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油還能開采40年’的說法不科學,該數據是拿探明的存儲量除以每年的消費量簡單得出的,而實際上每年都有新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被勘探出來。”
近日,五位中科院院士——地質學家李德生、物理化學家田昭武、無機化學家徐如人、真菌學家莊文穎、電工學家嚴陸光,與20位青年科學家在天津大學暢談能源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李德生等在會上建議,解決我國未來能源安全問題,應在開源節流的基礎上,從加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
開源節流 突圍困局
李德生介紹說,我國實際石油的存儲量為332億噸,目前已探明84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22萬億立方米,2010年年底探明5.71萬億立方米,尚有五分之四未被探明;煤層氣資源量為11萬億立方米,目前探明量僅占1%。
研究結果表明,照目前的開采速度,常規礦物能源可以一直持續到22世紀。
盡管如此,李德生表示,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未來除保證一定的化石能源產量外,我國也應重視發展如頁巖氣、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
雖然頁巖氣與頁巖油開發存在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低產出的問題,但李德生表示,“這些非常規資源一定會為我國的能源資源發展作出貢獻” 。
田昭武、嚴陸光也指出,未來能源資源“開源”仍須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技術領域多做功課。
而要使能源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要“開源”,更須“節流”。
李德生指出,我國已提前10年打破了2020年能源消耗量的紅線——去年,國內原油消費量已達4.5億噸,超過2020年消耗量達4.2億噸的紅線;目前汽車保有量也遠超預計,達2億多輛,遠超2020年達到1億輛的紅線。
“這么多的汽車等于是把化工廠搬到城市里,這對于城市環境的損害非常大。因此,解決這個問題是我們降低交通能耗、減少環境污染的重點。”田昭武表示。
技術為基 加強應用
“在能源科學研究方面,產學研一體化是研究的前提。”田昭武表示。
他認為,我國當前在太陽能等能源開發技術方面已掌握較高技術,但科研與應用之間還存在很多隔閡,難以緩解能源緊缺的現狀。
以電動汽車為例,由于未能很好地解決電池在能量、成本、壽命等方面的問題,電動車尚不能被廣大用戶接受。
在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我國的風能、太陽能雖然產能較強,但由于與電網的輸電能力不匹配,很多時候,生產出來的電力無法進入電網,被白白浪費。
嚴陸光指出,除新能源以外,核聚變能、天然氣水合物、深層地熱能、海洋能等4類能源的未來可利用空間也十分巨大。
然而,按照目前相關研究的進展情況,核聚變能預計下個世紀才能使用;位于海洋深處的天然氣水合物,屬于新型化石能源,存儲量比化石能源還高,但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開采。
以人為本 重在創新
“我國生物質能源研究和其他國家處于同一起步階段,因此,科研人員不應一味地跟風作研究,要結合當前的國家重大需求獨立創新。”莊文穎表示,青年科學家應盡力尋找有較大研究潛力和良好應用前景的研究方向。
她同時指出,優秀的人才是關系到實現能源資源開發利用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她希望青年科學家和高校教師提高對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視程度。
徐如人指出,當前的很多基礎問題在我國學術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將嚴重制約我國今后的科研創新工作。
他舉例說,我國稀土資源雖然很豐富,但主要用于出口,很少被科研單位利用。
他建議相關領域的青年學者要對諸如稀土材料功能與結構關系等基礎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這些問題都是制約能源研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希望年輕人仔細研究需求與市場,通過技術創新解決我國能源資源發展的困境。”徐如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