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因遭受歐美“雙反”而陷入“絕境”之際,中國光伏產業似乎又遇見了一次“絕處逢生”的機會。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為3.6吉瓦,這意味著未來3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有望擴大6倍以上。這被視為是提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一大舉措。
然而,在我們看來,若想要《規劃》發揮其提振中國光伏產業的作用,還需解決兩方面問題。
并網難
多年以來,“并網”一直羈絆著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拓展。
拿金太陽示范工程來講,該工程是2009年國家層面專門針對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實施的財政支持政策之一。但作為具體的項目而言,整體的進展卻非想象中那樣順利,難點就落在了并網許可的審批上。事實上,在2009年國家電網對光伏項目有一個原則性同意并網的文件,只有具備這個文件才能開工建設。而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向電力公司申請正式并網的工作成為重中之重,依照電力公司要求提供并填報相關資料,同時還要去相關單位做電力方面的設計;按要求,整個程序完成之后方能獲得財政撥付給企業剩余的30%補助資金,而這還并不是最令人頭疼的。不少企業在項目建設完成近兩年來,一直未能獲得并網許可、不能如期進行發電產生效益,始終處于“曬太陽”的狀態。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2009年和2010年項目目錄中,金太陽工程批復項目主體工程完成并網項目106個,主體工程完成未并網項目44個。從數據來看,盡管并網項目占完工項目的71%,然而,實際并網情況并不樂觀。這些并網的項目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具有國家電網正式并網許可文件的項目,一種是沒有上述文件但企業自行并網的項目,前者的數量極少。按照實際意義上的并網,就是被國家電網認可和許可的情況下進入電網系統發電的項目不超過10個,90%甚至更多的項目都沒有實現實際意義上的并網。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斯成表示,目前金太陽工程的最大問題是怎樣解決電網消納和并網的經濟性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個是介入的電網如何參與進來,目前沒有合適的模式,所以導致了電網在批復并網上沒有積極性;另一個是批復環節和程序較多,而且多個法規和條款存在沖突,很多操作和標準不完善、不規范。
當前,金太陽工程涉及并網有四大收費,不僅拉長審批的時間和程序,同時影響了項目投資方的經濟效益和積極性。
此外,對于以輸配電為主要業務的電力公司而言,如何在輸配環節參與并獲得收益是最為關鍵的,而這也直接影響了金太陽工程并網的進程。理論上電網方面的態度是“接受申請”,但是需要走程序,而且按照程序最快、最順利也要兩個月,實際上等待了一年甚至近兩年的項目很多,主要原因是電網介入的商業模式還不是很成型。
洗牌難
第二個方面,我們想要討論的是中國光伏產業洗牌的問題。
從上市公司半年報可以看出,國內上市光伏行業的整體凈利潤率為0.6%,近九成公司中期業績出現同比下滑。78家光伏產業相關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62家公司中報披露的凈利潤同比下跌。而2011年度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全部虧損。
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嚴重虧損,市場的普遍觀點是因產能過剩導致的無序競爭所致。那么,依照常理,激烈的價格競爭,整個產業處于虧損狀態,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就會發揮作用。然而,現實中,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光伏產業并沒有出現預期的倒閉現象。在我們看來,問題的根源恐怕在于地方政府對該產業的“過度扶持”。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因為優先扶持發展,所以光伏產業也就有了各項優惠政策,在建設用地、銀行信貸等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過多的資本投入這個行業,原本供不應求的市場因為在短時間內增加大量企業而迅速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
不僅如此,不少地方政府還積極為企業籌措資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財政為江西賽維償還信托貸款。同樣,無錫尚德的處境也令當地政府伸出“援助之手”。
而相比美國,去年曾發生過在一個月內有三家標桿性光伏企業連續倒閉的情況。
在我們看來,由于光伏企業與地方政府、銀行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得瀕臨破產的企業被特別地保護起來,但這種保護不可能長久。反而,這些“倒而不死”的企業會對行業產生很大的傷害,優秀企業也被拖入到整個過度競爭的泥潭之中。
因此,落實《規劃》需要捋順、掃清上述兩方面的“阻礙”。解決了并網、消納問題,也就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光伏發電在國內市場“深耕細作”的根本問題。同樣,中國光伏產業真正需要的不是地方政府的“保護”,而是完全開放的市場競爭,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優秀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旦上述兩方面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那么中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將會“前途無量”。但反之,如果這兩方面不能適時作出調整,那么再大的市場空間也無力解決光伏產業在國內的消納問題。換句話說,《規劃》的目標或將淪為一場“空談”。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為3.6吉瓦,這意味著未來3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有望擴大6倍以上。這被視為是提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一大舉措。
然而,在我們看來,若想要《規劃》發揮其提振中國光伏產業的作用,還需解決兩方面問題。
并網難
多年以來,“并網”一直羈絆著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拓展。
拿金太陽示范工程來講,該工程是2009年國家層面專門針對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實施的財政支持政策之一。但作為具體的項目而言,整體的進展卻非想象中那樣順利,難點就落在了并網許可的審批上。事實上,在2009年國家電網對光伏項目有一個原則性同意并網的文件,只有具備這個文件才能開工建設。而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向電力公司申請正式并網的工作成為重中之重,依照電力公司要求提供并填報相關資料,同時還要去相關單位做電力方面的設計;按要求,整個程序完成之后方能獲得財政撥付給企業剩余的30%補助資金,而這還并不是最令人頭疼的。不少企業在項目建設完成近兩年來,一直未能獲得并網許可、不能如期進行發電產生效益,始終處于“曬太陽”的狀態。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2009年和2010年項目目錄中,金太陽工程批復項目主體工程完成并網項目106個,主體工程完成未并網項目44個。從數據來看,盡管并網項目占完工項目的71%,然而,實際并網情況并不樂觀。這些并網的項目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具有國家電網正式并網許可文件的項目,一種是沒有上述文件但企業自行并網的項目,前者的數量極少。按照實際意義上的并網,就是被國家電網認可和許可的情況下進入電網系統發電的項目不超過10個,90%甚至更多的項目都沒有實現實際意義上的并網。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斯成表示,目前金太陽工程的最大問題是怎樣解決電網消納和并網的經濟性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個是介入的電網如何參與進來,目前沒有合適的模式,所以導致了電網在批復并網上沒有積極性;另一個是批復環節和程序較多,而且多個法規和條款存在沖突,很多操作和標準不完善、不規范。
當前,金太陽工程涉及并網有四大收費,不僅拉長審批的時間和程序,同時影響了項目投資方的經濟效益和積極性。
此外,對于以輸配電為主要業務的電力公司而言,如何在輸配環節參與并獲得收益是最為關鍵的,而這也直接影響了金太陽工程并網的進程。理論上電網方面的態度是“接受申請”,但是需要走程序,而且按照程序最快、最順利也要兩個月,實際上等待了一年甚至近兩年的項目很多,主要原因是電網介入的商業模式還不是很成型。
洗牌難
第二個方面,我們想要討論的是中國光伏產業洗牌的問題。
從上市公司半年報可以看出,國內上市光伏行業的整體凈利潤率為0.6%,近九成公司中期業績出現同比下滑。78家光伏產業相關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62家公司中報披露的凈利潤同比下跌。而2011年度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全部虧損。
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嚴重虧損,市場的普遍觀點是因產能過剩導致的無序競爭所致。那么,依照常理,激烈的價格競爭,整個產業處于虧損狀態,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就會發揮作用。然而,現實中,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光伏產業并沒有出現預期的倒閉現象。在我們看來,問題的根源恐怕在于地方政府對該產業的“過度扶持”。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因為優先扶持發展,所以光伏產業也就有了各項優惠政策,在建設用地、銀行信貸等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過多的資本投入這個行業,原本供不應求的市場因為在短時間內增加大量企業而迅速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
不僅如此,不少地方政府還積極為企業籌措資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財政為江西賽維償還信托貸款。同樣,無錫尚德的處境也令當地政府伸出“援助之手”。
而相比美國,去年曾發生過在一個月內有三家標桿性光伏企業連續倒閉的情況。
在我們看來,由于光伏企業與地方政府、銀行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得瀕臨破產的企業被特別地保護起來,但這種保護不可能長久。反而,這些“倒而不死”的企業會對行業產生很大的傷害,優秀企業也被拖入到整個過度競爭的泥潭之中。
因此,落實《規劃》需要捋順、掃清上述兩方面的“阻礙”。解決了并網、消納問題,也就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光伏發電在國內市場“深耕細作”的根本問題。同樣,中國光伏產業真正需要的不是地方政府的“保護”,而是完全開放的市場競爭,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優秀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旦上述兩方面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那么中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將會“前途無量”。但反之,如果這兩方面不能適時作出調整,那么再大的市場空間也無力解決光伏產業在國內的消納問題。換句話說,《規劃》的目標或將淪為一場“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