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美的光伏大戰從企業之間上升到國家之間,已經硝煙彌漫大半年了。隨著前日,中國宣布對歐洲太陽能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這場惡戰“雙輸”的結果似乎已注定。
在美國商務部宣布針對中國光伏“雙反”的終裁結果之前,中國的光伏制造商早已就兵敗如山倒了。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之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4億元),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10月10日美國“雙反”的宣布不過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但戰局遠未結束,當制造商們還在提心吊膽等待歐盟的反傾銷調查結果時,中國率先反擊。這樣的結果是,德國光伏企業遭遇和中國制造商同樣的重創。當天,德國多個太陽能企業的股票價格下跌。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歐盟的銷售額比美國大10倍,如果中國此舉將歐盟的調查結果引向最嚴厲的方向,那么,這塊市場一旦徹底關閉,無疑,才是對中國制造商最致命的一擊。而對歐洲的光伏企業來說,出口中國多晶硅、機械設備的業務同樣前途險惡。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
困境引發光伏市場版圖重組
雖然當下戰局慘烈,但對于光伏行業的未來,產業內人士卻還是一致看好。于10月26~27日在山西大同舉辦的中國國際太陽能峰會上,全世界最大的光伏設備制造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太陽能總裁查爾斯·蓋伊 (Charles Gay)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毫無疑問,太陽能是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困境是市場規律作用下的正常波動。”“太陽能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在未來最有可能成為主導能源的”,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教授說。
“當下的困境在于大多數企業對市場發展速度沒有做出正確的預見。當我們應該看到,與此同時,全球終端市場的光伏安裝量還在不斷提升。今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的安裝大約是31GW,去年是27GW,” 查爾斯說。但去年,光中國光伏的產能就超過40GW,如此巨大的缺口自然會引發深刻的行業動蕩。
阿斯特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太陽能光伏企業,從事太陽能電站系統的設計和安裝,其高級經理于涵上個月剛被公司從加拿大調回國內開展業務,她說,“在國內修建一個光伏電站,審批、手續等,最快都要3~4年時間。這樣的結果是,生產源源不斷,消化速度卻很慢。應用環節單純從建設速度來說,就比生產環節落后了3年,這自然會導致產業鏈上前段塞車、道路癱瘓。”
既然最終是一門生意,決定光伏企業生存與否的就不僅是技術,還必須對市場有著充分的判斷和預見,而在這一點上,由于中國政府的推波助瀾,最后的結果證明,當初,所有的制造商都盲目樂觀了。在利益驅動和政策鼓勵之下,懂光伏不懂光伏的企業都蜂擁而至,用當年趕英超美的速度裝機、出貨。2008年,中國光伏企業不足100家,到2011年底已經膨脹至500余家。現在的結果是,已經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靠賣電池來賺錢。
不僅是企業的盲目跟風,許洪華認為,目前的困境有一部分是政府引導的失誤。市場需求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要引導光伏產業真正健康發展,政策不能只偏向電池、組件的生產,而應該將打開應用市場、在應用層面開展創新,比如發電站建設,作為政策的主導方向。“太陽能行業本身不存在問題,問題在于過于依賴單一市場、依賴政府調控”,許洪華說。
當某個產業出現集體哀嚎時,政府是否應該出手相助?如何相助?從來都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Milan Nitzschke是EU ProSun的主席,這個由20余家歐洲光伏企業組成的團體在9月25日向歐盟提起了申訴,指控中國的光伏企業獲得政府補貼,并要求對其產品征收懲罰性進口關稅。他認為,2012年20余家歐洲光伏企業陷入破產的處境;而中國,如果沒有無止境的政府補貼,大部分中國光伏企業早就已經破產。
政府確實應該出手救市,但救的不應該是某個企業,而是整個應用市場。產能過剩不是把目前光伏國內制造商逼上絕路的唯一原因,過分依賴國外市場才是導致目前慘狀的直接導火線。目前,中國的光伏產品90%都出口國外。
穆勒·賽文裘(Mueller Sven-Uwe)是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可再生能源項目主管,他和查爾斯都認為,在歐洲取消大幅度補貼后,全球太陽能市場的版圖將開始重組。曾經的消費市場由通過實行上網電價補貼刺激市場發展的德國和意大利主導,而當這些政府取消了扶持后,世界太陽能消費市場的版圖將被經濟規律改寫。那些使用太陽能最具經濟效益的地區將成為主要市場,比如美國加州;此外,中國、印度等對電力需求的增長也是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新興市場。“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在進口柴油用來發電,如泰國、菲律賓等,這些國家才是太陽能產業最應該立刻瞄準的市場”,穆勒說。
分布式光伏:黑暗中的唯一曙光
為何光伏的國內市場一直遲遲無法打開?中國2011年的光伏裝機量是2.9GW,雖然比2010年增長了500%,但對于中國電力十億的總裝機,光伏發電裝機比重微小(0.27%)。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光伏發電成本依然還太高。目前我國火力發電的上網電價大致在0.4元/千瓦時,相比之下,國內光伏平均上網電價成本仍高出一倍以上。
但應用材料中國區首席技術官鄒鋼卻認為,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接近,甚至在有些地方還低于傳統火電的價格,目前正處于太陽能發電大規模爆發的轉折點。2018年左右,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可達到平價。查爾斯說,在他的家鄉,美國加州,尤其在夏季,家庭用電的價格每度38美分,而太陽能發電可以做到每度電12美分,價格還不到傳統電價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和中國光伏式電站建設以及光伏發電并網標準的姍姍來遲不無關系。
傳統的火電企業因為低廉的地價等因素而將往往將工廠設立在郊區,也就是以大型電站為中心的供電圈的外延。因此,大型發電站就需要花費大額資金用于發展電網,以將發出的電輸送到這些工業企業。通常情況下60%的投資成本被用于發電,40%的成本用于電網的架設和電力傳輸。太陽能的優點在于它可以是分布式的。就近用戶建造的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電站就可以解決電網傳輸成本高的問題,并且可以將能量損耗降到最低,經濟性非常明顯。所以太陽能光伏既是對現有中央集中式的電網結構最好的補充,又因無需對現有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而具有經濟效應。
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宣布分布式并網容量在2015 年從10GW 提高到15GW,這將成為撬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有力杠桿。而且,就在中國宣布對歐盟光伏產品展開傾銷調查的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向多年來一直飽受“并網難”困擾的光伏行業終于開了“綠燈”,宣布從11月1日起,國家電網公司將為滿足條件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免費全程并網服務——這可能是當下黑云壓城的困局中,唯一的一線曙光。
光伏發電成本一旦下降明顯,其具有的投資回報吸引力必將迅速召喚大量資本的注入。市場潛力將為企業投資提供足夠激勵,尤其是在用電價較高的東部地區,按照目前終端電價測算, 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可達10%。廣闊的市場還會鼓勵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創新。太陽能進一步發展主要靠技術進步,我國本來就擁有一支數量龐大、成本較低廉的研發隊伍,新能源產品的研發成本應該要低于歐美發達國家。
如果說目前美歐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還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迫使政府重新審視光伏發展戰略和規劃,迫使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風險。
而與此同時,企業加強自己在研發層面的投入,也是終將行業拉出泥沼的關鍵。許洪華認為,
我國的光伏產業已經連續5年世界第一,但其它國家,是先做實驗室研發,建立標準和規范,再做產業;而我們卻缺乏這些根基。在企業層面,持續積累和創新是最關鍵的核心。
天合光能首席科學家皮爾·威靈頓說,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光伏電價將在2017年-2019年趨于穩定,屆時全球光伏應用市場將迅速增長。那么,在此之前,或許,正如查爾斯一直在奔走疾呼的那樣——讓人們了解太陽能,普及太陽能知識——這是最重要的。
在美國商務部宣布針對中國光伏“雙反”的終裁結果之前,中國的光伏制造商早已就兵敗如山倒了。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之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4億元),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10月10日美國“雙反”的宣布不過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但戰局遠未結束,當制造商們還在提心吊膽等待歐盟的反傾銷調查結果時,中國率先反擊。這樣的結果是,德國光伏企業遭遇和中國制造商同樣的重創。當天,德國多個太陽能企業的股票價格下跌。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歐盟的銷售額比美國大10倍,如果中國此舉將歐盟的調查結果引向最嚴厲的方向,那么,這塊市場一旦徹底關閉,無疑,才是對中國制造商最致命的一擊。而對歐洲的光伏企業來說,出口中國多晶硅、機械設備的業務同樣前途險惡。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
困境引發光伏市場版圖重組
雖然當下戰局慘烈,但對于光伏行業的未來,產業內人士卻還是一致看好。于10月26~27日在山西大同舉辦的中國國際太陽能峰會上,全世界最大的光伏設備制造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太陽能總裁查爾斯·蓋伊 (Charles Gay)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毫無疑問,太陽能是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困境是市場規律作用下的正常波動。”“太陽能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在未來最有可能成為主導能源的”,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教授說。
“當下的困境在于大多數企業對市場發展速度沒有做出正確的預見。當我們應該看到,與此同時,全球終端市場的光伏安裝量還在不斷提升。今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的安裝大約是31GW,去年是27GW,” 查爾斯說。但去年,光中國光伏的產能就超過40GW,如此巨大的缺口自然會引發深刻的行業動蕩。
阿斯特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太陽能光伏企業,從事太陽能電站系統的設計和安裝,其高級經理于涵上個月剛被公司從加拿大調回國內開展業務,她說,“在國內修建一個光伏電站,審批、手續等,最快都要3~4年時間。這樣的結果是,生產源源不斷,消化速度卻很慢。應用環節單純從建設速度來說,就比生產環節落后了3年,這自然會導致產業鏈上前段塞車、道路癱瘓。”
既然最終是一門生意,決定光伏企業生存與否的就不僅是技術,還必須對市場有著充分的判斷和預見,而在這一點上,由于中國政府的推波助瀾,最后的結果證明,當初,所有的制造商都盲目樂觀了。在利益驅動和政策鼓勵之下,懂光伏不懂光伏的企業都蜂擁而至,用當年趕英超美的速度裝機、出貨。2008年,中國光伏企業不足100家,到2011年底已經膨脹至500余家。現在的結果是,已經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靠賣電池來賺錢。
不僅是企業的盲目跟風,許洪華認為,目前的困境有一部分是政府引導的失誤。市場需求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要引導光伏產業真正健康發展,政策不能只偏向電池、組件的生產,而應該將打開應用市場、在應用層面開展創新,比如發電站建設,作為政策的主導方向。“太陽能行業本身不存在問題,問題在于過于依賴單一市場、依賴政府調控”,許洪華說。
當某個產業出現集體哀嚎時,政府是否應該出手相助?如何相助?從來都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Milan Nitzschke是EU ProSun的主席,這個由20余家歐洲光伏企業組成的團體在9月25日向歐盟提起了申訴,指控中國的光伏企業獲得政府補貼,并要求對其產品征收懲罰性進口關稅。他認為,2012年20余家歐洲光伏企業陷入破產的處境;而中國,如果沒有無止境的政府補貼,大部分中國光伏企業早就已經破產。
政府確實應該出手救市,但救的不應該是某個企業,而是整個應用市場。產能過剩不是把目前光伏國內制造商逼上絕路的唯一原因,過分依賴國外市場才是導致目前慘狀的直接導火線。目前,中國的光伏產品90%都出口國外。
穆勒·賽文裘(Mueller Sven-Uwe)是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可再生能源項目主管,他和查爾斯都認為,在歐洲取消大幅度補貼后,全球太陽能市場的版圖將開始重組。曾經的消費市場由通過實行上網電價補貼刺激市場發展的德國和意大利主導,而當這些政府取消了扶持后,世界太陽能消費市場的版圖將被經濟規律改寫。那些使用太陽能最具經濟效益的地區將成為主要市場,比如美國加州;此外,中國、印度等對電力需求的增長也是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新興市場。“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在進口柴油用來發電,如泰國、菲律賓等,這些國家才是太陽能產業最應該立刻瞄準的市場”,穆勒說。
分布式光伏:黑暗中的唯一曙光
為何光伏的國內市場一直遲遲無法打開?中國2011年的光伏裝機量是2.9GW,雖然比2010年增長了500%,但對于中國電力十億的總裝機,光伏發電裝機比重微小(0.27%)。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光伏發電成本依然還太高。目前我國火力發電的上網電價大致在0.4元/千瓦時,相比之下,國內光伏平均上網電價成本仍高出一倍以上。
但應用材料中國區首席技術官鄒鋼卻認為,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接近,甚至在有些地方還低于傳統火電的價格,目前正處于太陽能發電大規模爆發的轉折點。2018年左右,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可達到平價。查爾斯說,在他的家鄉,美國加州,尤其在夏季,家庭用電的價格每度38美分,而太陽能發電可以做到每度電12美分,價格還不到傳統電價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和中國光伏式電站建設以及光伏發電并網標準的姍姍來遲不無關系。
傳統的火電企業因為低廉的地價等因素而將往往將工廠設立在郊區,也就是以大型電站為中心的供電圈的外延。因此,大型發電站就需要花費大額資金用于發展電網,以將發出的電輸送到這些工業企業。通常情況下60%的投資成本被用于發電,40%的成本用于電網的架設和電力傳輸。太陽能的優點在于它可以是分布式的。就近用戶建造的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電站就可以解決電網傳輸成本高的問題,并且可以將能量損耗降到最低,經濟性非常明顯。所以太陽能光伏既是對現有中央集中式的電網結構最好的補充,又因無需對現有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而具有經濟效應。
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宣布分布式并網容量在2015 年從10GW 提高到15GW,這將成為撬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有力杠桿。而且,就在中國宣布對歐盟光伏產品展開傾銷調查的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向多年來一直飽受“并網難”困擾的光伏行業終于開了“綠燈”,宣布從11月1日起,國家電網公司將為滿足條件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免費全程并網服務——這可能是當下黑云壓城的困局中,唯一的一線曙光。
光伏發電成本一旦下降明顯,其具有的投資回報吸引力必將迅速召喚大量資本的注入。市場潛力將為企業投資提供足夠激勵,尤其是在用電價較高的東部地區,按照目前終端電價測算, 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可達10%。廣闊的市場還會鼓勵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創新。太陽能進一步發展主要靠技術進步,我國本來就擁有一支數量龐大、成本較低廉的研發隊伍,新能源產品的研發成本應該要低于歐美發達國家。
如果說目前美歐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還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迫使政府重新審視光伏發展戰略和規劃,迫使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風險。
而與此同時,企業加強自己在研發層面的投入,也是終將行業拉出泥沼的關鍵。許洪華認為,
我國的光伏產業已經連續5年世界第一,但其它國家,是先做實驗室研發,建立標準和規范,再做產業;而我們卻缺乏這些根基。在企業層面,持續積累和創新是最關鍵的核心。
天合光能首席科學家皮爾·威靈頓說,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光伏電價將在2017年-2019年趨于穩定,屆時全球光伏應用市場將迅速增長。那么,在此之前,或許,正如查爾斯一直在奔走疾呼的那樣——讓人們了解太陽能,普及太陽能知識——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