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錢賺,哪里就有浙商的身影。就在世人猜測浙商下一個投資“興奮點”時,他們已經將觸角悄悄伸向一種新能源——光伏產業。
日前,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我省共有176家太陽能光伏企業,其中78家成立于2010年9月后。換言之,最近半年內,浙江光伏企業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到底是什么讓浙商如此瘋狂?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說,源源不斷的國際訂單和國內新能源巨大的產業前景,是誘使浙商蜂擁投資光伏產業的主要原因。不過,一個尷尬的現實是:激烈的行業競爭,讓部分企業面臨無單可接的困境,這與光伏企業老板們的投資初衷事與愿違。
投資者來自各行各業
有資料顯示,目前,浙江的光伏產業鏈已基本成型。除硅礦產冶煉、系統集成外,在多晶硅、硅棒生產,硅片切割、太陽能電池板和組件生產、光伏電
池應用等方面均有涉及。
而新增的78家企業中,上規模的光伏企業約在30家以內,其他或規模較小,或從事光伏貿易。綜合來看,新入行的企業大多選擇了電池組件的生產。這一方面是由于投資風險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企業看好其中的利潤。
沈福鑫說,這些新增企業的老板來自各行各業,有做五金的,有做房地產的,還有做電子化工的。“這些企業的投資規模都不大,一條生產線100多萬元,一個企業投資下來也就一兩千萬元。”沈福鑫說,這類光伏企業基本上就是一個流水線加工廠,產能小、技術力量薄弱,抗風險能力差。
據分析,近半年內浙江光伏企業數量大增,與去年光伏出口形勢大好有直接關系。省太陽能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光伏產品出口321億美元,浙江占了10.6%,約33億美元,同比漲了40%以上。
“面對不斷飛來的國際訂單,很多企業甚至出現了來不及生產的情況。”沈福鑫說,這種局面的出現,讓很多浙商心動不已。
產業鏈利潤大幅下降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進入光伏產業,使產能逐漸處于飽和狀態。而另外一方面,國際市場對光伏的需求并未增加,這種供需的變化讓急劇擴張的產能無處釋放,光伏產業的利潤面臨被攤薄的危險。
由于硅料經歷過暴漲行情,很多光伏企業正承受著較大的成本壓力。據專業調查機構預測,今年全球光伏組件價格將比去年下跌9%—17%,新組件生產商因缺乏穩定且低成本的上游電池片供應,將無利潤可賺,甚至可能虧損。
與此同時,隨著德國和意大利光伏上網電價補貼額度下調,光伏組件價格必然繼續下跌。相關研究報告預計,全球多晶硅光伏組件的平均價格今年第一季度下降9%,第二季度還將下降6%。
三成企業將面臨淘汰
“今年的形勢非常嚴峻,很多光伏企業都面臨無單可接的尷尬境地。”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華無奈地表示,在這種大環境下,公司原本的上市計劃只能往后推遲。
有數據顯示,浙江光伏企業劇增之后,產能已由去年的1.6GW上升到3GW。而從目前浙江企業拿到的國際訂單情況來看,今年的訂單總量應該與去年持平。這也就意味著,將出現約47%產能過剩的情況。
產能成倍增長,國際市場飽和,面對這種形勢,更多的光伏企業只能押寶國內光伏市場盡快啟動。沈福鑫表示,國內光伏市場預計在明后年將全面啟動。特別是日本核危機后,
國家能源部門已經調整了我國光伏產業的規劃,將2020年20GW的目標調整為50GW。
對此,一位太陽能行業的分析師表示,如果真的能兌現這個目標,平均每年5GW的裝機容量,相比2009年的0.2GW、2010年的0.5GW,總量已不小,這對國內光伏產能的釋放將有莫大助益。
然而,打開國內光伏市場在短期內恐怕仍然不現實。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央企進入光伏產業,浙江許多“小打小鬧”的企業根本沒有拿到訂單的可能。
“我們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全省有三成光伏企業將面臨淘汰的可能。”沈福鑫表示。
日前,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我省共有176家太陽能光伏企業,其中78家成立于2010年9月后。換言之,最近半年內,浙江光伏企業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到底是什么讓浙商如此瘋狂?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說,源源不斷的國際訂單和國內新能源巨大的產業前景,是誘使浙商蜂擁投資光伏產業的主要原因。不過,一個尷尬的現實是:激烈的行業競爭,讓部分企業面臨無單可接的困境,這與光伏企業老板們的投資初衷事與愿違。
投資者來自各行各業
有資料顯示,目前,浙江的光伏產業鏈已基本成型。除硅礦產冶煉、系統集成外,在多晶硅、硅棒生產,硅片切割、太陽能電池板和組件生產、光伏電
池應用等方面均有涉及。
而新增的78家企業中,上規模的光伏企業約在30家以內,其他或規模較小,或從事光伏貿易。綜合來看,新入行的企業大多選擇了電池組件的生產。這一方面是由于投資風險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企業看好其中的利潤。
沈福鑫說,這些新增企業的老板來自各行各業,有做五金的,有做房地產的,還有做電子化工的。“這些企業的投資規模都不大,一條生產線100多萬元,一個企業投資下來也就一兩千萬元。”沈福鑫說,這類光伏企業基本上就是一個流水線加工廠,產能小、技術力量薄弱,抗風險能力差。
據分析,近半年內浙江光伏企業數量大增,與去年光伏出口形勢大好有直接關系。省太陽能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光伏產品出口321億美元,浙江占了10.6%,約33億美元,同比漲了40%以上。
“面對不斷飛來的國際訂單,很多企業甚至出現了來不及生產的情況。”沈福鑫說,這種局面的出現,讓很多浙商心動不已。
產業鏈利潤大幅下降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進入光伏產業,使產能逐漸處于飽和狀態。而另外一方面,國際市場對光伏的需求并未增加,這種供需的變化讓急劇擴張的產能無處釋放,光伏產業的利潤面臨被攤薄的危險。
由于硅料經歷過暴漲行情,很多光伏企業正承受著較大的成本壓力。據專業調查機構預測,今年全球光伏組件價格將比去年下跌9%—17%,新組件生產商因缺乏穩定且低成本的上游電池片供應,將無利潤可賺,甚至可能虧損。
與此同時,隨著德國和意大利光伏上網電價補貼額度下調,光伏組件價格必然繼續下跌。相關研究報告預計,全球多晶硅光伏組件的平均價格今年第一季度下降9%,第二季度還將下降6%。
三成企業將面臨淘汰
“今年的形勢非常嚴峻,很多光伏企業都面臨無單可接的尷尬境地。”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華無奈地表示,在這種大環境下,公司原本的上市計劃只能往后推遲。
有數據顯示,浙江光伏企業劇增之后,產能已由去年的1.6GW上升到3GW。而從目前浙江企業拿到的國際訂單情況來看,今年的訂單總量應該與去年持平。這也就意味著,將出現約47%產能過剩的情況。
產能成倍增長,國際市場飽和,面對這種形勢,更多的光伏企業只能押寶國內光伏市場盡快啟動。沈福鑫表示,國內光伏市場預計在明后年將全面啟動。特別是日本核危機后,
國家能源部門已經調整了我國光伏產業的規劃,將2020年20GW的目標調整為50GW。
對此,一位太陽能行業的分析師表示,如果真的能兌現這個目標,平均每年5GW的裝機容量,相比2009年的0.2GW、2010年的0.5GW,總量已不小,這對國內光伏產能的釋放將有莫大助益。
然而,打開國內光伏市場在短期內恐怕仍然不現實。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央企進入光伏產業,浙江許多“小打小鬧”的企業根本沒有拿到訂單的可能。
“我們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全省有三成光伏企業將面臨淘汰的可能。”沈福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