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美國發起“雙反”以后,不少中國光伏企業就開始探索國際化的新方式
中歐光伏爭端的情節讓人應接不暇。
中國光伏企業剛看見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帶來的“曙光”,隨后便聽到,歐盟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公開立案的決定。
英利公司有關人士9月4日下午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商務部原定9月4日和中國四家最大光伏企業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商議對策的會議被臨時取消。“我們也不知道取消的具體原因,商務部也沒有說什么時間再召開。”
“看看政府有啥動作,我們積極配合。”阿特斯相關人士9月4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反傾銷趨緊
歐盟將在反傾銷申請遞交45天內(最后期限為9月6日)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歐盟的立案時間,無非是本周末之前。“我們在等歐盟有沒有正式立案的通知。”英利公司總裁助理、法務總監陳卓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都已提前做了相應準備。
事實上,由于反傾銷同樣會傷及自身相關產業的利益,歐盟內部對于是否立案存在一些分歧。
i美股分析師王毓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歐盟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光伏發電設備最主要的應用地區,在光伏下游市場擁有一定的利益。“還不太清楚他們會不會立案。”
不過,也有中國光伏行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預計,八成要立案,因此他們的應對工作一開始就是以此準備的。“立案不會導致我們馬上關門,我們也不會因為立案的時間點而馬上做出巨大的調整。”目前,中國光伏企業關鍵是如何更好地和歐盟進行溝通。
“如果立案,緊接著就進入調查,預計明年5月份初裁。在初裁之前,不會有直接影響,更多是心理上的。”陳卓說。
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不會面臨實質性影響。陳卓提醒,一旦初裁稅率比較高,影響將可能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在歐盟反傾銷框架下,理論上存在回溯征收。“有沒有可能出現回溯征收?如果是回溯征收,回溯多久,怎么收法?我們還在研究這些問題。”
慶幸的是,初裁之前,中國光伏企業還有爭取的時間。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9月1日敦促歐盟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切實履行20國集團洛斯卡沃斯峰會關于不采取新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不對中國產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應對之道
歐盟考慮對華光伏反傾銷有著現實原因。據了解,中國企業出口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有70%以上銷往歐洲。2011年,在全球前十大電池片企業中,中國占8席(包括中國臺灣地區).
值得關注的是,歐盟跟隨美國,而歐盟在太陽能應用和管理方面的標桿意義有可能引發其他地區跟風。
王毓明說,歐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管理市場,他們的一些政策包括政府如何審批項目等,對于新興市場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光伏應用方面,有些光照比較豐富的地區,如地中海地區、馬來西亞、印度、澳大利亞等,這些都會間接受到歐盟的影響。”
他還注意到,從今年已經發布的財報看,在美國上市的一些中概光伏企業都在提取準備金,“這是因為他們可能會面臨出口產品被征收反傾銷或者反補貼稅。”
事實上,自美國發起“雙反”以后,不少中國光伏企業就開始探索國際化的新方式。據本報記者了解,有些光伏廠商為了提前防范貿易摩擦,把電池委托給臺灣地區的一些企業加工,還有一些則選擇了在海外建廠。
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中國光伏企業越來越多地把眼光投向國內市場。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國內市場肯定會成為最大的市場之一,甚至最大的市場。未來兩三年,國內市場的布局很關鍵。
在今年的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上,與會企業負責人和專家普遍認為,光伏產業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不斷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同時,要加快開拓國內應用市場,促進國內國際市場的均衡發展。
王毓明說,去年光伏“路條”主要在青海,今年甘肅、新疆、內蒙古都有“路條”出現,“國內市場今年的增量會非常高”。他在調研以后,看到的情況是,有些并網問題比較明顯,有些在并網以后限電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些項目多大程度能反映到企業業績上,能不能形成穩定、可持續的業績,還有待關注。”
中歐光伏爭端的情節讓人應接不暇。
中國光伏企業剛看見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帶來的“曙光”,隨后便聽到,歐盟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公開立案的決定。
英利公司有關人士9月4日下午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商務部原定9月4日和中國四家最大光伏企業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商議對策的會議被臨時取消。“我們也不知道取消的具體原因,商務部也沒有說什么時間再召開。”
“看看政府有啥動作,我們積極配合。”阿特斯相關人士9月4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反傾銷趨緊
歐盟將在反傾銷申請遞交45天內(最后期限為9月6日)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歐盟的立案時間,無非是本周末之前。“我們在等歐盟有沒有正式立案的通知。”英利公司總裁助理、法務總監陳卓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都已提前做了相應準備。
事實上,由于反傾銷同樣會傷及自身相關產業的利益,歐盟內部對于是否立案存在一些分歧。
i美股分析師王毓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歐盟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光伏發電設備最主要的應用地區,在光伏下游市場擁有一定的利益。“還不太清楚他們會不會立案。”
不過,也有中國光伏行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預計,八成要立案,因此他們的應對工作一開始就是以此準備的。“立案不會導致我們馬上關門,我們也不會因為立案的時間點而馬上做出巨大的調整。”目前,中國光伏企業關鍵是如何更好地和歐盟進行溝通。
“如果立案,緊接著就進入調查,預計明年5月份初裁。在初裁之前,不會有直接影響,更多是心理上的。”陳卓說。
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不會面臨實質性影響。陳卓提醒,一旦初裁稅率比較高,影響將可能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在歐盟反傾銷框架下,理論上存在回溯征收。“有沒有可能出現回溯征收?如果是回溯征收,回溯多久,怎么收法?我們還在研究這些問題。”
慶幸的是,初裁之前,中國光伏企業還有爭取的時間。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9月1日敦促歐盟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切實履行20國集團洛斯卡沃斯峰會關于不采取新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不對中國產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應對之道
歐盟考慮對華光伏反傾銷有著現實原因。據了解,中國企業出口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有70%以上銷往歐洲。2011年,在全球前十大電池片企業中,中國占8席(包括中國臺灣地區).
值得關注的是,歐盟跟隨美國,而歐盟在太陽能應用和管理方面的標桿意義有可能引發其他地區跟風。
王毓明說,歐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管理市場,他們的一些政策包括政府如何審批項目等,對于新興市場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光伏應用方面,有些光照比較豐富的地區,如地中海地區、馬來西亞、印度、澳大利亞等,這些都會間接受到歐盟的影響。”
他還注意到,從今年已經發布的財報看,在美國上市的一些中概光伏企業都在提取準備金,“這是因為他們可能會面臨出口產品被征收反傾銷或者反補貼稅。”
事實上,自美國發起“雙反”以后,不少中國光伏企業就開始探索國際化的新方式。據本報記者了解,有些光伏廠商為了提前防范貿易摩擦,把電池委托給臺灣地區的一些企業加工,還有一些則選擇了在海外建廠。
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中國光伏企業越來越多地把眼光投向國內市場。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國內市場肯定會成為最大的市場之一,甚至最大的市場。未來兩三年,國內市場的布局很關鍵。
在今年的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上,與會企業負責人和專家普遍認為,光伏產業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不斷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同時,要加快開拓國內應用市場,促進國內國際市場的均衡發展。
王毓明說,去年光伏“路條”主要在青海,今年甘肅、新疆、內蒙古都有“路條”出現,“國內市場今年的增量會非常高”。他在調研以后,看到的情況是,有些并網問題比較明顯,有些在并網以后限電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些項目多大程度能反映到企業業績上,能不能形成穩定、可持續的業績,還有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