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儲能電站行業安全技術標準滯后于儲能產業的發展。”在日前舉行的2023第一屆儲能消防安全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金華直指儲能系統面臨電池故障隱患與熱失控精準預警技術缺乏、儲能電站高效滅火技術尚不成熟、協同一體化安防技術與智能管理系統不完善等問題。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隨著《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今年7月正式實施及后續一系列規范文件出臺,這些問題有望得到改善解決。而面對儲能消防這一新興市場,已有多家上市公司開始布局。
安全問題成行業焦點
根據CNESA全球儲能數據庫統計,2022年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6.9GW/15.3GWh,這一數據超過過去十年國內累計5.7GW/11.2GWh的裝機量。從單個項目規模來看,百兆瓦級項目也已成為常態。過去一年間,有超過20個百兆瓦級項目實現并網運行,超過400個百兆瓦級項目規劃在建,其中還包括7個吉瓦級項目。
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儲能安全問題逐漸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在當前儲能系統中磷酸鐵鋰電池使用較多,也被認為相對安全。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表示,由于儲能領域應用了很多大容量電池,這種電池內部溫度也可能超過800度,由此產生的大量可燃氣體帶來極大爆燃隱患。
“根據我們的統計,即使不算戶用儲能事故,從2011年起全球儲能安全事故也超過70起,僅2022年就有17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表示,安全問題是制約我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痛點。只有解決安全問題,儲能產業才能走向健康發展。
儲能安全問題也已得到多個部門關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在《“十四五”國家安全生產規劃》中強調要嚴密防控電化學儲能站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安全風險;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將項目法人列為安全運行責任主體,從規劃設計、設備選型、施工驗收、并網驗收、運行維護、應急消防處置能力提出安全管理要求;《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多次強調儲能安全,提出要強化電化學儲能安全技術研究,推動建立安全標準及管理體系,加強安全風險防范,強化消防安全管理。
標準問題亟待解決
“根據我們總結的案例,電池本體依然是儲能電站的主要風險源。”上海消防總隊法制與社會消防工作處高級工程師王薇介紹,大部分事故發生是單體電池發生熱失控引發周圍電池發生連鎖反應所造成,但現有儲能電站的主動防火技術不夠完善,難以對電池風險進行提前識別,將風險扼殺在早期,“目前電站主要依靠BMS對電池進行評估,但這一系統設計來源于電動汽車,面對規模較大的儲能電站則心有余力不足。而定期檢測策略也難以發現出問題的電池。”
孫金華則認為現行儲能電站建設的標準規范遠落后于產業發展。“我們知道儲能電站火災和建筑火災完全不一樣,因此不能在儲能電站中套用一般建筑防火規范。如果儲能電站使用氣溶膠、水系滅火系統,容易形成電池外短路,進一步誘發事故。”
化學儲能電池電站熱失控釋放的能量非常巨大,降溫及防止復燃也是控制火災的關鍵。“據我們統計,約70%儲能電站仍然采用七氟丙烷、全氟己酮、水系滅火系統,這部分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發現事故中持續控火降溫作用并不明顯。”王薇表示。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面對儲能安全問題帶來的消防市場機遇,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展開布局。
青鳥消防在調研中表示,儲能消防市場有寬帶和窄帶,窄帶約30億元左右規模,寬帶則可能有百億元規模,這取決于儲能電站的具體配置,“公司在儲能消防領域有全系列產品線,背靠儲能安全和儲能建設將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窗口。”
四方光電在近期的調研中表示,今年7月1日即將施行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提出,自動滅火系統的最小保護單元應為電池模塊,每個電池模塊宜單獨配置探測器和滅火介質噴頭,即明確規定的儲能消防最小保護層級為PACK級。當前儲能領域的安全監控方案尚以傳統消防方案為主,公司所研發的復合型產品即主要針對PACK級應用場景。隨著新安全規程的實施,有助于提升公司儲能電池熱失控監測傳感器產品的驗證進度。
國安達表示,自去年成立鋰電池火災防控技術專項事業部以來,積極布局、拓展儲能消防業務,與國內多家知名鋰電企業已開展戰略合作,相關解決方案及產品已獲得行業內多家知名廠商的認可并進行小批量供貨,且陸續獲得一些市場訂單。
價格方面,國安達稱,結合過往儲能消防方案以及公司實際情況,儲能消防產品價格是傳統消防產品價格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