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源存儲領域的重要分支,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在過去一年中展現出了顯著的進步與成就。從技術突破到商業化應用,從政策扶持到市場需求,壓縮空氣儲能領域在多個維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技術層面,研發人員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提升儲能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使得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多個大型示范項目的成功推進,也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和商業化應用的潛力。
在政策層面,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支持力度,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推動了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也促進了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此外,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推進和電力市場的逐步放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市場需求也呈現出不斷增長態勢。這一趨勢不僅為壓縮空氣儲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為其在未來的能源轉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堅實基礎。
接下來,本文將從技術創新、市場需求以及政策支持等多個方面,對2024年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總結,以期為大家呈現一個既全面又細致的行業年度發展概覽。
政策驅動,壓縮空氣儲能發展加速向前
2024年,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得到了國家及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首先是國家層面,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發布了多項政策文件,將壓縮空氣儲能納入能源行業標準計劃立項重點方向,并明確了其在新型儲能領域的重要地位;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2024年能源行業標準計劃立項指南》,明確將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納入能源行業標準計劃立項重點方向,以標準支撐引領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地方層面,廣東、江蘇等地均有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的示范應用,并配套了相應的資金補貼政策;廣州市出臺了《廣州市推進新型儲能產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推動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優化電力調度等方式,為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參與電力市場提供了便利。
技術革新,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效率有效提升
在技術領域,壓縮空氣儲能也得到了長足進步。2024年4月湖北應城和山東肥城兩個30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相繼并網發電,共同貢獻了3.3GWh的儲能容量,標志著中國在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然而,300MW單機規模并非中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發展的能力上限,而是新一輪挑戰的標志性起點。在2024年年中,中能建數科與中儲國能相繼簽約了660MW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其中中能建數科發布的《世界首臺(套)中國能建660MW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解決方案》更是將中國能建的300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成功提升至600MW級,再次刷新了行業記錄。
此外,湖北潛江36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也在2024年7月進行了可研評審,該項目將單機功率擴容至360MW級,進一步推動了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向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發展。同時,華能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發電二期項目也于2024年12月開工建設,該項目規劃建設兩套350兆瓦非補燃式壓縮空氣儲能機組,再次展示了中國在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強勁實力和廣闊前景。
在關鍵的研發環節,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首先是儲熱技術的深度優化,使得整個儲能系統的效率實現了大幅攀升,為能源的高效利用開辟了新路徑;其次是人工硐室技術的逐步成熟,為壓縮氣體儲能電站的建設提供了更為靈活和經濟的解決方案;此外,壓縮機等關鍵設備的制造工藝也迎來了革新,進一步提升了儲能系統的可靠性和經濟性。
盡管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因其高效穩定的表現,在壓氣儲能領域內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然而,在2024年液態空氣儲能與二氧化碳儲能等其他壓縮氣體儲能技術同樣展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活力與巨大潛力。9月1日,由東方電氣總承包的華電集團木壘100萬千瓦二氧化碳壓縮空氣儲能綜合能源示范項目——10萬千瓦/100萬千瓦時二氧化碳儲能電站開工。12月31日,經過3個月試運行,位于石家莊的河北建投儲能技術有限公司1MW/4MWh液態空氣儲能電站,也圓滿完成并網發電與試運行任務,建成國內首個并網試運行成功的液態空氣儲能電站,填補了國內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空白。
協同合作,壓縮空氣儲能產業鏈蓬勃發展
作為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長時儲能技術,壓縮空氣儲能的商業化進程在近年來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德國Huntorf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是全球首座投入商業運行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自1978年服役以來,一直穩定運行。其機組壓縮機組功率為60MW,釋能輸出功率為290M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容量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之一。該電站主要充當緊急備用電源角色,并在電網中發揮了重要的調峰調頻作用。
美國McIntos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于1991年投入商業運行,在德國Huntorf儲能電站的基礎上增加了膨脹機排氣余熱再利用系統,提高了系統的熱效率。其壓縮機組功率為50MW,發電功率為110MW,儲氣洞穴在地下450m,總容積為56萬m3。該電站同樣在電網中發揮了重要的儲能和調峰作用。
除了德國和美國外,其他國家也積極開展了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的示范工程建設。例如,日本在北海道空知郡建成了膨脹機輸出功率為2MW的壓縮空氣儲能示范工程,儲氣壓力為8MPa。加拿大能源商Hydrostor公司將南澳大利亞州的一處廢棄鋅礦洞穴改造為地下儲氣洞穴,依托此洞穴建設了容量為5MW/10MWh的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電站。
在國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壓縮空氣儲能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從最初的電網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逐漸擴展到新能源消納、分布式能源系統等領域。
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備案壓縮空氣儲能相關項目52個,總投資186.0131億元,規模合計7.581GW/25.982GWh。其中最大投資備案項目為瑞昌壓縮空氣儲能調峰調頻電站一期項目,項目單位是江西坤瀚儲能科技有限公司,項目投資30億元。
最大規模項目為300MW/4000MWh的山東無棣300MW/4000MWh新型壓縮二氧化碳熔鹽儲能綠色蒸汽示范項目,項目單位是無棣縣藍銳新能源產業有限公司,主要應用的技術是壓縮二氧化碳熔鹽儲能。
2024年全國備案壓縮空氣儲能相關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底國內應用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招標項目,共計9個,規模合計1.7GW/8.7GWh。主要建設地區集中于西北、華中、華東、東北等地,招標內容涵蓋EPC、儲能設備兩大類別。
其中最大規模項目為黑龍江省吉能寶清350MW/1750MWh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級示范項目,工程總規劃建設350MW/1750MWh(360℃)壓縮空氣儲能+(6MW/1.5MWh飛輪)混合儲能電力調峰調頻電站(壓縮時長7h,發電時長5h)。
2024年全國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招標
逐步活躍的市場表現使得壓縮空氣儲能的商業化前景更加廣闊,整個產業鏈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日益緊密。在此背景下,壓縮空氣儲能產業鏈被明確劃分為三大關鍵環節:上游聚焦于資源與設備供應,奠定堅實基礎;中游致力于項目開發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下游則關乎電網系統運營及多元化應用,實現儲能價值的最大化。
前沿探索,代表性壓縮空氣儲能項目詳情盤點
雙重考驗:技術創新與故障率降低的迫切需求
在一片利好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在現階段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仍面臨著一些挑戰,這些挑戰既源于技術本身的不成熟性,也受制于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
技術成熟度是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面臨的首要挑戰。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設備故障頻發、系統運行不穩定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了儲能系統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也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構成了潛在威脅。這些問題需要在材料科學、熱力學、機械設計等多個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提升系統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與此同時,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建設和運營成本也是制約其廣泛應用和商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儲氣設施、壓縮和釋放系統、熱管理系統等多個組成部分的復雜性和技術難度,導致了系統整體投資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建設成本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經濟負擔,也限制了該技術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推廣。此外,運營成本的高占比也對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構成了嚴峻挑戰。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面對這些難題,技術人員和產業界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不斷提升系統的效率和穩定性,降低故障率,延長設備壽命;另一方面,通過優化系統設計、采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以及規模化生產等方式,努力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提高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經濟性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引導也是推動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本流向,促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和推廣。
寫在結尾:
2024年,壓縮空氣儲能領域在技術創新、市場應用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和高效儲能技術的需求日益增長,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憑借其大容量、長壽命、經濟性良好的優勢,逐漸成為了儲能領域的新寵。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有望在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仍面臨著一些挑戰,如技術穩定性、建設和運營成本等。因此,我們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建設,為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總之,2024年是壓縮空氣儲能領域迎來顯著進展的一年,各種創新技術和應用模式層出不窮,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年份,技術瓶頸、成本問題、市場需求等都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和解決。然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研發人員的不懈探索、產業界的積極推動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將不斷克服各種挑戰,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