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證券交易所前不久突然發布了一則令全球光伏行業為之震動的消息,總部位于香港的太陽能硅芯片供應商協鑫硅業(GCL)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IPO 申請,而這家公司的業務主體正是江蘇中能。
“中國硅料第一股”
8月21日下午,整個徐州城細雨蒙蒙,氣候頓時涼了不少;但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中能)一期1500萬噸多晶硅項目的還原車間內卻仍舊一片熱火朝天。
只見18個巨型還原爐分成兩列整齊地排開,每個爐子外都罩著一只圓筒形的金屬外殼。爐子正面留著個方寸大小的孔洞,從孔中望進去,里面數根灰黑色的“細棒”正被熊熊烈焰所裹挾。飛舞的火舌中,“細棒”時而顯形,時而隱沒,便如在八卦爐中經受爐火炙煉的金丹。
記者被告知,這些就是光伏產品的重要原料――硅芯。它由多晶硅母料經提純后形成,再放入這個溫度高達1100度的還原爐中還原。用不了五六天,硅芯就能自己長成硅棒。本報記者曾見到過成品后的硅棒,每根足有碗口粗細。實難想象,目前還形如竹竿的硅芯,會在僅僅數天后就長成粗達數倍的硅棒,其神奇之處實不亞于能縮小變大的金箍棒。
與之相比,江蘇中能的投產速度同樣堪稱迅速。2006年3月,江蘇中能落戶徐州經濟開發區。2007年10月,一期1500 噸生產線正式投產。2007年8月,二期1500噸生產線也開始建設,并于2008年7月開始投產。2007年12月,江蘇中能更開始計劃和建設年產10500噸的第三期生產線,預計在2008年12月可以正式投產。
今年7月,江蘇中能的母公司――協鑫硅業(GCL)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IPO 申請,由此踏上海外上市的征程。
由于之前上市的國內光伏企業如尚德電力、賽維LDK 等在上市時均非以硅料為主業,而其他已投產的多晶硅公司如洛陽中硅、新光硅業等又均未上市,故江蘇中能此番一旦掛牌成功,將很可能摘得“中國硅料第一股”的封號。
破解尾氣回收難題
走進位于徐州市金山橋經濟開發區的江蘇中能工廠,一方足有兩個網球場大小的巨型水池首先映入眼簾。池中碧波蕩漾,數十尾觀賞魚悠游其中。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該水池里用的是廠區內的循環水,在冬天還是暖水。自工廠建成以來,里面的觀賞魚一條都沒死,如果水質有污染,魚不可能養得這么好。
不僅水池,整個江蘇中能廠區約有三分之一都是郁郁蔥蔥的綠化,處處可見草如茵,松如蓋。廠里種的很多樹都是嬌嫩的銀杏、香樟,同樣都長得很好。如果污染物質有泄漏,草木不可能長成這樣。
此前,坊間關于多晶硅項目高耗能、高污染的質疑一直不絕于耳。由于生產多晶硅是一個提純過程,金屬硅轉化成三氯氫硅,再用氫氣進行一次性還原,這樣部分三氯氫硅就轉化為多晶硅,其余大量進入尾氣,同時形成副產品――四氯化硅。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收工藝不成熟,三氯氫硅、四氯化硅、氯氣等有害物質極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污染隱患。
四氯化硅一遇潮濕空氣即分解成硅酸和劇毒氣體氯化氫,對人體眼睛、皮膚、呼吸道有強刺激性,遇火星會爆炸;氯氣的外溢則可使人出現咳嗽、頭暈、胸悶等病狀,并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和絕收。
而業內之前大多認為,作為多晶硅生產工藝中最核心的技術――尾氣回收技術長期為美國、德國、日本等企業所壟斷,中國企業很難染指,這就給國內多晶硅項目的環保帶來了挑戰。
目前國內大部分采用改良西門子法的多晶硅項目,都未解決氯氫化技術。這帶來最大的問題一是投資大、耗能高,二是因系統工藝的問題。在海外,包括日本德山、挪威REC、德國瓦克等在內的行業巨頭,采用的都是氯氫化技術。而江蘇中能則早在兩年前就吸收了國內外的技術,對氯氫化技術進行開發、研究,通過無數次的試驗,終于掌握了氯氫化技術,并通過了國家技術產權局的批準。采用這一技術后,基本可以實現零排放。在采用了氯氫化系統后,四氯化硅的回收問題得到解決,可以轉換成三氯氰硅,而這正是多晶硅的一種原料。這項技術為國家的節能減排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多晶硅成本降低
眾所周知,當下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仍是成本問題。由于發電成本高出火電數倍,國內光伏發電裝置的普及推廣程度遠遠不及風電。而在發達國家,光伏也是依靠政府的補貼才得以扎根發展。
“在歐盟,大部分國家對光伏產業都有補貼,補貼的方式就是在原收購定價的基礎上全網分攤增加的成本。補貼總是逐年遞減的。”江蘇省能源研究會秘書長魏啟東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但中國對光伏發電尚沒有系統化的補貼。在這種情況下,光伏上網電價呈現出遠高于火電的態勢,即便和風電相比也高出不少。據記者調查,目前江蘇火電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43元,上海接近每千瓦時0.5元。如果用油氣發電的話,則上海達到每千瓦時0.8 元,廣東達到每千瓦時0.9元。而光伏的上網電價最低也要每千瓦時3.5 元。
國家發改委8月14日的公告
“中國硅料第一股”
8月21日下午,整個徐州城細雨蒙蒙,氣候頓時涼了不少;但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中能)一期1500萬噸多晶硅項目的還原車間內卻仍舊一片熱火朝天。
只見18個巨型還原爐分成兩列整齊地排開,每個爐子外都罩著一只圓筒形的金屬外殼。爐子正面留著個方寸大小的孔洞,從孔中望進去,里面數根灰黑色的“細棒”正被熊熊烈焰所裹挾。飛舞的火舌中,“細棒”時而顯形,時而隱沒,便如在八卦爐中經受爐火炙煉的金丹。
記者被告知,這些就是光伏產品的重要原料――硅芯。它由多晶硅母料經提純后形成,再放入這個溫度高達1100度的還原爐中還原。用不了五六天,硅芯就能自己長成硅棒。本報記者曾見到過成品后的硅棒,每根足有碗口粗細。實難想象,目前還形如竹竿的硅芯,會在僅僅數天后就長成粗達數倍的硅棒,其神奇之處實不亞于能縮小變大的金箍棒。
與之相比,江蘇中能的投產速度同樣堪稱迅速。2006年3月,江蘇中能落戶徐州經濟開發區。2007年10月,一期1500 噸生產線正式投產。2007年8月,二期1500噸生產線也開始建設,并于2008年7月開始投產。2007年12月,江蘇中能更開始計劃和建設年產10500噸的第三期生產線,預計在2008年12月可以正式投產。
今年7月,江蘇中能的母公司――協鑫硅業(GCL)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IPO 申請,由此踏上海外上市的征程。
由于之前上市的國內光伏企業如尚德電力、賽維LDK 等在上市時均非以硅料為主業,而其他已投產的多晶硅公司如洛陽中硅、新光硅業等又均未上市,故江蘇中能此番一旦掛牌成功,將很可能摘得“中國硅料第一股”的封號。
破解尾氣回收難題
走進位于徐州市金山橋經濟開發區的江蘇中能工廠,一方足有兩個網球場大小的巨型水池首先映入眼簾。池中碧波蕩漾,數十尾觀賞魚悠游其中。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該水池里用的是廠區內的循環水,在冬天還是暖水。自工廠建成以來,里面的觀賞魚一條都沒死,如果水質有污染,魚不可能養得這么好。
不僅水池,整個江蘇中能廠區約有三分之一都是郁郁蔥蔥的綠化,處處可見草如茵,松如蓋。廠里種的很多樹都是嬌嫩的銀杏、香樟,同樣都長得很好。如果污染物質有泄漏,草木不可能長成這樣。
此前,坊間關于多晶硅項目高耗能、高污染的質疑一直不絕于耳。由于生產多晶硅是一個提純過程,金屬硅轉化成三氯氫硅,再用氫氣進行一次性還原,這樣部分三氯氫硅就轉化為多晶硅,其余大量進入尾氣,同時形成副產品――四氯化硅。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收工藝不成熟,三氯氫硅、四氯化硅、氯氣等有害物質極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污染隱患。
四氯化硅一遇潮濕空氣即分解成硅酸和劇毒氣體氯化氫,對人體眼睛、皮膚、呼吸道有強刺激性,遇火星會爆炸;氯氣的外溢則可使人出現咳嗽、頭暈、胸悶等病狀,并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和絕收。
而業內之前大多認為,作為多晶硅生產工藝中最核心的技術――尾氣回收技術長期為美國、德國、日本等企業所壟斷,中國企業很難染指,這就給國內多晶硅項目的環保帶來了挑戰。
目前國內大部分采用改良西門子法的多晶硅項目,都未解決氯氫化技術。這帶來最大的問題一是投資大、耗能高,二是因系統工藝的問題。在海外,包括日本德山、挪威REC、德國瓦克等在內的行業巨頭,采用的都是氯氫化技術。而江蘇中能則早在兩年前就吸收了國內外的技術,對氯氫化技術進行開發、研究,通過無數次的試驗,終于掌握了氯氫化技術,并通過了國家技術產權局的批準。采用這一技術后,基本可以實現零排放。在采用了氯氫化系統后,四氯化硅的回收問題得到解決,可以轉換成三氯氰硅,而這正是多晶硅的一種原料。這項技術為國家的節能減排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多晶硅成本降低
眾所周知,當下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仍是成本問題。由于發電成本高出火電數倍,國內光伏發電裝置的普及推廣程度遠遠不及風電。而在發達國家,光伏也是依靠政府的補貼才得以扎根發展。
“在歐盟,大部分國家對光伏產業都有補貼,補貼的方式就是在原收購定價的基礎上全網分攤增加的成本。補貼總是逐年遞減的。”江蘇省能源研究會秘書長魏啟東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但中國對光伏發電尚沒有系統化的補貼。在這種情況下,光伏上網電價呈現出遠高于火電的態勢,即便和風電相比也高出不少。據記者調查,目前江蘇火電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43元,上海接近每千瓦時0.5元。如果用油氣發電的話,則上海達到每千瓦時0.8 元,廣東達到每千瓦時0.9元。而光伏的上網電價最低也要每千瓦時3.5 元。
國家發改委8月14日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