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規定,商務部將從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多晶硅進口產品的傾銷、補貼情況及其對中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的損害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決。另外根據國際貿易原則,從立案到初裁一般要歷時3個月的調查期,被“雙反”國企業往往會趁機突擊出口,為了堵住這段空檔期,中國企業還向商務部提交了立案之后的追溯征收申請。
9月17日,國內4家多晶硅制造企業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洛陽中硅和重慶大全新能源代表國內產業發起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在此之前的7月20日,商務部發起了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
據商務部最新公告,三案將進行合并調查,累積評估上述三國(地區)進口被調查產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業內分析人士稱,商務部決定立案更多的是考慮對歐盟施壓。雖然貿易戰必定是雙輸的結局,但在目前情況下,作出反制措施已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證據確鑿
困局之下的治標之策
中國已建成規模以上多晶硅項目超過40家,2011年總產能近15萬噸,是多晶硅生產第一大國。但是目前,中國43家多晶硅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幾家勉強開工,其他80%的企業已經停產,影響波及整個行業超過500多億投資,造成失業人數5000人以上。與此同時,據最新海關數據,今年1~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64496噸,同比增加近33%,已超過去年我國全年的進口總量,而在價格方面,同期累計平均進口價格26.44美元/千克,同比下跌61%。
眾所周知,中國光伏“三頭在外”,這三頭指的是原材料、市場以及核心技術。其中原材料主要指的就是多晶硅。而國外原料商常用的手段是:利用地位上的優勢,在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就拼命提高價格,而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就拼命壓低價格,來打壓競爭對手。正是在這樣的產業形勢及市場環境下,今年8月,包括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在內的國內四大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交申訴,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而此前,上述4家企業也向商務部提出了對美國及韓國多晶硅的“雙反”申訴。目前商務部對于美韓的調查已經在進行中。
國內企業此次對歐盟的“雙反”指控并不是空穴來風。以目前多晶硅的市場價格來看,歐盟的補貼正是其低價競爭的重要推手。據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標錦介紹,德國就出臺了“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投資贈款,多晶硅投資者根據其所處的“激勵地區”及企業規模而不同,大型企業能夠得到的資助,最高可達投資成本的30%,中型企業最高可獲得40%,而小型企業最高可獲得50%。此外,德國還出臺了東部地區“投資津貼”項目,2001年以來,德國企業瓦克化學(Wacker Chemie AG)由此陸續獲得了多筆補貼,總額高達4億歐元。此外,還有多筆政策性貸款,貸款本金總額為8.5億歐元。
在行業市場萎靡的背景下,來自競爭對手的低價競爭讓中國多晶硅企業苦不堪言,“停產”已是普遍狀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在A股上市的7家多晶硅企業中已有3家停產。從全國來看,目前,在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下7~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均已關閉生產線,停產率超過80%。
商務部公布的信息顯示,此次對歐盟的“雙反”共涉及10家歐盟多晶硅企業:德國5家,意大利3家,法國和西班牙各1家。其中,進入中國產品數量最多的是德國多晶硅巨頭瓦克化學。以2011年為例,瓦克向中國出口了接近1萬噸多晶硅,占其總出貨量的20%左右。
目前,全球經濟處于蕭條衰退期,歐盟幾乎已深陷歐債“泥潭”。站在歐盟成員國的立場而言,其政府對某一行業領域給予補貼,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不應當也不能成為其向其他地區“傾銷”產品的理由。商務部此次“雙反”調查,可謂有理有據,但其效果還有待考量。
對于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多晶硅“雙反”調查,中金研究報告認為,“雙反”短期內可緩解尚未停產企業經營壓力,但價格反彈幅度將十分有限,中國商務部此次“雙反”調查將為期1年,預計未等“雙反”出結果,所有國內已停產產能和部分仍在掙扎的產能就將先行退出市場,而淘汰落后產能也是當前中國產業結構性調整方向。因此“雙反”的真正意義在于遏制別國對我國出口光伏產品的類似制裁。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雖然貿易戰傷人傷己,但這是目前情況下的必然選擇。“歐盟對于中國多晶硅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結果并不樂觀,基本與美國相同。因此,中國必須采取措施,至少會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多晶硅“雙反”調查,對于國內的光伏企業行業來說,不過是一盒“治標”的“西藥”。因為即便最終對歐盟多晶硅企業征收高額稅率,對中國多晶硅行業企業所提供的“正能量”不會太大,最直接的結果也就是能夠縮小歐盟多晶硅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削弱其定價權。
9月17日,國內4家多晶硅制造企業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洛陽中硅和重慶大全新能源代表國內產業發起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在此之前的7月20日,商務部發起了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
據商務部最新公告,三案將進行合并調查,累積評估上述三國(地區)進口被調查產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業內分析人士稱,商務部決定立案更多的是考慮對歐盟施壓。雖然貿易戰必定是雙輸的結局,但在目前情況下,作出反制措施已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證據確鑿
困局之下的治標之策
中國已建成規模以上多晶硅項目超過40家,2011年總產能近15萬噸,是多晶硅生產第一大國。但是目前,中國43家多晶硅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幾家勉強開工,其他80%的企業已經停產,影響波及整個行業超過500多億投資,造成失業人數5000人以上。與此同時,據最新海關數據,今年1~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64496噸,同比增加近33%,已超過去年我國全年的進口總量,而在價格方面,同期累計平均進口價格26.44美元/千克,同比下跌61%。
眾所周知,中國光伏“三頭在外”,這三頭指的是原材料、市場以及核心技術。其中原材料主要指的就是多晶硅。而國外原料商常用的手段是:利用地位上的優勢,在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就拼命提高價格,而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就拼命壓低價格,來打壓競爭對手。正是在這樣的產業形勢及市場環境下,今年8月,包括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在內的國內四大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交申訴,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而此前,上述4家企業也向商務部提出了對美國及韓國多晶硅的“雙反”申訴。目前商務部對于美韓的調查已經在進行中。
國內企業此次對歐盟的“雙反”指控并不是空穴來風。以目前多晶硅的市場價格來看,歐盟的補貼正是其低價競爭的重要推手。據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標錦介紹,德國就出臺了“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投資贈款,多晶硅投資者根據其所處的“激勵地區”及企業規模而不同,大型企業能夠得到的資助,最高可達投資成本的30%,中型企業最高可獲得40%,而小型企業最高可獲得50%。此外,德國還出臺了東部地區“投資津貼”項目,2001年以來,德國企業瓦克化學(Wacker Chemie AG)由此陸續獲得了多筆補貼,總額高達4億歐元。此外,還有多筆政策性貸款,貸款本金總額為8.5億歐元。
在行業市場萎靡的背景下,來自競爭對手的低價競爭讓中國多晶硅企業苦不堪言,“停產”已是普遍狀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在A股上市的7家多晶硅企業中已有3家停產。從全國來看,目前,在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下7~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均已關閉生產線,停產率超過80%。
商務部公布的信息顯示,此次對歐盟的“雙反”共涉及10家歐盟多晶硅企業:德國5家,意大利3家,法國和西班牙各1家。其中,進入中國產品數量最多的是德國多晶硅巨頭瓦克化學。以2011年為例,瓦克向中國出口了接近1萬噸多晶硅,占其總出貨量的20%左右。
目前,全球經濟處于蕭條衰退期,歐盟幾乎已深陷歐債“泥潭”。站在歐盟成員國的立場而言,其政府對某一行業領域給予補貼,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不應當也不能成為其向其他地區“傾銷”產品的理由。商務部此次“雙反”調查,可謂有理有據,但其效果還有待考量。
對于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多晶硅“雙反”調查,中金研究報告認為,“雙反”短期內可緩解尚未停產企業經營壓力,但價格反彈幅度將十分有限,中國商務部此次“雙反”調查將為期1年,預計未等“雙反”出結果,所有國內已停產產能和部分仍在掙扎的產能就將先行退出市場,而淘汰落后產能也是當前中國產業結構性調整方向。因此“雙反”的真正意義在于遏制別國對我國出口光伏產品的類似制裁。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雖然貿易戰傷人傷己,但這是目前情況下的必然選擇。“歐盟對于中國多晶硅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結果并不樂觀,基本與美國相同。因此,中國必須采取措施,至少會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多晶硅“雙反”調查,對于國內的光伏企業行業來說,不過是一盒“治標”的“西藥”。因為即便最終對歐盟多晶硅企業征收高額稅率,對中國多晶硅行業企業所提供的“正能量”不會太大,最直接的結果也就是能夠縮小歐盟多晶硅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削弱其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