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西湖大學王盼團隊與哈佛大學Michael J. Aziz團隊、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季云龍團隊合作,發展了一類基于吩嗪衍生物水溶性的有機儲能小分子,利用水系有機液流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電化學碳捕集。相關成果以“基于吩嗪衍生物的液流儲能系統與電化學二氧化碳捕集(A Phenazine-based High-Capacity and High-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CO2Capture Cell with Coupled Electricity Storage)”為題,于2023年8月24日發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論文鏈接:/articles/s41560-023-01347-z。
水系液流電池儲能技術以其安全性高、循環壽命長等優勢,成為電力系統進行大規模長時儲能的首選技術之一。面對傳統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引起的溫室效應、氣候變化,在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的同時,二氧化碳的低能耗、高效率捕集是打造碳循環的重要課題。
圖 二氧化碳捕獲-釋放與液流電池充電-放電過程
a. 二氧化碳捕獲與能量存儲 b. 二氧化碳釋放與能量傳遞過程
上述團隊發展了一類基于吩嗪衍生物的水溶性有機小分子1,8- ESP(圖),利用其在水系液流電池電化學儲能,即充-放電中,發生的質子耦合氧化還原反應,引起水溶液中pH的變化過程,在儲能的同時實現了二氧化碳的富集與釋放。該體系具有0.86-1.41 mol/L的二氧化碳捕集容量,其能量成本可低至36 kJ/mol,可長時間連續穩定運行。相較于傳統胺吸收技術,該電化學過程能耗低且安全友好。
該工作發展的以水溶性有機小分子1,8- ESP為活性物質的電池體系,實現了高容量CO2的高效捕集,并可同時實現穩定的電能存儲。在未來應用中,企業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儲能與碳捕集的及時調整與響應,來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為后續電化學介導的CO2捕集技術提供重要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