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既符合德國的能源安全戰略,也是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大國,對減少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貢獻。德國政府在強調節約使用和高效利用能源原料的同時,大力提倡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和使用,以達到分散能源供應風險,減少對化石能源原料和原油進口的依賴,平抑不可再生能源原料緊缺造成的能源價格上漲以及保護環境的目的。
本文重點介紹德國可再生能源應用和技術發展的現狀,并分析了德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促進措施,希望能夠為國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
工業化造成的能源需求急劇上升使節能成為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可再生能源在氣候保護和能源保障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其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目前,全球范圍內約有60%的可再生能源被用作以木柴和木炭的形式取暖,其次是用來發電,但有地區性差異。比如在西方主要工業國,約有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被用作發電,而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僅為13.4%,相反,在主要工業國僅有約19%的可再生能源被用來取暖,而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高達約70%。90%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來自于水能,相當于發電總量的15.9%,其余10%來自于生物能源(約占6%)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盡管從上世紀70年代初到200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翻了一番,但這期間化石能源及核能的推廣,使得可再生能源在整個初級能源使用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3%至14%之間。另外,西方主要工業國對水力的開發和利用增長緩慢,導致了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發電總量中的比重從1990年的19.3%降到了2003年的17.6%。
二、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概況
2005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在初級能源消耗中占4.6%(2004年占4%,下同,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石油36%和天然氣22.7%),在總耗電量中占10.2%(9.5%),在取暖用最終能源消耗中占5.3%(5.1%),在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中占3.6%(1.9%),在最終能源總消耗中占6.4%(5.7%,包括用電、取暖和燃料,)。同年德國可再生能源銷售額約164億歐元,解決了17萬人的就業問題,而且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德國2005年減少了8400萬噸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距實現《京都議定書》的目標更近了一步。可再生能源已在德國電力、交通和供熱等行業取得了初步的發展。
當然,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距德國政府的目標還相差甚遠。盡管德國在某些領域技術很先進,如2005年德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18428MW,居歐盟第一,領先第二位的西班牙8401MW,但從整體來看,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和使用在歐盟內仍不具有優勢,其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整個初級能源使用中的比例僅為3.5%,遠低于瑞典的31.2%和芬蘭的27.7%,甚至連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6.4%都沒達到。德國政府計劃至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個德國能源供應中的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在供電中所占比重至少要達到12.5%,至2020年在整個初級能源供應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10%,在電力供應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20%。
三、德國可再生能源結構
風能是德國大力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先鋒。德國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達18428MW,居世界領先地位。2005年德國共實現風力發電總量265億千瓦時,占德國全年總發電量的4.3%,占整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42%,預計在未來數年里這一比例還會上升。近期德國風力發電的新重點是離岸風力園,因為德國北海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的風力條件非常好。為此,聯邦環保部在聯邦政府制定的“德國前景”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范圍內制定了一項旨在利用海上風能的戰略。
生物質(Biomasse)是一種有利于環境和氣候的地區性能源原料,它能夠24小時全天候使用,對保障能源供給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木柴供暖、木柴發電、沼氣設備及生物能源原材料目前已占到德國整個能源供應的3.3%。2005年生物質所生產的能源占德國最終創造出的可再生能源的68%,尤其是在取暖方面,生物質創造的能源占整個可再生取暖能源的94%。2001年6月28日生效的生物質法規為利用生物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廢料發電鋪平了道路,生物質能源原材料也享有稅收方面的優惠。此外,目前正在研究一項生物能源原材料的混合義務。
地熱既能用于建筑取暖及周邊暖氣網絡,又能被用來發電。在德國早就有了地熱供暖廠,2003年又建成了第一個地熱發電站,德國政府也將出資資助有關的地熱發電項目。此外,德國《可再生能源法》也規定了一項針對地熱的輸電補貼。
水能在2005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中占到了35%,德國政府在未來數年里將大范圍地更換或更新現有設備,以擴大水能,其目標就是要提高水能使用效率并改善水域的生物狀態。需特別指出的是,德國政府認為,傳統的通過建攔水大壩方式來利用水能并非是對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因為它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由于《可再生能源法》中的相關促進和扶持,德國太陽能發電量在過去的兩年中翻了3番,技術方面的革新和市場的不斷成長擴大也使太陽能發電及相關設備的價格逐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