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開始,西北各省掀起了光伏終端市場建設的高潮,紛紛推出1GW的奮斗目標,已經讓人若有所思。近兩日網站更不斷放出“衛星”:“航天機電擬投資60億元在寧夏建600MW光伏電站項目”、“通威集團獲得新疆簽約2GW太陽能電站合約”、“僅從甘肅省政府發出的“路條”看,甘肅今年的光伏電站上馬的產能估計將達到2-3GW”……。作為光伏中人,怎能不為關注的產業大發展而高興,為產能過剩的企業又有了新增市場而慶幸,對于水深火熱中的光伏上游生產企業,畢竟是“一滴水也能救活一棵秧苗呀”。但是,筆者又不能不有一絲隱憂,甚至聯想到東部地區,2009年開始的近千家上游產品企業和上百個光伏產業園建設的高潮,更想到了它帶來的可怕后果。
從自然條件講,利用西部地區優良的日照和廣闊的荒漠建設光伏終端市場無疑是合理的;從拉動西部經濟發展角度講,光伏投資因其規模大而獨具魅力,僅通威集團一家一省便一擲300億金。如果再能形成:優秀的自然條件——光伏終端產業進入——光伏上游產業進入——光伏終端市場放大——多項耗能產業進入——就地消納電能完整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則中國西部經濟騰飛之日不遠矣,筆者一向主張中國西部一定要打好新能源這張好牌。因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既需要政府巨額補貼,又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所以不僅是張好牌,還是含金量很高,游戲規則尚不清晰的新牌,正是因為如此,出牌必須慎重。
光伏產業發展的初級目標應是完全市場化運作。這是一個依靠補貼政策、電網發展、技術進步不斷協調促進的長跑過程,但這個長跑的距離是多長,目前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光伏事業,從單一企業而言,可以進行財務核算;但就人類社會來說卻是一個太大的未知數,應當慎重對待光伏終端市場的每一筆投入。從筆者不久前對青海光伏的深度調查看,這樣幾點必須高度重視:
光伏電站的建設必須與電網的建設相匹配。早在2010年青海柴達木盆地就有4-5GW光伏投資的意愿,可是電網的發展水平不支持,青海冷靜了下來。在今年4月底徹底解決青海1GW并網問題后,對于青海光伏的未來,該省能源局長于小明想的不是建多少光伏電站,而是如何苦苦促進電網的發展。經簡單詢問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后得知:西部各省電網建設的總體情況是滯后的。筆者不希望這些省份在飽受棄風折磨之后再受棄光之苦。
產業標準的建立尚不完善。青海作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的試驗場,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按照青海能源局的要求,今年內才能出臺相對完整的產業建設、管理系列標準。沒有標準,產品質量無以衡量,產業水平難以提升,工業化更無從談起。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但關乎光伏終端市場的探索,卻不希望被青海過河時摸過的石頭再被其他省份重摸一遍。
技術路線還在探討之中。盡管在青海晶硅電池占據主導天下,但是多種太陽跟蹤形式從效率到成本,還在一比高低;聚光光伏、光熱發電、風光互補、水光互補各擺擂臺,還在爭相競艷。圍繞轉換率、使用年限、綜合成本無人敢說孰為終極路線。僅僅一年時間,曾被稱為“第二代光伏產品”,期盼一爭市場份額高低的薄膜電池迅速從豪情萬丈走向式微。一切都在在告訴人們花落誰家還需觀察,不希望看到需要最先進技術裝備的西部各省卻在大規模購買“老槍”。
中間層的銜接水平有待完善。以往光伏企業的從業經歷和此次青海的調研,使筆者逐步形成了一個明確的認知:光伏產業是一項新技術、新產業、新市場,對于這一產業,人們以往的經驗把握得好,可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否則作用是負向的。對這一產業本質的認知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在青海,上面省領導急,下面企業急,中間層面總有一種積極但為什么積極、如何積極,一時無法實現最佳配置的感覺。注意到其他省份的光伏電站建設,遠不如青海集中,更多分布于偏遠落后地區,問題會否突出?管理水平能否從簡單理解執行升華到深諳其道的指導?
國家應當盡快制定對各省發展具有可操作并有指導意義的光伏產業規劃,從嚴把握審批權限。青海的有關人士說:國家有總的指標,也不知道是否建立在對青海和其他省份具體估算的基礎之上,只能根據省里的意圖先規劃,萬一今后國家改了我們還真不知如何解答。不用“今后”,從筆者前面提供的三則消息看,“現在”就有問題了。不少渠道透露:國家已將十二五期間光伏發展規劃從15GW提高到21GW。讓我們來算個賬:去年全國實現了2.5GW,今年估計再建5-6GW,剩下的12.5GW,僅通威集團就占了2GW,航天機電再占0.6GW,甘肅已批的“路條”是2-3GW,剩余不足10GW的市場空間,一定滿足不了未來三年光伏電站投資者們的雄心壯志。更重要的是,去年底以來,國家的光伏發展規劃從5GW到10GW,再從15GW到21GW,紙面的數字好修改,現實中這21GW的并網和電價補貼是否落實,才是成百億甚至上千億投資能否發揮應有作用的關鍵。
如此這般,受視野所限,筆者只是略舉一二,希望西部各省在推進光伏電站建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冷靜、科學的態度。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從自然條件講,利用西部地區優良的日照和廣闊的荒漠建設光伏終端市場無疑是合理的;從拉動西部經濟發展角度講,光伏投資因其規模大而獨具魅力,僅通威集團一家一省便一擲300億金。如果再能形成:優秀的自然條件——光伏終端產業進入——光伏上游產業進入——光伏終端市場放大——多項耗能產業進入——就地消納電能完整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則中國西部經濟騰飛之日不遠矣,筆者一向主張中國西部一定要打好新能源這張好牌。因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既需要政府巨額補貼,又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所以不僅是張好牌,還是含金量很高,游戲規則尚不清晰的新牌,正是因為如此,出牌必須慎重。
光伏產業發展的初級目標應是完全市場化運作。這是一個依靠補貼政策、電網發展、技術進步不斷協調促進的長跑過程,但這個長跑的距離是多長,目前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光伏事業,從單一企業而言,可以進行財務核算;但就人類社會來說卻是一個太大的未知數,應當慎重對待光伏終端市場的每一筆投入。從筆者不久前對青海光伏的深度調查看,這樣幾點必須高度重視:
光伏電站的建設必須與電網的建設相匹配。早在2010年青海柴達木盆地就有4-5GW光伏投資的意愿,可是電網的發展水平不支持,青海冷靜了下來。在今年4月底徹底解決青海1GW并網問題后,對于青海光伏的未來,該省能源局長于小明想的不是建多少光伏電站,而是如何苦苦促進電網的發展。經簡單詢問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后得知:西部各省電網建設的總體情況是滯后的。筆者不希望這些省份在飽受棄風折磨之后再受棄光之苦。
產業標準的建立尚不完善。青海作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的試驗場,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按照青海能源局的要求,今年內才能出臺相對完整的產業建設、管理系列標準。沒有標準,產品質量無以衡量,產業水平難以提升,工業化更無從談起。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但關乎光伏終端市場的探索,卻不希望被青海過河時摸過的石頭再被其他省份重摸一遍。
技術路線還在探討之中。盡管在青海晶硅電池占據主導天下,但是多種太陽跟蹤形式從效率到成本,還在一比高低;聚光光伏、光熱發電、風光互補、水光互補各擺擂臺,還在爭相競艷。圍繞轉換率、使用年限、綜合成本無人敢說孰為終極路線。僅僅一年時間,曾被稱為“第二代光伏產品”,期盼一爭市場份額高低的薄膜電池迅速從豪情萬丈走向式微。一切都在在告訴人們花落誰家還需觀察,不希望看到需要最先進技術裝備的西部各省卻在大規模購買“老槍”。
中間層的銜接水平有待完善。以往光伏企業的從業經歷和此次青海的調研,使筆者逐步形成了一個明確的認知:光伏產業是一項新技術、新產業、新市場,對于這一產業,人們以往的經驗把握得好,可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否則作用是負向的。對這一產業本質的認知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在青海,上面省領導急,下面企業急,中間層面總有一種積極但為什么積極、如何積極,一時無法實現最佳配置的感覺。注意到其他省份的光伏電站建設,遠不如青海集中,更多分布于偏遠落后地區,問題會否突出?管理水平能否從簡單理解執行升華到深諳其道的指導?
國家應當盡快制定對各省發展具有可操作并有指導意義的光伏產業規劃,從嚴把握審批權限。青海的有關人士說:國家有總的指標,也不知道是否建立在對青海和其他省份具體估算的基礎之上,只能根據省里的意圖先規劃,萬一今后國家改了我們還真不知如何解答。不用“今后”,從筆者前面提供的三則消息看,“現在”就有問題了。不少渠道透露:國家已將十二五期間光伏發展規劃從15GW提高到21GW。讓我們來算個賬:去年全國實現了2.5GW,今年估計再建5-6GW,剩下的12.5GW,僅通威集團就占了2GW,航天機電再占0.6GW,甘肅已批的“路條”是2-3GW,剩余不足10GW的市場空間,一定滿足不了未來三年光伏電站投資者們的雄心壯志。更重要的是,去年底以來,國家的光伏發展規劃從5GW到10GW,再從15GW到21GW,紙面的數字好修改,現實中這21GW的并網和電價補貼是否落實,才是成百億甚至上千億投資能否發揮應有作用的關鍵。
如此這般,受視野所限,筆者只是略舉一二,希望西部各省在推進光伏電站建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冷靜、科學的態度。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