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參會單位的代表們從車上下來的那一刻,都被眼前的壯觀景象所震撼了:晴空萬里,綠色的草場,矗立的吸熱塔,明晃晃的定日鏡場,錯落有致的實驗操控室……一切就像幅秋天明朗的油畫,不僅讓人感到眼前一亮清新舒暢,更讓人對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感到嘆為觀止。來賓們到來之時,電站正在做實驗,汽輪機房排氣口排放出大量蒸汽,仿佛在歡迎大家的到來。定日鏡場的百面定日鏡按照預定程序將光束精確地反射至吸熱口,好似整齊的列隊向來賓們敬禮致意。項目總體負責人王志峰博士帶領大家參觀了基地電站的定日鏡場、吸熱塔吸熱器、電站主控室等電站設施,以及槽式集熱器、太陽爐等實驗平臺。各位課題參加單位的代表皇明太陽能集團的王杰高工,中國電力西北設計院的趙曉輝博士,中國科學院電工所的白鳳武博士就太陽能定日鏡,電站熱島總體設計和太陽能空氣吸熱器的組成、性能向各位來賓進行了介紹。來自電站設備的制造商們也分別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設備的性能、用途及其他信息。一路上,來賓們在欣賞電站的同時和在紛紛議論和回味幾年來艱辛。
座談會現場
電站參觀完畢后,來賓們一起參加了“十一五”863計劃“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重點項目工作回顧暨總結交流座談會。座談會在項目總體組成員,河海大學劉德有教授主持下拉開了帷幕。劉德有教授首先感謝了項目立項單位、總體組專家、項目參加單位以及建設單位,沒有大家的共同支持和幫助就沒有今天的電站,也不會有項目的圓滿結題;同時,劉德有對當初科技部領導高瞻遠矚的同意立項表示感謝和由衷地敬佩,科技部領導充分肯定了項目的難度、高度評價了項目團隊的努力。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徐建中院士特地從中午從杭州乘飛機趕來延慶參加慶功會。徐院士描述了項目開始時場地的荒涼景色,和他了解的整個項目的艱苦歷程。激動地表達了對項目和電站的圓滿成功祝賀之情。徐院士指出,項目結題不會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將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去實現。技術的自主創新、產業化是很重要的,我們應發展多種多樣的產業化鏈條,將科研技術變成產出。希望我們這只成績卓著的科研團隊能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顧國彪院士說,當我知道今天將召開項目慶功座談會時,我就決定今天一定要抽時間來一下,表示我的祝賀和敬意。這只隊伍這些年太不容易了,取得這些成績太不容易了!項目的成功來自于團隊的敢于堅持創新,敢于走外國沒有走過的路,走出“山寨”,雖然這條路很難。顧院士現場獻詩一首:“科技攻關路艱辛,創新理念入人心,登高望遠出山寨,壯志強國又富民!”這首詩不但總結了項目施行的歷程,更是表達了一位老科學家的期望!希望這個團隊精神可以發揚光大,傳承技術,做出更好的成績。
項目總體組組長王志峰研究員代表總體組發言總結電站建設艱難過程時潸然淚下,幾度哽咽。項目開始時沒有技術參照,沒有太陽能熱發電站的設計規范。電站的定日鏡就歷經了四代研究后才定型。尤其在系統集成中,由于是國內首個電站,技術和工程經驗幾乎為零,科研內容復雜繁多,與工程銜接困難,電站施工圖無法按需出版。整個項目是邊科研、邊設計、變報批、變安裝、變建設、變調試的“六邊工程”。科學研究難度,工程建設難度,項目管理難度極大,科研經費也不充足。項目總體組要求全體參加單位以電站甲方為核心,參加方全力配合。團隊克服了巨大困難,嚴格執行安全規范,終于安全順利圓滿完成低了863項目驗收指標,并實施了電站發電。
在生活方面,建站初期基地原址一片荒蕪,只有幾間飼養狐貍的棚子。從2007年到2010年,這些簡易的棚舍就是基地建設者的辦公室和宿舍。特別是電站鏡場建設單位皇明太陽能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冒著冬天零下二十幾度的寒冬,冒著凌厲的寒風及深沒及膝的大雪的惡劣環境下,搶先安裝完成了電站1萬平方米定日鏡場。中化重機的安裝隊伍在圖紙不全的情況下,自己出圖搶工期和甲方協調,按時完成了項目規定的任務。華電工程集團在電站調試階段無私地派駐現場有豐富經驗的調試人員,保障了電站全場調試過程中沒有設備損壞,沒有發生事故。這在常規電站也是少見的。設計單位西北電力設計院也是調集了全院最優秀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克服困難為電站完成了上千張圖紙。王志峰博士表示項目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是整個團隊的汗水所積累,是每位成員一步步艱難走出來的,離不開各個部門領導的支持、各位院士專家的悉心指導幫助和奔走呼號。大家義無反顧的支持,給了項目發展的力量,才有今天的成績!在項目成功之際,我們也不能忘記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為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艱辛工作的老一輩科學工作者,我們是他們的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