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浦東召開的“可再生能源與節能照明系統貿易標準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高虎透露,截至2007年,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總量已達10萬千瓦。
中國太陽能學會常務理事王斯成介紹:“2007年世界前16家太陽電池公司中,中國已經占有了6家。”另據中國太陽能協會的數據,2007年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產量約為1180兆瓦,而歐洲、日本和美國產量分別是1062、920和266兆瓦,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陽能電池世界第一。
隨著光伏產業在近兩年的疾行,其標準化進程已經遠遠落后于產業發展速度。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李仙愛向本報記者透露,太陽能熱水系統國家標準已發布了15項,但目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標準體系尚且欠缺,目前該領域正抓緊制定3項標準,同時,新的太陽能標準委員會將于近期成立。
對于98%的太陽能電池用于出口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這顯然不是好事,歐美對光伏產品的標準和品質認證要求較高,正是目前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除了標準化制定滯后之外,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扶持政策和發展規劃也仍有發揮空間。
王斯成表示:“《可再生能源法》已經生效2年,但還沒有在光伏發電上真正實施。到目前為止,電力部門還沒有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中國在西部等地區的幾個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只是示范,沒有產生效益。”
根據國外經驗,發達國家促進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有兩種辦法:一為日本補貼法,安裝時給予一部分補貼,隨著市場的發展,政府逐步削減補貼,最終完全由市場決定。另一種是德國方式,由國家出臺購電法強制購買光伏電。
2006年德國光伏市場超過日本,此前頒布的《上網電價法》居功至偉,由于光伏系統安裝量每擴大一倍,成本下降20%,該法使得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從2004年到2007年,3年中德國的電價降低了約17%。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崔容強教授則建議,初始階段,我國可以采取初裝補貼與電價補貼相結合。這將有利于推動光伏市場發展,為大規模應用積累基礎。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吳達成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我國光伏系統市場份額比例是:農村電氣化占了42%、通信和工業應用占30%、光伏產品等占據了另外28%。
吳達成表示,解決農村無電地區的通電問題,是中國政府今后10年在農村能源建設的主要目標。由于西北部不發達地區光能充足,光伏發電和風光互補發電將會是最主要的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