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航天工程”)主辦,以“氫裝上陣 繁榮共生”為主題的航天工程氫能合作伙伴大會在河北滄州舉行。會上發布了HTJS-ALK-2000/1.6型號堿性電解制氫裝備,并提出了“可再生氫生態閉環技術解決方案”的理念,為氫能行業發展打開了新的思路。
航天工程董事長姜從斌指出,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決定了綠氫產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巨大的市場潛力。航天工程作為同時擁有堿性及 PEM 雙系列電解制氫裝備類產品的化工工程公司,充分利用研發試驗積累的數據和經驗,持續完善仿真模型,進一步開展機理實驗,指導新產品創新,成功打造出航天工程新一代 2000 型堿性電解制氫裝備。
姜從斌強調,公司在生物質制氫、固廢熔融制氫和氫氣純化方面,也收獲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形成了一套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生態閉環技術解決方案,每項技術均擁有核心裝備和工程EPC能力以及運營服務能力,為能源化工領域實現“雙碳”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氫能將在交通、工業、電力等多個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航天工程總經理孫慶君表示,近兩年,航天工程在氫能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如首臺套大標方堿性和PEM電解制氫裝置陸續成功下線,圓滿完成長周期性能試驗并取得“領跑者”認證,融合航天II代電化學裝備技術的2000型堿性電解制氫系統也已經完成性能測試。航天工程將繼續加大氫能領域研發投入,推動氫能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航天工程的力量。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產業發展部副部長李澤之強調,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作為航天工程公司的主要力量之一,沿著氫能產業鏈,并結合自身特點開發了航天氫能技術和產品,提供了航天的氫能解決方案,為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和跨領域合作,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實現碳中和或發展氫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是需求側轉變用能習慣,二是供給側改變能源產業結構。”航天工程氫能技術總監尹永利表示,政策的指引使氫能進入快車道,在政策層面明確了氫能的三大定位,第一,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第三,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航天工程在電解水制氫領域持續深耕,自主開發了原理性實驗臺、多通道小試實驗臺,正向開展水電解機理研究。
“‘安全性、可靠性、高性能’是航天II代電化學裝備技術的核心關注點。”航天工程氫能事業部總經理殷雨田介紹道,航天工程自主開發的 2000 型堿性電解制氫系統已成功完成性能測試,具備流場一致性更好、結構可靠性更高、電催化性能更優等特點,設計產氫量可達2000Nm3/h,型號覆蓋1500~2000Nm3/h范圍,并在公司自主投資建設的滄州能源與環保中試基地成功完成了一鍵啟停機、變負荷運行、連續72小時運行等多個項目測試。從實測結果看,該槽直流能耗為4.28kWh/Nm3H2(對應電流密度2500A/m2);小室電壓不一致率不大于5%;常溫(20℃)冷啟動時間不大于50min;熱啟動(50℃)時間不大于20min;電解槽最大電流密度可以達到6000A/m2(對應小室平均電壓2V)。該系列產品的下線和中試成功,不僅豐富了公司專利設備序列,開辟了電化學裝備的新賽道,還可以滿足大化工和新能源等應用場景需求,以最安全的制氫裝備和最優質的工程服務一體化模式為客戶貢獻最大的綜合價值。
航天工程熱工部副部長張文斌從生物質角度分析航天工程生物質技術進展,他表示,生物質具有揮發分含量高、氧元素含量高、收到基水分含量高、熱值較低的共性。根據各種生物質的自身特點,炭化后的生物質可以解決制粉及穩定輸送、準確測量、高效氣化、長期存儲等問題,因此選擇生物質炭化+粉煤氣化的技術路線是較為穩妥可靠的。目前,航天爐生物質氣化技術已經成熟,若耦合成熟的綠氫裝置,則完全具備大規模綠色燃料的制備條件。
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劍華指出,當前,氫能產業發展面臨技術創新、成本降低以及市場推廣等諸多挑戰。航天工程積極投身于氫能產業,實現了業內多項技術研發應用的“第一”。這不僅體現了航天長工程極落實“雙碳”目標要求的責任擔當,更為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繼續深耕“制儲輸用”氫能全產業鏈條,全力打造全省最為豐富的氫能綜合利用示范場景。
會后,上百名與會嘉賓參觀了航天滄州能源環保創新研究院及航天工程滄州中試基地,現場見證了航天II代電解槽的實際運行情況,并就電解槽的技術重點、熱點問題進行溝通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