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在中環股份天津辦公區采訪了公司副總兼董秘安艷清。
記者:盡管公司認為從半導體轉入光伏領域是由于兩者技術共通,但有投資者認為公司要么是盲目跟風,要么是原來的半導體產業做得不好了,你認為公司是被迫轉型還是順勢而為?
安艷清:公司轉型看上去很突然,但背后的邏輯是,IC半導體材料和光伏硅材料同屬半導體材料,是同種物質的兩種用途存在方式。公司1988年就已經開始從事太陽能級半導體材料的生產制造,因此公司只是將光伏領域的太陽能半導體材料實施了放大。而且,由于用于芯片的IC半導體材料在技術方面的要求遠高于用于太陽能電池的硅材料,因此在光伏領域有著技術方面的先天優勢。
另外,公司專注于半導體硅材料的研發、生產和制造,是公司的主業,IC半導體材料不但沒有做不下去,而且做得非常好。在全球范圍內我們的區熔單晶硅(FZ)綜合實力排名前三,2010年我們的市場份額為12%至18%,2011年底我們占全球區熔單晶硅(FZ)市場份額約為20%。
記者:國內做半導體的企業不少,為何是中環率先掌握最領先的技術,你認為中環技術上的優勢主要來自于哪些方面?
安艷清:一方面來自公司這些年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上的技術積淀。早在2002年,環歐公司在國內率先采用多線切割技術切割半導體及太陽能硅片。2007年至2009年期間,環歐公司采用國內領先的晶體生長模擬技術開始研發新一代的太陽能晶體生長技術及設備。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公司總經理沈浩平和技術團隊多年的潛心研究。沈總1983年物理系畢業時,畢業論文就是關于薄膜電池的研究,并在重量級學術刊物上刊載,此后沈總一直在中環旗下全資子公司環歐公司從事技術研發,即便后來擔任環歐公司副總經理,他也一直在一線工作,堅持在一線工作19年。并帶出一大批技術骨干,形成了有著核心競爭力的團隊,這才是中環技術不斷創新和升級的最重要源泉。
記者:目前光伏行業一片慘淡,中環股份受到的沖擊有多大?你如何看待這次光伏行業調整?
安艷清:這個行業前期是一窩蜂式涌入的跟風行業,只要有資金,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進入,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大家都能賺到錢。在這樣的時候,像我們這樣擁有技術優勢但規模不太大的企業是體現不出優勢的,只有那些大規模生產的企業才有優勢。但這樣一個人人參與人人賺錢的行業一定是不正常的,調整和洗牌是必然的。
現在中環一半的利潤貢獻來自光伏,當然不可能不受影響,但我們主要做單晶硅,而且是品質較高的高端產品,影響相對較小。2011年下半年,30%的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70%的處于產閉狀態。但我們目前一直處于滿產狀態。
記者:公司受影響小的原因是什么?
安艷清:我們受影響小的原因是這個行業經歷一輪瘋狂發展后,下游客戶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前兩年是需求大供方少,上游廠商生產什么樣的產品都有市場,但現在下游客戶變得理性了,也變得挑剔了,需求開始向高端發展,那些產品品質好的、有信譽的而高端需求在向高端企業靠攏,我們這種有長久技術實力,有市場資源和和管理資源的企業才會勝出。
但在這個洗牌過程中,無論是資本市場的人,還是行業外的人,分不清哪個是真李逵哪個是假李逵,在這種情況下,對我們公司有質疑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業績說話,通過市場表現說話。
記者: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過程比較復雜,得先試生產,再小批量生產,最后才能達到工業生產里面的大規模生產。公司直拉區熔技術正式應用到光伏領域并轉化為規模生產?對公司業績的貢獻有多少?
安艷清:公司CFZ技術的大規模生產不存在任何的瓶頸,因為CFZ產品技術是公司CZ技術和FZ技術兩種技術的融合,而且公司CZ和FZ的規?;a歷史超過20年。
我們不會擔心市場,公司的產品都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事實上,是因為當前時點已經有了客戶資源,我們才宣布要規?;a的。對公司的業績會有大的貢獻。
記者:是因為資金有限還是擔心行業低谷產品市場受限?
安艷清:目前公司CFZ沒有實現大規?;a的真正瓶頸來自于資金,我們的計劃不是一次性投資之后一次性投產,而是循序漸進,一邊增加投入一邊擴大產能。
關于行業低谷產品市場受限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如同手機市場中的蘋果,沒有人能阻擋蘋果手機的市場。
記者:從2009年開始,中環股份的管理層也作了調整理,現在看來,新的管理層為公司帶來了哪些變化?
安艷清:2009年我們七個高管中新上任四個,而且來自不同的行業,我認為對公司經營和管理注入了一些活力,這些人不僅僅追求穩定,也屬于“折騰型”的高管,喜歡多做些事。從業務層面看,一方面依托公司此前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將半導體材料產業規模放大了,通過中環領先項目實現了從材料到器件的樞紐,也布局了新能源項目,這三年里產業轉型與布局基本完成,并步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通道。
記者:在經營層面和市值管理方面,公司有何近期和中長期的戰略規劃?
安艷清:目標是至2015年力爭實現過百億的規模,市值達到五百億至一千億。
記者:你認為中環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安艷清:隨著公司擴產,我想過幾年會面臨產能和管理方面的瓶頸吧,這是一個公司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技術和產品被模仿的風險。
記者:盡管公司認為從半導體轉入光伏領域是由于兩者技術共通,但有投資者認為公司要么是盲目跟風,要么是原來的半導體產業做得不好了,你認為公司是被迫轉型還是順勢而為?
安艷清:公司轉型看上去很突然,但背后的邏輯是,IC半導體材料和光伏硅材料同屬半導體材料,是同種物質的兩種用途存在方式。公司1988年就已經開始從事太陽能級半導體材料的生產制造,因此公司只是將光伏領域的太陽能半導體材料實施了放大。而且,由于用于芯片的IC半導體材料在技術方面的要求遠高于用于太陽能電池的硅材料,因此在光伏領域有著技術方面的先天優勢。
另外,公司專注于半導體硅材料的研發、生產和制造,是公司的主業,IC半導體材料不但沒有做不下去,而且做得非常好。在全球范圍內我們的區熔單晶硅(FZ)綜合實力排名前三,2010年我們的市場份額為12%至18%,2011年底我們占全球區熔單晶硅(FZ)市場份額約為20%。
記者:國內做半導體的企業不少,為何是中環率先掌握最領先的技術,你認為中環技術上的優勢主要來自于哪些方面?
安艷清:一方面來自公司這些年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上的技術積淀。早在2002年,環歐公司在國內率先采用多線切割技術切割半導體及太陽能硅片。2007年至2009年期間,環歐公司采用國內領先的晶體生長模擬技術開始研發新一代的太陽能晶體生長技術及設備。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公司總經理沈浩平和技術團隊多年的潛心研究。沈總1983年物理系畢業時,畢業論文就是關于薄膜電池的研究,并在重量級學術刊物上刊載,此后沈總一直在中環旗下全資子公司環歐公司從事技術研發,即便后來擔任環歐公司副總經理,他也一直在一線工作,堅持在一線工作19年。并帶出一大批技術骨干,形成了有著核心競爭力的團隊,這才是中環技術不斷創新和升級的最重要源泉。
記者:目前光伏行業一片慘淡,中環股份受到的沖擊有多大?你如何看待這次光伏行業調整?
安艷清:這個行業前期是一窩蜂式涌入的跟風行業,只要有資金,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進入,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大家都能賺到錢。在這樣的時候,像我們這樣擁有技術優勢但規模不太大的企業是體現不出優勢的,只有那些大規模生產的企業才有優勢。但這樣一個人人參與人人賺錢的行業一定是不正常的,調整和洗牌是必然的。
現在中環一半的利潤貢獻來自光伏,當然不可能不受影響,但我們主要做單晶硅,而且是品質較高的高端產品,影響相對較小。2011年下半年,30%的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70%的處于產閉狀態。但我們目前一直處于滿產狀態。
記者:公司受影響小的原因是什么?
安艷清:我們受影響小的原因是這個行業經歷一輪瘋狂發展后,下游客戶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前兩年是需求大供方少,上游廠商生產什么樣的產品都有市場,但現在下游客戶變得理性了,也變得挑剔了,需求開始向高端發展,那些產品品質好的、有信譽的而高端需求在向高端企業靠攏,我們這種有長久技術實力,有市場資源和和管理資源的企業才會勝出。
但在這個洗牌過程中,無論是資本市場的人,還是行業外的人,分不清哪個是真李逵哪個是假李逵,在這種情況下,對我們公司有質疑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業績說話,通過市場表現說話。
記者: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過程比較復雜,得先試生產,再小批量生產,最后才能達到工業生產里面的大規模生產。公司直拉區熔技術正式應用到光伏領域并轉化為規模生產?對公司業績的貢獻有多少?
安艷清:公司CFZ技術的大規模生產不存在任何的瓶頸,因為CFZ產品技術是公司CZ技術和FZ技術兩種技術的融合,而且公司CZ和FZ的規?;a歷史超過20年。
我們不會擔心市場,公司的產品都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事實上,是因為當前時點已經有了客戶資源,我們才宣布要規?;a的。對公司的業績會有大的貢獻。
記者:是因為資金有限還是擔心行業低谷產品市場受限?
安艷清:目前公司CFZ沒有實現大規?;a的真正瓶頸來自于資金,我們的計劃不是一次性投資之后一次性投產,而是循序漸進,一邊增加投入一邊擴大產能。
關于行業低谷產品市場受限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如同手機市場中的蘋果,沒有人能阻擋蘋果手機的市場。
記者:從2009年開始,中環股份的管理層也作了調整理,現在看來,新的管理層為公司帶來了哪些變化?
安艷清:2009年我們七個高管中新上任四個,而且來自不同的行業,我認為對公司經營和管理注入了一些活力,這些人不僅僅追求穩定,也屬于“折騰型”的高管,喜歡多做些事。從業務層面看,一方面依托公司此前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將半導體材料產業規模放大了,通過中環領先項目實現了從材料到器件的樞紐,也布局了新能源項目,這三年里產業轉型與布局基本完成,并步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通道。
記者:在經營層面和市值管理方面,公司有何近期和中長期的戰略規劃?
安艷清:目標是至2015年力爭實現過百億的規模,市值達到五百億至一千億。
記者:你認為中環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安艷清:隨著公司擴產,我想過幾年會面臨產能和管理方面的瓶頸吧,這是一個公司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技術和產品被模仿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