善氣候變化脆弱地區公共醫療衛生條件,重點推進中南部地區和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加強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預警和防控,建立氣候變化敏感疾病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公眾信息發布機制,重點做好雷暴天氣、花粉重污染天氣等信息預報工作,及時發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健康風險及其適應策略;建立極端天氣氣候災難災后心理干預機制。

強化城市生命線適應能力。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對城市生命線系統及重大工程的影響評估,科學規劃城市生命線系統,根據適應氣候變化需要提高建設標準。加強城市管網、排水防澇、道路、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城鄉環境綜合承載能力。推進電力、通訊、給排水、供氣、供熱等各類管網建設改造。針對重點防洪澇區域實施排水管網升級改造,鼓勵城市廣場、停車場等公共場地建設采用滲水設計。

強化基礎設施適應能力。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新城選址、城區擴建、鄉鎮建設要進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根據氣候條件的變化,適時修訂自治區設施設計建設、運行調度和養護維修的技術標準,考慮地溫、水分和凍土變化完善鐵路路基等建設標準。加強水利、交通、能源基礎設施防災減災能力,優化調整大型水利設施運行方案,研究改進水利設施防洪設計建設標準;加強交通運輸設施維護保養,綜合考慮防災減災因素優化線路設計;修訂輸變電設施抗風、抗壓、抗冰凍標準,加強電網在線氣象預警和負荷預測。

強化旅游業適應能力。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綜合評估氣候、水文、土地、生物等自然稟賦狀況開發旅游資源,調整旅游設施建設與項目設計。合理保護旅游資源,防止水、熱、雨、雪等氣候條件變化造成旅游資源進一步惡化,加強對受氣候變化威脅的風景名勝資源以及瀕危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建立景區氣象和地質災害風險應急預案。利用有利條件推動旅游業發展,加快推動特色民俗、文化表演、時尚休閑、展覽展會、美食購物等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小業態的創新性發展,利用氣候變暖延長適游時間的機遇,充實旅游產品和項目,發展寧夏特色旅游業。

(三)提升重要生態安全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加強六盤山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一屏四區五流域”保護治理修復建設格局,繼續實施封山育林,依法有序推進自然保護區移民搬遷。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寧夏南部山區綠屏。繼續推進生態敏感區移民搬遷。構建以河道為主體,水庫濕地相連、林帶草原迭生、生態經濟多贏的五個百里生態產業綠網。推進六盤山國家公園建設。支持完善六盤山氣候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站點建設,提升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氣候環境變化的監測能力。

專欄12:六盤山“一屏四區五流域”保護治理修復建設布局

“一屏”:六盤山自然保護區。

“四區”:生態關聯區和生態拓展區內云霧山、南華山自然保護區及西華山、月亮山生態功能區。

“五流域”:生態關聯區和生態拓展區內清水河、葫蘆河、渝河、涇河、茹河流域。

加強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一屏兩帶兩域”保護修復建設格局,全面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坑治理和行洪溝道整治,依法逐步退出賀蘭山內井工煤礦,加強賀蘭山生態修復。因地制宜營造防風固沙林、水源涵養林。推進賀蘭山國家公園申報建設工作,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支持完善賀蘭山氣候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站點建設,提升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氣候環境變化的監測能力。

專欄13:賀蘭山“一屏兩帶兩域”保護治理修復建設布局

“一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含四合木保護區)。

“兩帶”:生態關聯區內,以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為主的山前生態保育帶,以國道110兩側、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為主的山下生態產業帶。

“兩域”:生態延伸區內,包蘭鐵路沿線以西的賀蘭山沖積扇平原及衛寧北山。以包蘭鐵路青銅峽黃河大橋為界,以北為平原綠洲生態區域、以南為荒漠草原生態區域。

加強羅山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一核兩廊兩區”保護治理修復建設格局,加快培育天然林、補植補造未成林、營造灌草結合的水土保持林,打造中部干旱帶“綠屏”,維護生物種群和生物多樣性。加強現有濕地資源保護,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修復流域水生態,降低生態關聯區土壤鹽漬化,消除礦山造成的水源污染和土壤面源污染。加強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系統防治及建設工作。支持完善羅山氣候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站點建設,提升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氣候環境變化的監測能力。

專欄14:羅山“一核兩廊兩區”保護治理修復建設布局

“一核”: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兩廊”:生態關聯區內以苦水河、紅柳溝兩條黃河一級支流為主體的生態廊道。

“兩區”:生態延展區內的防沙治沙區和水土流失治理區。防沙治沙區包括鹽池縣全域,靈武市白土崗鄉、馬家灘鎮,利通區扁擔溝鎮;水土流失治理區包括紅寺堡區全域和同心縣部分鄉鎮,中寧縣恩和鎮、鳴沙鎮、白馬鄉。

(四)加強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

加強預測預報和綜合預警。加強氣候變暖對我區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加強氣候變化基礎信息與災害信息收集,建立自治區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庫,開展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報。做好各類氣象災害的跟蹤監測、滾動預報、有效預警。建立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加大水情監測站網建設,重點加強干旱、暴雨、霜凍、干熱風、低溫冷害等極端氣候事件的預測預報。加強賀蘭山東麓和中南部地區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極端氣候事件監測。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構建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自治區、市、縣、鄉四級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體系。

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和災害管理。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健全自治區防災減災管理體系,持續改進優化應急響應機制,建立完善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區劃和減災預案,針對氣候災害新特征動態調整防災減災措施。加強工程防御能力建設,重點開展防汛抗旱、防沙治沙、森林草原防火、病蟲害防治、野生動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提高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工程防御能力。

五、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

(一)加大關鍵核心低碳技術研發。

加快減緩氣候變化技術研發。發展經濟適用的低碳建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綠色照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氫能等低碳技術,建立我區低碳發展技術體系;支持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大功率風能發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智能及綠色電網、新能源汽車和儲電技術等關鍵低碳技術的開發;開展森林、草地、農田、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研發與應用,開展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碳減排關鍵技術研發,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方面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

專欄15:開展煤化工碳捕集用于油田驅油的規劃研究

充分發揮寧東基地周邊有陜甘寧蒙油氣田的多個油氣區塊,適宜建設CO2管道的區位優勢,研究到2030年適宜捕集的CO2總量,分析附近油田驅油的需求量,規劃千萬噸級管道布局,測算經濟效益,與煤化工企業、油田、管道公司探討合作的商業模式,統籌開展寧東基地-油田CCUS+EOR(強化采油)整體設計評估工作,為“十五五”實施CCUS+EOR做好前期工作。“十五五”時期著手實施寧東基地CCUS+油田EOR工程。同步開展CO2干線、支線管道建設和煤化工企業CO2捕集項目建設,逐步實現寧東煤化工企業CO2管輸為油田驅油。

加快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研發。大力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研發,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國際先進低碳技術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支持我區企業進行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自主研發;積極組織重大科研與示范項目,鼓勵區內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研發;重點開發應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度、植物抗旱耐高溫品種選育與病蟲害防治、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人工影響天氣等關鍵適應技術。

(二)強化科技集成推廣應用。

加快推進低碳技術產業化、低碳產業規模化發展,組織鋼鐵、電力、建材、焦化、水泥等領域開展低碳技術創新,對典型技術運用開展示范試點和產業化示范工程;加強農業、林業、水資源、廢棄物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術創新聯盟,鼓勵本地企業積極參加低碳技術成果的認證評價,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步伐;推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現代遙感等先進信息技術應用于氣候變化研究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提高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構建低碳技術交流中心,推動低碳產業技術交流、聯合研發與推廣。

(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重大問題研究。

加強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監測研究,開展植被覆蓋、荒漠化等監測,建立長序列、高精度的歷史數據庫和綜合性、多源式的觀測平臺,動態開展我區氣候變化敏感性、脆弱性和預報性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及適應研究,開展不同氣候情景下寧夏未來氣候變化趨勢預估,研究寧夏氣溫、降水和極端氣候分布特征,加強氣候變化適應科學理論基礎。深化氣候系統多圈層、多時間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對寧夏氣候變化及異常影響過程與機理的認識,開展寧夏暴雨洪澇、干旱高溫等極端異常氣候事件成因及影響研究。開展大氣污染物長距離傳輸機理、擴散機理、大氣環境容量及承載力研究。加快多尺度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技術和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應用研究。開展“一河三山”等重點生態功能區、氣候敏感區的氣候韌性研究。

六、實施試點示范和重大工程

(一)深化低碳試點示范。

深化銀川市、吳忠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加強低碳試點工作小組建設,落實低碳理念,將低碳發展有機的融入城市發展全局,不斷提高低碳城市建設水平,將低碳技術融入創新能力建設,持續解決技術、產業與低碳發展深度融合問題。推進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的創新思維及模式,支持銀川市、吳忠市提前達峰,加快形成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模式和倒逼機制,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做好銀川、吳忠低碳發展特色和亮點、經驗總結工作,進一步將低碳城市建設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區,逐步擴大影響力,為全區低碳城市建設提供樣板。

推進低碳社區、低碳園區、低碳企業等試點建設。啟動低碳社區試點工作,編制試點實施方案,按國家、自治區有關規定開展低碳社區試點活動;將低碳社區試點創建完成情況納入年度考核;鼓勵效果突出的低碳社區申報國家低碳示范社區,爭取一批社區納入國家試點示范。推進低碳園區試點建設,加快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態經濟開發區等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做好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的經驗總結與推廣工作,鼓勵建立園區相關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推進低碳企業試點建設,在高耗能領域試點創建一批低碳企業,繼續做好低碳技術推廣申報工作,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和和碳足跡認證,構建低碳產品標準規劃、推廣體系、服務體系,規范第三方認證機構服務市場。

(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試點。

支持各地市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開展城市氣候變化影響和脆弱性評估,強化城市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區域和人群的適應行動,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化氣候變化領域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有效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人居環境健康等方面的協同作用,積極開展陸地生態系統、水資源等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工程。持續從城市氣候災害防治、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城市人體健康適應性等領域開展重大適應工程試點。

(三)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

研究制定符合我區實際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實施方案,明確合理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及措施。構建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投融資標準,識別氣候友好項目,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鼓勵引導自治區內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開展氣候投融資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同時,積極利用國內外氣候領域的贈款基金、有償使用基金、國際捐助資金,促進我區“氣候友好型”項目的建設。

(四)實施重點行業低碳化改造工程。

實施電力、煤化工、冶金、化工重點行業低碳化改造工程,加強資源節約與能效提升,推動重點行業用能電氣化、清潔化,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高耗能行業。

實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示范工程,推進全區重點行業開展CCUS示范工程的可行性和潛力研究,制定全區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中長期規劃,組織建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重點示范項目清單和項目庫。加快研發引進并示范推廣煤化工等重點排放行業二氧化碳減排和利用技術,在火電廠開展燃燒前、燃燒后、富氧燃燒等各種二氧化碳捕集技術路線的示范項目,在地質條件適合的地區,開展封存試驗項目,實施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封存一體化示范工程。持續探索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途徑、技術和方法。

(五)推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與碳中和試點示范建設。

開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指標體系和建設指南,構建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遴選和評價體系;研究制定技術路線圖和實施方案,選擇若干個有代表性的城鎮、行業、社區、園區和企事業單位,按照“減源增匯”建設路徑,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

開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重點在基礎條件較好、有創建意愿的區縣、園區、行業、企業等,開展率先達峰和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優先支持條件成熟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區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區。

開展大型活動碳中和建設,研究制定大型活動碳中和推廣方案,鼓勵開展“碳中和”會議、演出、賽事、論壇、展覽等大型活動。

(六)支持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庫建設。

加強我區應對氣候變化重點項目申報、遴選、建設、監督和驗收工作,積極爭取重點項目納入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庫,推動重點項目成為我區落實碳達峰目標的重要窗口和加速平臺。

七、強化激勵約束政策機制

(一)完善財稅政策。

加大財政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統籌各級財政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實施各類稅收優惠政策,重點支持應對氣候變化重大項目建設。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在根據相關品目清單執行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政策的同時,探索拓展綠色采購政策的新措施。

(二)優化價格政策。

加快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嚴格落實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黃磷、鋅冶煉等7個行業的差別電價政策,對淘汰類和限制類企業用電(含市場化交易電量)實行更高價格;探索建立基于單位產值能耗、污染物排放的差別化電價政策;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污水處理企業用電、電動汽車集中式充換電設施用電、港口岸電運營商用電,免收需量(容量)電費;落實再生水生產用電不執行峰谷電價的政策。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完善我區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和服務價格政策,運用市場手段引導企業主動治污減排。

(三)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

主動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制度,加強自治區電力、鋼鐵、水泥、石化、造紙等七大重點行業碳排放控制與管理。遵循并完善現有的排放數據監測、報送、核查的規范制度,動態更新納入碳市場企業名單,完成數據上報工作;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碳排放核查和復查。實施企業碳資產能力提升行動,切實提高企業碳排放管理水平。強化低碳相關服務機構和重點排放企業信用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機構與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全面規范碳排放交易數據管理、履約交易及綠色融資相關工作。積極利用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支持、鼓勵企業及有關機構、團體和個人開展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活動。明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的定位與發展方向,正確發揮政府與企業的作用。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充分挖掘區內自愿減排量資源,擴大CCER市場覆蓋范圍。

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法律制度體系。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制度政策,建立完善我區應對氣候變化法規政策制度體系。圍繞國家碳市場建設,配套建立、完善碳減排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規范減排量審定與核證。推進重點碳排放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限額研究,嚴格項目準入。鼓勵企業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構建低碳發展評價體系,開展市縣(區)低碳發展評價,引導各地低碳工作持續推進。開展城鄉規劃、重點工程建設、綠色能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建立健全自治區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監督管理體系。

(二)提升溫室氣體統計核算能力。

建立完善全區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制度,將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標體系納入政府統計指標體系,編制各級能源平衡表,夯實應對氣候變化數據基礎。建立完善全區和市、縣(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核算制度,推進構建時間節點一致、數據質量統一、核算方法科學、數據及時有效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管理工作機制,實現自治區級溫室氣體清單常態化編制,鼓勵市縣開展溫室氣體清單常態化編制。

(三)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銜接,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全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利用、國土空間開發、城鄉規劃建設等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過程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內容。把降碳作為污染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強化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制度協同,制定完善協同增效治理機制。加強溫室氣體清單報告、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排污許可執行情況報告等工作的融合應用,探索碳排放評價納入環評。研究建立統一流程、統一模板、統一方式、同一套基礎數據的碳核查和排污許可聯動管理機制,實現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統一監測、統一報告、統一核查,統一監管。整合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管理工作舉措,重點突出源頭控制,開展固廢、廢水處置設施的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治理。創新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示范統籌融合,加強現有生態示范創建、低碳試點等的整合,鼓勵典型市(縣)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示范。

(四)全面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認識和能力水平。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專業隊伍建設,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干部培訓體系,面向主管部門、區直機關以及重點排放單位,定期開展不同層面、有針對性的培訓,推動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培訓班開設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教育課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育和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和市場中介組織參與全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發揮好咨詢參謀作用。推動行業領軍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健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專家智庫,廣泛組織科技工作者為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出謀劃策。

九、深化應對氣候變化交流合作

(一)加強國內合作交流。

依托現有平臺加強交流合作,擴大氣候變化領域交流對話,學習借鑒、宣傳推廣低碳先進典型及成功經驗。繼續拓寬低碳發展交流合作渠道,聚焦我區優勢主導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的重大技術需求,以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林業碳匯、碳普惠機制等體系建設,推動綠色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組織等創新平臺的紐帶作用,推進低碳和適應技術創新成果在我區先行先試。加強與中科院、社科院、農科院、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等科研機構和碳交易市場試點省市的交流,深化合作,組織國內氣候領域高層次專家來寧夏開展培訓、調研等,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新突破。積極培育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市場中介組織,加強與國內研究機構、企業、NGO等在咨詢研究、產品創新、技術引進、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合作,豐富溝通渠道。

(二)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長效機制。借助“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加強我區與國際相關研發機構、合作組織、聯盟團體在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性技術研究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加快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技術引進、研發和示范,充分吸取國際先進技術成果,提高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等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挖掘我區在煤炭資源清潔化利用、設施農業、分布式光伏發電、節水型社會、防沙治沙等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技術、成功經驗與成果。聚焦產能合作、理論研究、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支持科研機構、企業等積極參與國際或區域性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和學術交流,鼓勵在我區舉辦重要氣候變化國際學術會議和專題研討會。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產能合作,積極利用C40等平臺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深化與世行、亞行、全球環境基金等機構的合作,建立多領域、多層面的國際合作網絡。積極爭取國際項目資金技術支持,鼓勵規范利用國際相關援助資金、國外優惠貸款實施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林業碳匯等項目。

十、加強組織實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機構建設,認真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歸口管理和降碳目標責任制評價考核要求,做好“十四五”時期各地市、各有關部門各年度目標分解與考核。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統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領域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確保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協調互補。加強部門聯動,完善部門之間溝通協調機制,促進形成推動和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

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支持,統籌各級財政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以財政撥款、稅收政策、政府綠色采購、國外援助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完善綠色信貸制度,積極做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和配套服務,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有序開展碳金融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全面促進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市場有序發展,拓寬應對氣候變化融資服務。

(三)嚴格監督考核。

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跟蹤、評估和考核機制,將全區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地。將碳達峰行動措施和任務落實情況納入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壓實能耗“雙控”屬地主體責任和部門的牽頭責任,每季度預警通報各地市及寧東基地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嚴格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大對考核結果的公開力度,接受輿論監督,實行問責制和獎懲制。

(四)加強低碳宣傳。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活動、重點政策、重大技術進步等,適時組織新聞發布會、媒體吹風會,及時進行宣傳解讀與政策引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全國低碳日”“六五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互動平臺,傳播氣候變化知識和低碳理念,展示我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和成效。開展氣候變化進社區、進校園、進園區、進企業活動,倡導綠色低碳消費、低碳生活,引導低碳生活風尚,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暖暖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成熟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视频| 小婷又软又嫩又紧水又多的视频|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宝贝把腿张开我要添你下边l|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99热这里有精品|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色www| 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人禽交 欧美 网站| 婷婷五月婷婷五月|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无码电影| 大桥久未无码吹潮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后入内射无码人妻一区| 欧美人与动牲交a免费观看 |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