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政府熱推,曾經為資本熱捧,曾經為投資者熱追……當這些“曾經”漸漸冷卻, “停產、減產、裁員、虧損”成為了2011年以來光伏行業的關鍵詞。2011年9月初美國光伏組件供應商Solyndra宣布關閉生產工廠并申請破產,標志著一個月內的第三起光伏企業破產事件;中國十多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光伏企業股價齊跌;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發起針對中國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與此同時,歐洲光伏市場也不甚樂觀,歐債危機導致市場需求萎縮,中國光伏產業可能再遭“雙反”打擊。在歐美市場持續疲軟的同時,光伏產業的產能增速卻不減。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但中國光伏行業的產能已接近40GW。產能過剩之下,光伏產業“寒冬”翩然而至。
辯證地看當前光伏產業發展形勢,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光伏企業而言,這看似哀鴻遍野的一片蕭索中,此刻正悄然孕育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新機。在經歷過09年超高速擴張之后,如今光伏企業所面臨的這種降溫,與其說是突逢危機,不如說是整個行業漸趨理性的一種表現。于此行業隆冬之中,必然有許多企業將因自身“糧草不濟”,耐不住“嚴寒”,而慘淡出局。誠如韓華新能源新任總裁 金熙喆(Kim Hee-Cheol) 所言,“嚴峻的市場考驗能督促產業革新,提煉出真正一流的新能源企業。”當經歷洗牌和換血之后,市場重歸正常秩序,那些走過“寒冬”的企業,必將成為未來產業格局的新主宰。
歲寒,方知松柏而后凋。若要熬過產業“寒冬”,光伏企業需要調整“御寒”戰略,探索不同以往的轉型與整合。
優化現行商業模式,搶占市場先機
現今的許多光伏企業僅著眼于自身所處產業鏈的個別環節,單獨依靠掠奪性定價來占領市場份額。然而殘酷的現實早已證明,這種靠政府補貼、獲利微薄的商業模式,只能引起一波又一波令人身心俱乏的價格戰。犧牲了成本、質量、利潤,那些始終徘徊于低技術、低水平、低附加值產品生產的光伏企業,陷入低端化的泥潭,慘遭淘汰是必然的結局。
想要熬過產業寒冬,及時修正現行的商業模式,是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重大戰略部署。事實上,值此行業轉型之際,許多企業已經率先調轉槍頭,順應產業變革浪潮,推行“垂直一體化”戰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諸多環節,將原先的外部市場轉變為企業內部管理,通過行政的內部化手段來抵御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僅保證了產業鏈之間信息流通渠道的順暢,更為企業規避上下游市場價格波動,提高企業議價能力,降低生產交易成本,控制產品質量標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根據知名光伏行業研究機構IHS iSuppli的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產商的毛利率分別為50.8%和21.8%;但電池生產商的毛利率為9%。因此,像英利就在2008年投產了自己的多晶硅原料生產基地,擺脫了受制于上游供應商的問題,在面對當下的產業危機中,其在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優勢便得以體現。因此,垂直整合產業鏈,打造全產業鏈,以對沖各環節的價格波動,牢牢控制住成本,無疑將成為光伏企業抵御“寒流”的第一招。
隨著光伏產業上中游相關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一些有實力企業開始向下游——光伏電站領域拓展,以期搶得終端市場先機。 以強勢拓展太陽能業務的韓華集團為例,其擁有上游多晶硅原料供應,至下游組件生產及太陽能發電項目應用的最完整光伏產業鏈,這在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中很少見。其硅料工廠將于2013年投產,萬余噸的年產量能夠在最優生產規模上滿足韓華新能源自身的組件生產;作為一家全球性能源公司,韓華新能源在中國的南通、啟東和連云港布局了從硅棒、硅錠、電池片、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并在近期于加拿大新增組件生產線;產業鏈中負責項目開發的Hanwha SolarEnergy公司 在收購了Solar Monkey和One Roof兩家公司后專注負責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運行與維護,從而擺脫了以往受制于產業鏈各環節中其他公司的困境。目前,Hanwha SolarEnergy 公司在美國、韓國、菲律賓、葡萄牙、泰國、波多黎各等國有已建或在建項目,其中包括韓國最大規模的屋頂太陽發電站 ,這個位于韓國昌原市的1號電站裝機容量為2.24MW,該項目已于201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今后,Hanwha SolarEnergy 公司計劃在日本、中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澳大利亞、南非、智利、印度、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積極拓展新項目, 力爭在2015年擁有超過1GW的總裝機容量,每年實際使用的發電機組超過100MW,躋身世界前十位。
在此基礎上,能夠為硅料工廠提供更上游技術支持的Hanwha Chemical ,以及為全線公司提供先進生產設備的Hanwha Tech-M更進一步凸顯了韓華集團的“強強聯合”,創造了整個產業鏈最大化的協同效應。完整適度的產業鏈布局使韓華具有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以便為客戶提供質量更高、價格更合理的產品。
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高企業信譽
有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今,在短短三年時間里,中國光伏企業從近100家,猛增至 500多家。然而在這一“長跑項目”中,“大干快上”顯然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寒流來襲的時期。如今盡管光伏行業規模龐大,投身其中的企業數量眾多,但真正具有廣泛市場認可度和消費者口碑度的品牌并不多見。一是由于光伏產品差異化程度并不高;二是由于長期在低端產品領域的價格競爭,導致產品質量及其售后服務飽受市場質疑。
事實上,品牌戰略在其他一些行業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則有目共睹。一方面,品牌效應拉升企業產品購買量,從而推動企業利潤的增長;另一方面,良好的品牌信譽保證企業在項目融資上,可能遭遇到銀行方面的阻力也將小得多。對光伏企業而言,如何建立專屬品牌,推動銷售和融資進程,也是企業熬過行業寒冬的當務之急。尚德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施正榮也表示,創造引領行業的商業模式、技術和品牌價值,要遠比獲得高利潤更加重要。當前光伏產業的寒冬進一步助推了國內光伏企業的整合洗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能留下來的企業,需要樹立良好企業信譽,建立牢固的上下游關系,現在很多光伏企業經常毀約,失去市場信譽。雖然如今產業暫入蕭條,但是像尚德等業內領先企業,依靠其良好品牌所樹立起來的信譽基礎仍對公司運營有著巨大的支撐和推動作用,無疑有利于其順利“過冬”。
同樣的還有韓華新能源,長久以來,韓華不滿足于產品低端化的價格競爭,而是始終致力于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堅持其不變的社會公民責任感,投身于各類社會公益活動。近期,韓華新能源正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UNCCD)以及寧夏靈武市政府合作,為毛烏素沙漠地區建設太陽能發電設施,以支持和幫助當地的防沙治沙工作。此外,韓華新能源承諾12年超長質保,領先同行業其他品牌普遍的10年承諾,同時,通過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太陽能產品,滿足不同市場的消費需求,始終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最周到的售后服務,解除其后顧之憂。
對企業而言,品牌形象的建立離不開強大的企業內部管理能力。企業是否擁有對市場風險預警的敏感度,是否擁有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靈敏性,在戰略部署和實行時是否擁有強有力的決策能力,能夠駕馭產業鏈各環節的管理及運營。更重要的是,企業能否獲取銀行及投資者的信任,在其推行新型項目的進程中,獲得廣泛的資金支持,成功實現項目融資,特別是在國內信貸緊縮、回款慢的情況下,可融資性無疑是光伏企業“御冬”的良方。而這需要來自管理有序企業的內部支持,韓華新能源以其強大的集團背景,成熟的績效管理機制,嚴謹的項目執行流程,在銀行融資、貼現方面優勢明顯。
構建科學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
作為綠色新能源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光伏太陽能企業卻在生產研發等諸多環節面臨嚴重的創新不足。有專家指出,我國綠色能源產業目前推動與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在于欠缺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與原料,主要設備依賴國外技術,缺乏系統整合技術與能力,系統驗證體系與標準尚不完善。尤其是近年來,光伏行業順應國家“企業走出去”政策號召,大力推進行業全球化進程,始終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目標市場,卻仍然依靠低價優勢,走低端生產道路,在技術環節嚴重滯后,一旦遭遇外國市場發起的“反補貼”、“反傾銷”調查,便顯得束手無策。這都與企業的研發能力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此,對廣大光伏企業來說,加快技術革新,增強研發能力是應對當下惡劣行業環境的重要應對法門。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接受并理解它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創新,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者喬布斯相信改變世界的力量,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創新偶像。“要熬過寒冬,光伏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先進的產能永遠不會過剩。” 李俊峰分析到。創新也被如尚德、天合、英利等光伏龍頭企業視為企業的靈魂與核心競爭力,特別是面對當前光伏產品價格雪崩造成全行業虧損的現狀,光伏企業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依靠科技進步來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最終盈利。
創新,不僅能為企業帶來巨大商業價值,其更是企業在市場中能立于不敗之地所需要的重要核心競爭力之一。推行自主品牌導向戰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堅持高技術、高水準、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組合研發,參與全球競爭,采用產學研一體經營模式,自主創新,是企業應該堅守的關鍵戰略之一。
多年來,韓華新能源也始終高度重視產品研發,以其旺盛的創新能力,領跑太陽能光伏行業。作為一家國際化企業,韓華新能源兼顧產品的高性價比與技術創新,已經在世界各地開展了不同層面的研發工作:在中國,“工程技術中心”主要探索高性價比的光伏技術與新品,;在韓國,“太陽能研發中心”則負責研發新一代晶體硅技術;在美國硅谷,“高級研發實驗室”專門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尖端高新技術的研發。在技術創新與研發方面,韓華不惜投入大量人員和資金。源源不斷的創新技術輸出,確保了韓華的產品始終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冬至,春亦近。光伏行業雖暫陷發展泥沼,但從國際市場環境而言,開發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并且日前正式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目標提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將達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作為綠色能源的重要行業之一,太陽能光伏行業必將迎來發展的下一個黃金時期。對于廣大光伏企業而言,秉持正確的商業模式,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堅持先進的技術研發,走過冰冷冬季,定能領跑未來廣闊市場,獲得產業發展的先機。
辯證地看當前光伏產業發展形勢,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光伏企業而言,這看似哀鴻遍野的一片蕭索中,此刻正悄然孕育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新機。在經歷過09年超高速擴張之后,如今光伏企業所面臨的這種降溫,與其說是突逢危機,不如說是整個行業漸趨理性的一種表現。于此行業隆冬之中,必然有許多企業將因自身“糧草不濟”,耐不住“嚴寒”,而慘淡出局。誠如韓華新能源新任總裁 金熙喆(Kim Hee-Cheol) 所言,“嚴峻的市場考驗能督促產業革新,提煉出真正一流的新能源企業。”當經歷洗牌和換血之后,市場重歸正常秩序,那些走過“寒冬”的企業,必將成為未來產業格局的新主宰。
歲寒,方知松柏而后凋。若要熬過產業“寒冬”,光伏企業需要調整“御寒”戰略,探索不同以往的轉型與整合。
優化現行商業模式,搶占市場先機
現今的許多光伏企業僅著眼于自身所處產業鏈的個別環節,單獨依靠掠奪性定價來占領市場份額。然而殘酷的現實早已證明,這種靠政府補貼、獲利微薄的商業模式,只能引起一波又一波令人身心俱乏的價格戰。犧牲了成本、質量、利潤,那些始終徘徊于低技術、低水平、低附加值產品生產的光伏企業,陷入低端化的泥潭,慘遭淘汰是必然的結局。
想要熬過產業寒冬,及時修正現行的商業模式,是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重大戰略部署。事實上,值此行業轉型之際,許多企業已經率先調轉槍頭,順應產業變革浪潮,推行“垂直一體化”戰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諸多環節,將原先的外部市場轉變為企業內部管理,通過行政的內部化手段來抵御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僅保證了產業鏈之間信息流通渠道的順暢,更為企業規避上下游市場價格波動,提高企業議價能力,降低生產交易成本,控制產品質量標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根據知名光伏行業研究機構IHS iSuppli的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產商的毛利率分別為50.8%和21.8%;但電池生產商的毛利率為9%。因此,像英利就在2008年投產了自己的多晶硅原料生產基地,擺脫了受制于上游供應商的問題,在面對當下的產業危機中,其在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優勢便得以體現。因此,垂直整合產業鏈,打造全產業鏈,以對沖各環節的價格波動,牢牢控制住成本,無疑將成為光伏企業抵御“寒流”的第一招。
隨著光伏產業上中游相關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一些有實力企業開始向下游——光伏電站領域拓展,以期搶得終端市場先機。 以強勢拓展太陽能業務的韓華集團為例,其擁有上游多晶硅原料供應,至下游組件生產及太陽能發電項目應用的最完整光伏產業鏈,這在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中很少見。其硅料工廠將于2013年投產,萬余噸的年產量能夠在最優生產規模上滿足韓華新能源自身的組件生產;作為一家全球性能源公司,韓華新能源在中國的南通、啟東和連云港布局了從硅棒、硅錠、電池片、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并在近期于加拿大新增組件生產線;產業鏈中負責項目開發的Hanwha SolarEnergy公司 在收購了Solar Monkey和One Roof兩家公司后專注負責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運行與維護,從而擺脫了以往受制于產業鏈各環節中其他公司的困境。目前,Hanwha SolarEnergy 公司在美國、韓國、菲律賓、葡萄牙、泰國、波多黎各等國有已建或在建項目,其中包括韓國最大規模的屋頂太陽發電站 ,這個位于韓國昌原市的1號電站裝機容量為2.24MW,該項目已于201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今后,Hanwha SolarEnergy 公司計劃在日本、中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澳大利亞、南非、智利、印度、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積極拓展新項目, 力爭在2015年擁有超過1GW的總裝機容量,每年實際使用的發電機組超過100MW,躋身世界前十位。
在此基礎上,能夠為硅料工廠提供更上游技術支持的Hanwha Chemical ,以及為全線公司提供先進生產設備的Hanwha Tech-M更進一步凸顯了韓華集團的“強強聯合”,創造了整個產業鏈最大化的協同效應。完整適度的產業鏈布局使韓華具有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以便為客戶提供質量更高、價格更合理的產品。
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高企業信譽
有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今,在短短三年時間里,中國光伏企業從近100家,猛增至 500多家。然而在這一“長跑項目”中,“大干快上”顯然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寒流來襲的時期。如今盡管光伏行業規模龐大,投身其中的企業數量眾多,但真正具有廣泛市場認可度和消費者口碑度的品牌并不多見。一是由于光伏產品差異化程度并不高;二是由于長期在低端產品領域的價格競爭,導致產品質量及其售后服務飽受市場質疑。
事實上,品牌戰略在其他一些行業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則有目共睹。一方面,品牌效應拉升企業產品購買量,從而推動企業利潤的增長;另一方面,良好的品牌信譽保證企業在項目融資上,可能遭遇到銀行方面的阻力也將小得多。對光伏企業而言,如何建立專屬品牌,推動銷售和融資進程,也是企業熬過行業寒冬的當務之急。尚德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施正榮也表示,創造引領行業的商業模式、技術和品牌價值,要遠比獲得高利潤更加重要。當前光伏產業的寒冬進一步助推了國內光伏企業的整合洗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能留下來的企業,需要樹立良好企業信譽,建立牢固的上下游關系,現在很多光伏企業經常毀約,失去市場信譽。雖然如今產業暫入蕭條,但是像尚德等業內領先企業,依靠其良好品牌所樹立起來的信譽基礎仍對公司運營有著巨大的支撐和推動作用,無疑有利于其順利“過冬”。
同樣的還有韓華新能源,長久以來,韓華不滿足于產品低端化的價格競爭,而是始終致力于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堅持其不變的社會公民責任感,投身于各類社會公益活動。近期,韓華新能源正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UNCCD)以及寧夏靈武市政府合作,為毛烏素沙漠地區建設太陽能發電設施,以支持和幫助當地的防沙治沙工作。此外,韓華新能源承諾12年超長質保,領先同行業其他品牌普遍的10年承諾,同時,通過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太陽能產品,滿足不同市場的消費需求,始終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最周到的售后服務,解除其后顧之憂。
對企業而言,品牌形象的建立離不開強大的企業內部管理能力。企業是否擁有對市場風險預警的敏感度,是否擁有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靈敏性,在戰略部署和實行時是否擁有強有力的決策能力,能夠駕馭產業鏈各環節的管理及運營。更重要的是,企業能否獲取銀行及投資者的信任,在其推行新型項目的進程中,獲得廣泛的資金支持,成功實現項目融資,特別是在國內信貸緊縮、回款慢的情況下,可融資性無疑是光伏企業“御冬”的良方。而這需要來自管理有序企業的內部支持,韓華新能源以其強大的集團背景,成熟的績效管理機制,嚴謹的項目執行流程,在銀行融資、貼現方面優勢明顯。
構建科學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
作為綠色新能源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光伏太陽能企業卻在生產研發等諸多環節面臨嚴重的創新不足。有專家指出,我國綠色能源產業目前推動與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在于欠缺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與原料,主要設備依賴國外技術,缺乏系統整合技術與能力,系統驗證體系與標準尚不完善。尤其是近年來,光伏行業順應國家“企業走出去”政策號召,大力推進行業全球化進程,始終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目標市場,卻仍然依靠低價優勢,走低端生產道路,在技術環節嚴重滯后,一旦遭遇外國市場發起的“反補貼”、“反傾銷”調查,便顯得束手無策。這都與企業的研發能力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此,對廣大光伏企業來說,加快技術革新,增強研發能力是應對當下惡劣行業環境的重要應對法門。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接受并理解它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創新,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者喬布斯相信改變世界的力量,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創新偶像。“要熬過寒冬,光伏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先進的產能永遠不會過剩。” 李俊峰分析到。創新也被如尚德、天合、英利等光伏龍頭企業視為企業的靈魂與核心競爭力,特別是面對當前光伏產品價格雪崩造成全行業虧損的現狀,光伏企業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依靠科技進步來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最終盈利。
創新,不僅能為企業帶來巨大商業價值,其更是企業在市場中能立于不敗之地所需要的重要核心競爭力之一。推行自主品牌導向戰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堅持高技術、高水準、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組合研發,參與全球競爭,采用產學研一體經營模式,自主創新,是企業應該堅守的關鍵戰略之一。
多年來,韓華新能源也始終高度重視產品研發,以其旺盛的創新能力,領跑太陽能光伏行業。作為一家國際化企業,韓華新能源兼顧產品的高性價比與技術創新,已經在世界各地開展了不同層面的研發工作:在中國,“工程技術中心”主要探索高性價比的光伏技術與新品,;在韓國,“太陽能研發中心”則負責研發新一代晶體硅技術;在美國硅谷,“高級研發實驗室”專門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尖端高新技術的研發。在技術創新與研發方面,韓華不惜投入大量人員和資金。源源不斷的創新技術輸出,確保了韓華的產品始終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冬至,春亦近。光伏行業雖暫陷發展泥沼,但從國際市場環境而言,開發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并且日前正式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目標提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將達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作為綠色能源的重要行業之一,太陽能光伏行業必將迎來發展的下一個黃金時期。對于廣大光伏企業而言,秉持正確的商業模式,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堅持先進的技術研發,走過冰冷冬季,定能領跑未來廣闊市場,獲得產業發展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