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英利綠色能源(YGE.NYSE,下稱“英利”)董事長苗連生寄予厚望的多晶硅項目——“六九硅業”,已經被英利處理成為一個長期的資產減值項目。在公司不久前發布的2011年度財務報告中,被減值了高達22.75億元人民幣之多,同期因此而被減值的商譽達到2.734億元。
多晶硅項目的投資失敗,或許成為英利和苗連生的一個坎,現在是否已經越過,還很難說。
投產一年多就被減值
除了對“六九硅業”減值,英利去年全年的業績也并不很理想。這是因為去年整個光伏市場都是“哀鴻遍野”。
公司去年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同比增加51.1%至1603.8MW;總營收為23.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4%;毛利潤為3.892億美元。但企業的運營虧損為4.282億美元,凈虧損5.098億美元(約合32.09億元人民幣)。
而英利的“六九硅業”項目于2010年8月5日宣布投產,當時投產的是3000噸的一期工程。英利號稱這是最先進的廠房、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將打造出太陽能級和電子級的多晶硅產品。
但現在看來,當時的說法恐怕應該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10年是光伏產品價格瘋狂回升、各光伏企業嘗到了新能源爆發甜頭的時刻,顯然英利向光伏組件上游延伸的做法是可圈可點的。如果多晶硅價格居高不下的話,那么其自產多晶硅并且“喂食”給其下游組件的思路,還是能夠為企業大大節省生產成本,也免去了向其他公司求救原料的尷尬。
但“火焰”卻來得很早:2011年,國際光伏產品價格劇烈跳水,多晶硅從70美元/公斤的中等價位暴跌到了30美元/公斤,這致使很多類似英利這樣在2010年之后才投產的多晶硅公司不得不停產、報虧。
對于“六九硅業”被英利大量減值的做法,市場人士有幾個分析觀點。
其一,當企業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于或者將低于預期,如資產所創造的凈現金流量或者實現的營業利潤(或者虧損)遠遠低于(或者高于)預期金額時,需要減值。六九硅業的減值可能是因為其成本過高,而不能實現真正的盈利,已經符合了該條件。
其二,若企業的市凈率已經低于1了,其也需要考慮減值。英利現在的市凈率為0.412,因而有人士判斷其受投資者的壓力,且未來無法盈利不得不走“資產減值”這條路。
英利方面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微博)》采訪時稱:“此次減值是一次性的操作,只是會計計算上的損失,不會對公司的實際運營和現金流造成任何影響,也不會影響公司組件的生產成本和盈利能力。”
有業內人士分析,英利減值多晶硅項目之后,其將重新輕裝上陣,而公司的凈資產也從12億美元,下降到了8億美元。
或因技術路線不當?
這樣一個重大的舉動,并非之前大家能夠預測到的。盡管國內多家多晶硅企業已經停產或者以技術改造,都沒有進入正常運作狀態,但像英利這樣到了“資產減值”這步田地,很有可能與苗連生所選擇的六九硅業技術路線不當有關。
一位多晶硅上市企業管理層向記者透露,六九硅業的技術是硅烷法,不是國內通常采用的改良西門子(微博)法。“硅烷法是一種新型的多晶硅生產方法,真正有產能的是美國REC公司的一條1500噸/年的生產線。REC的多晶硅確實成本也不是很高,但質量并不算特別好。”
也有該行業的技術人員撰文稱,盡管硅烷法能耗很低,但由于硅烷是一種化學活性很高的氣體,所以其產品的合格率并不高,所以歐美主流多晶硅廠商并未采用該技術。
“通過硅烷法制多晶硅,可能會遇到質量不夠過關的難題。但還有一個因素在于,很有可能六九硅業所聘請的技術人員本身,并沒有把技術吃透。所以,其多晶硅的生產成本一直降不下來。”前述多晶硅上市企業管理層表示。
有媒體引述此前苗連生的說法,“六九硅業投產之后,英利生產的多晶硅成本也將在每公斤28美元左右,不到現在市場價格的一半。”但多位光伏行業人士認為,六九硅業的成本肯定不止28美元/公斤,有可能高達40美元/公斤以上。
在目前光伏產業前景不明朗、光伏電價不斷下調的現實面前,光伏產品價格都已經跌到了成本價。那么,上游原材料——多晶硅若不能挑戰生產成本的底線,做減值處理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一位資深的光伏投資分析師向記者說道,他預計,英利的下一步策略就是關閉這家多晶硅廠,因為硅烷法在短期內可能也無法達到很低的生產成本。
也有光伏行業人士判斷,英利有幾條路還可以走:這3000噸的多晶硅生產線當做是投資失誤,但接下來也說不定其會選擇收購海外的多晶硅企業,或者說干脆放棄多晶硅生產。
附表英利2011年度財報數據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總營收 毛利潤 運營虧損 凈虧損
23.32 3.892 4.282 5.098
單位:億美元
多晶硅項目的投資失敗,或許成為英利和苗連生的一個坎,現在是否已經越過,還很難說。
投產一年多就被減值
除了對“六九硅業”減值,英利去年全年的業績也并不很理想。這是因為去年整個光伏市場都是“哀鴻遍野”。
公司去年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同比增加51.1%至1603.8MW;總營收為23.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4%;毛利潤為3.892億美元。但企業的運營虧損為4.282億美元,凈虧損5.098億美元(約合32.09億元人民幣)。
而英利的“六九硅業”項目于2010年8月5日宣布投產,當時投產的是3000噸的一期工程。英利號稱這是最先進的廠房、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將打造出太陽能級和電子級的多晶硅產品。
但現在看來,當時的說法恐怕應該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10年是光伏產品價格瘋狂回升、各光伏企業嘗到了新能源爆發甜頭的時刻,顯然英利向光伏組件上游延伸的做法是可圈可點的。如果多晶硅價格居高不下的話,那么其自產多晶硅并且“喂食”給其下游組件的思路,還是能夠為企業大大節省生產成本,也免去了向其他公司求救原料的尷尬。
但“火焰”卻來得很早:2011年,國際光伏產品價格劇烈跳水,多晶硅從70美元/公斤的中等價位暴跌到了30美元/公斤,這致使很多類似英利這樣在2010年之后才投產的多晶硅公司不得不停產、報虧。
對于“六九硅業”被英利大量減值的做法,市場人士有幾個分析觀點。
其一,當企業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于或者將低于預期,如資產所創造的凈現金流量或者實現的營業利潤(或者虧損)遠遠低于(或者高于)預期金額時,需要減值。六九硅業的減值可能是因為其成本過高,而不能實現真正的盈利,已經符合了該條件。
其二,若企業的市凈率已經低于1了,其也需要考慮減值。英利現在的市凈率為0.412,因而有人士判斷其受投資者的壓力,且未來無法盈利不得不走“資產減值”這條路。
英利方面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微博)》采訪時稱:“此次減值是一次性的操作,只是會計計算上的損失,不會對公司的實際運營和現金流造成任何影響,也不會影響公司組件的生產成本和盈利能力。”
有業內人士分析,英利減值多晶硅項目之后,其將重新輕裝上陣,而公司的凈資產也從12億美元,下降到了8億美元。
或因技術路線不當?
這樣一個重大的舉動,并非之前大家能夠預測到的。盡管國內多家多晶硅企業已經停產或者以技術改造,都沒有進入正常運作狀態,但像英利這樣到了“資產減值”這步田地,很有可能與苗連生所選擇的六九硅業技術路線不當有關。
一位多晶硅上市企業管理層向記者透露,六九硅業的技術是硅烷法,不是國內通常采用的改良西門子(微博)法。“硅烷法是一種新型的多晶硅生產方法,真正有產能的是美國REC公司的一條1500噸/年的生產線。REC的多晶硅確實成本也不是很高,但質量并不算特別好。”
也有該行業的技術人員撰文稱,盡管硅烷法能耗很低,但由于硅烷是一種化學活性很高的氣體,所以其產品的合格率并不高,所以歐美主流多晶硅廠商并未采用該技術。
“通過硅烷法制多晶硅,可能會遇到質量不夠過關的難題。但還有一個因素在于,很有可能六九硅業所聘請的技術人員本身,并沒有把技術吃透。所以,其多晶硅的生產成本一直降不下來。”前述多晶硅上市企業管理層表示。
有媒體引述此前苗連生的說法,“六九硅業投產之后,英利生產的多晶硅成本也將在每公斤28美元左右,不到現在市場價格的一半。”但多位光伏行業人士認為,六九硅業的成本肯定不止28美元/公斤,有可能高達40美元/公斤以上。
在目前光伏產業前景不明朗、光伏電價不斷下調的現實面前,光伏產品價格都已經跌到了成本價。那么,上游原材料——多晶硅若不能挑戰生產成本的底線,做減值處理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一位資深的光伏投資分析師向記者說道,他預計,英利的下一步策略就是關閉這家多晶硅廠,因為硅烷法在短期內可能也無法達到很低的生產成本。
也有光伏行業人士判斷,英利有幾條路還可以走:這3000噸的多晶硅生產線當做是投資失誤,但接下來也說不定其會選擇收購海外的多晶硅企業,或者說干脆放棄多晶硅生產。
附表英利2011年度財報數據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總營收 毛利潤 運營虧損 凈虧損
23.32 3.892 4.282 5.098
單位: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