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產能加速釋放,預計二季度起硅料價格將進入穩步下降通道,將對下游硅片、電池和組件生產制造環節形成較強支撐。”在5月5日舉行的2022年度暨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
得益于光伏組件出貨量大幅增加,2022年,晶科能源實現營業收入為826.76億元,同比增長103.7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36億元,同比增長157.24%。
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實現營業收入為231.53億元,同比增長57.7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58億元,同比增長313.36%。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2022年,晶科能源營業成本為740.37億元,同比增長110.72%。對此,晶科能源財務負責人兼副總經理曹海云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解釋稱,營業成本增長主要與該公司銷售規模擴大有關,其營業成本主要構成為原材料、人工、折舊、能耗和制造費用等。
同時,曹海云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該公司今年一季度毛利率為13.79%,環比、同比均有所提升,主要由于其N型產品占比有所提升,以及該公司經營不斷優化。“隨著N型產品持續提效降本、占比提升,以及美國市場逐步改善,預計公司二季度盈利水平保持擴張趨勢。”
在此次業績會上,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公司全年訂單可見度較高,已超60%。公司今年出貨目標為60GW-70GW,其中全年出貨N型產品占比預期超60%,產能N型占比將擴大到70%以上,TOPCon電池量產效率到年底有望提升至25.8%。”
出貨量方面,2022年,晶科能源出貨量為46.39GW,其中光伏組件44.33GW。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實現總出貨量14490MW,其中組件出貨量為13038MW,硅片和電池片出貨量1452MW,總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增長72.71%。
在目前光伏裝機需求旺盛和在手訂單飽滿的背景下,該公司第二季度預計組件出貨量為16GW-18GW。
產能方面,李仙德表示,該公司一體化產能持續投入,當前預計年底產能可達75GW硅片、75GW電池片、90GW組件。“行業需求旺盛訂單飽滿,公司產能利用率保持高位。”
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22年末,晶科能源硅片、電池片、組件年化有效產能分別為65GW、55GW、70GW。
N型最新效率及良率方面,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已投產35GW N型TOPCon電池,平均量產效率為25.3%,良率與PERC電池持平。
財報顯示,2022年,晶科能源研發投入合計56.15億元,同比增長112.91%;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為6.79%,同比上升0.29個百分點。
技術儲備方面,據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介紹,背接觸電池(BC)與鈣鈦礦電池都為該公司重要在研項目,“目前BC電池已布局中試線,鈣鈦礦未來是突破晶硅電池效率極限的主要途徑,公司將持續關注。明后年公司的技術路線以TOPCon為主。”
供應鏈方面,晶科能源方面表示,該公司與多家優質坩堝供應商簽訂保供協議,并鎖定了一定量的海外高純石英砂供應。“供應可滿足公司拉晶環節產能需求。”
而對于硅料端的采購和庫存策略,晶科能源董事會秘書蔣瑞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硅料價格下降趨勢明確,該公司庫存策略上會保存少量可生產硅料,并與和客戶簽訂隨時調價的硅料采購價格機制協議。同時,該公司與行業頭部硅料企業有長期供應協議,可保證對N型拉晶所需高品質硅料供應。
另據硅業分會方面分析,綜合供需兩方面因素,硅片供過于求的現狀并未發生改變,上游原材料價格下行幅度偏大,因此預期硅片價格短期內仍將維持下行趨勢。但總體來看,各家企業庫存并未出現明顯增加,因此短期內價格也不會出現大幅下跌的走勢。
當前,晶科能源正發力新型儲能產業。基于應用場景不同,其推出了戶用儲能(1kWh-50kWh)、工商業儲能(50kWh-1MWh)、大型電站儲能(≥1MWh)三種儲能產品解決方案。
“公司布局儲能優勢在于渠道和品牌,儲能當前是公司的‘種子業務’,技術和產能仍在培育階段,經營層面影響不大。目前儲能布局核心是建產能,增進技術研發、渠道、技術人員。”在此次業績會上,晶科能源董事會秘書蔣瑞坦言道。
同時,蔣瑞表示,“未來,研發方面,公司在保持N型TOPCon競爭優勢同時,積極探索新一代電池技術商業化可能,同時持續拓展BIPV、儲能等光伏+業務。”
對于N型溢價未來走勢,在晶科能源財務負責人兼副總經理曹海云看來,N型產品當前市場需求旺盛,但產能相對較為稀缺,預計N型溢價全年持續堅挺。
與此同時,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光伏行業新增產能逐步投產、技術持續進步、海外門檻提升,未來競爭優勢將向擁有全球化運營能力、并把握前沿技術脈搏的一體化企業集中。頭部聚集效應將更加明顯。“行業供需關系要分產品和區域來看,N型產能今年供應較需求仍緊缺,TOPCon組件短期仍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