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承壓、產能過剩,當產業步入新的發展周期下,鋰電跨界浪潮戛然而止,不過那些曾經氣勢洶洶的企業,依然留下了它們的痕跡。
2020年開始,經歷了一段時間沉寂的鋰電行業迎來爆發,從材料到電芯,相應的價格一路上竄,在行業“躺著掙錢”的氣氛烘托下,也引來了一大批鋰電跨界者。
其中聲勢浩大的當屬于以化工行業為代表的跨界企業,其出手闊綽,項目進展之迅速,不僅撼動了一二級市場,也迫使原有的鋰電玩家開啟內卷模式。這其中,就包括了國內民營四大化工龍頭之一的東方盛虹,MDI化工龍頭萬華化學,傳統煉化巨頭恒力石化,磷化工巨頭興發集團,等等。
究其緣由,在化工領域會掀起前仆后繼的鋰電跨界潮流,一方面是因為化工行業與鋰電行業天然的產業鏈關系,如在負極材料,其核心的原材料為人造石墨,而人造石墨由石油焦、煤瀝青、針狀焦等形成,其與化工煉化產業緊密相關,又比如正極材料中的磷酸鐵鋰與磷礦、磷化工產業高度相關,在電解液領域的六氟磷酸鋰同樣與化工產業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對于傳統的化工企業來說,行業競爭已經充分,行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弱,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業務增量已觸及行業天花板。相比之下,以鋰電行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對于一眾化工企業而言不失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時至今日,鋰電產業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已經一年多的時間。曾經,大化工企業集中奔赴的的鋰電材料賽道,在本輪周期性調整中受到的沖擊也最為明顯,如六氟磷酸鋰、磷酸鐵鋰的價格一年時間里下跌超70%,負極材料價格下跌超40%。曾經意圖在鋰電行業叱咤風云的跨界者——化工企業也接連偃旗息鼓。而其在盈利能力、項目進展等方面的表現也頻頻受到市場質疑。
化工企業跨界受阻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化工企業的跨界聲勢已呈現退坡態勢。并集中表現在跨界企業數量減少,跨界項目暫緩,跨界投資收縮,跨界并購終止。
高工鋰電注意到,化工企業進行鋰電行業跨界集中在2021-2022年,跨界的企業包括磷化工、鈦白粉企業如川發龍蟒、福華通達、川金諾等,石油化工企業如西隴科學、鞍重股份、百合花等。
不過到了2023年,多數化工企業的鋰電跨界項目出現暫緩,部分化工企業原計劃的巨額鋰電項目甚至終止。
泰和科技曾在2021年10月發布公告,擬設立子公司建設年產1萬噸磷酸鐵鋰高端正極材料項目。2年多時間過去,泰和科技近期表示,VC和磷酸鐵鋰項目正處于試生產工作,尚沒有產品對外銷售。
云天化2022年11月曾發布定增預案,計劃募資不超50億元用于投資建設聚能新材20萬噸/年磷酸鐵項目和天安化工20萬噸/年磷酸鐵項目以及償還銀行貸款。不過,時隔一年,云天化于2023年12月終止了這一份定增計劃。根據其2023年半年報,其新能源行業收入為3.5億元,僅占其營業收入的1%。
不僅是上述公司,包括興發集團、美利云、恒力集團等化工企業在鋰電跨界項目上也出現了不同的阻礙。如果說2021-2022年伴隨著鋰電產業行情高漲,帶來的是跨界企業熱情與信心,那么跨越到2023年,化工企業跨界則已經轉變為退縮甚至熄火。
從多個化工企業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從2021年到2023年的追風跨界到跨界熄火,多個跨界化工企業的股價也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從2021年的高位到2024年初腰斬過半。
行情變化:跨界風潮不再
鋰電行情的轉換,對于鋰電原先的玩家來說并不好過,對于跨界而來的化工跨界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從化工企業集中跨界的領域來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鋰電主材領域是化工企業跨界最為集中的領域,不過在2023年鋰電行情的轉換過后,也是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幾大領域。
根據高工鋰電梳理,在正極材料領域,幾大正極材料頭部企業接連發布的2023年業績預告中,不少企業已經出現利潤虧損的情況。而在電解液、負極材料、隔膜領域,經營業績下滑同樣成為了普遍情況。
當行業一改“躺著賺錢”的形勢,轉而向盈利承壓,市場變化加快,供需轉換更為緊迫轉變時,對于缺乏行業敏感性的跨界企業來說,則會帶來更直接的沖擊。
從化工企業的跨界時機來看,不少化工企業都在2022年鋰電行業的高位選擇入局。也有部分化工企業在項目調研期間對鋰電項目的營收寄予厚望。
不過根據多家上市化工企業的業績報告,其新能源業務營收比重并沒有明顯擴大,但是其現金流、資產負債率、款項賬期都呈現惡化趨勢。
跨界“攪局”:行業競爭格局不改
當然,化工企業跨界不乏表現較好的,如龍蟠科技,其主營業務從潤滑油、發動機冷卻液轉變到了磷酸鐵鋰材料,近期已獲得了LGES在2025-2028年16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訂單和36萬噸意向訂單,為其后續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但是從整體的跨界情況來看,聲勢浩大的化工跨界者并未打破鋰電產業傳統的競爭格局,原有的鋰電材料龍頭地位依然穩固。
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預計2024年負極、三元正極市場CR6集中度將與2023年持平,分別為78%和53%,隔膜、鐵鋰正極、電解液CR6的市場集中度也僅下降2-4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產業鏈高度相關”、“加速投產搶奪市占”等未能成為化工企業跨界成功的根本因素。相比之下,鋰電跨界者屢屢受阻的原因,不僅與跨界的時機相關,更與背后的產業積淀有關,歸根結底也是涉及成本、價格方面,企業在生產、技術、庫存、采購、人員管理等一系列生產要素所形成的行業壁壘。
如今,鋰電產業進入深度洗牌階段,產能出清和淘汰加速進行,在行業極限降本下,上述行業壁壘進一步加強。隨著鋰電企業集體推進降本增效,原有的鋰電企業接連布局產業一體化,如正極材料企業推進碳酸鋰和磷酸鐵自供、負極材料企業推進石墨化自供。跨界企業原先在上游占據的產業鏈優勢,正在遭受鋰電企業的反攻。
除此之外,對于跨界企業而言,由于與下游客戶產線配套、技術驗證等方面的不成熟,還要面臨產品質量不達標、客戶獲取困難、需求放緩等多重風險。
而原有的鋰電企業通過下游大客戶的綁定,不斷迭代的技術能力和產業鏈布局,貼合市場的產品策略和定價模式,成熟的采購和庫存管理占據優勢。
未來一段時間里,跨界企業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并不會有較大的改變,如果沒有形成穩定的客戶、渠道、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剩下的將只有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