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逆變器巨頭SMA簽約收購江蘇兆伏愛索72.5%的股權,通過吞并中國企業的方式挺進中國市場。
作為一個光伏的行業人士,我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分享。歐洲組件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時,歐洲政府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對中國組件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這給中國組件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生存危機。當歐洲的企業準備進入我們寶貴的“救市”市場時,我們的政府在哪里?是不是也應該站出來主持一下公道?
中國光伏“救市”市場
2012年,盡管全球光伏安裝量仍在增長,但供需嚴重失衡,中國光伏企業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前三季度,太陽能電池組件產值同比將大幅下降,多晶硅產業進一步惡化,產量出現負增長(見圖1),停產企業數量近90%,目前僅有江蘇中能、亞洲硅業和黃河上游等幾家企業在繼續生產,但產能利用率僅約50%。2013年多數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行業回暖要到2014年。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在下半年先后公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第二批金太陽示范項目等利好信息,讓國內光伏市場曝出曙光動。從節能減排層面看,國內擴大光伏發電裝機量是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從光伏組件產業層面來講,突然爆發的中國市場則是名副其實的“救市市場”。
現在的歐洲逆變器與中國組件的境遇類似
現在的歐洲逆變器與中國組件的境遇類似,由于技術水平差距不大,國際公司占市場主體。而歐洲的通用做法是,逆變器在歐洲如果本地生產就政府就更多補助,如果是本地企業,政府就更多支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個地方保護。
從一個行業人士的角度思考,對SMA來講本次并購事件是一次主動的進攻行為,同時更是一場被動的防守行為。因為,現在以SMA為代表的歐洲逆變器企業與中國組件企業面臨著非常類似的境遇。
首先,面臨競爭時存在非常大的優勢。
由于在人工成本、產業集群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中國組件產品在世界市場擁有著非常大的性價、規模優勢。福之禍所依,正是這些明顯的競爭優勢讓歐美國家起了“殺心”,歐美的雙反讓中國組件企業頓時哀聲遍野。
依賴于最早大面積開放的歐洲光伏市場,歐洲逆變器品牌大都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并且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市場。憑借著本地優勢和近乎壟斷的市場優勢,在與其他品牌競爭時這些來自歐洲的大品牌顯得愈發強勢。
其次,本地市場較小或者萎縮,要發展必須依賴海外市場或開拓新市場。
現在的歐洲逆變器品牌與中國組件企業第二個相同點便是本地市場。國內市場開啟之前,中國的組件絕大部分依賴于出口歐洲、美國市場。而現在的歐洲逆變器品牌同樣面臨著本地(歐洲)市場大幅萎縮的困境。這種形勢下,歐洲逆變器品牌與中國組件企業便出現了相似點——依賴海外市場或必須開拓新市場。
這種境遇下,中國組件企業受到了來自“歐美國家雙反政策”的不公正待遇,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經營困難。而面對相同境遇,SMA做的便是通過并購中國企業,來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價格),同時進駐中國已經爆發的大市場。
作為在中國光伏行業的混跡人士,我內心有些許不平靜,我覺得我們的政府是不是應該站出來說道說道,我們行業的人士們是不是應該團結起來•••
值得行業和政府深思:中國“救市市場”是否允許歐美品牌分得一杯羹?
我們拭目以待,行業和政府 是否 讓 分一杯羹? 是否保護我們自己的企業?比如政府救助?
歐美展開對中國組件企業雙反時曾經有人提出對歐美的光伏設備和多晶硅進行反傾銷調查,后來考慮到會給組件企業雪上加霜而罷議。現在歐洲逆變器大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我們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出手對國內企業進行一些保護?
拋開組件企業,從本次并購中的逆變器角度思考。正如歐洲品牌依托龐大的歐洲市場成長壯大一樣,中國的市場的開啟對中國逆變器品牌來講也有非常的意義。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內市場, 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市場的形式幫助一下面臨困境的組件企業,而另一方面也是為生存在列強品牌夾縫中的中國本土逆變器品牌加油鼓勁。中國逆變器在與歐美企業競爭時仍處在劣勢,即使目前占據國內市場第一且已上市的中國逆變器“一哥”——陽光電源在面對SMA、POWERONE這樣的國際巨頭時也猶如螞蟻追大象不可同日而語。
當我們的企業強大時歐美開始了雙反,而當我們應對雙反開啟國內市場時歐美品牌又想在這大塊市場中分得利潤。因此,當SMA試圖通過吞并中國企業進軍中國的“救市”市場時,我不禁反思我們是否允許來自歐美的品牌分得一杯羹?相信這也是更多行業人士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作為一個光伏的行業人士,我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分享。歐洲組件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時,歐洲政府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對中國組件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這給中國組件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生存危機。當歐洲的企業準備進入我們寶貴的“救市”市場時,我們的政府在哪里?是不是也應該站出來主持一下公道?
中國光伏“救市”市場
2012年,盡管全球光伏安裝量仍在增長,但供需嚴重失衡,中國光伏企業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前三季度,太陽能電池組件產值同比將大幅下降,多晶硅產業進一步惡化,產量出現負增長(見圖1),停產企業數量近90%,目前僅有江蘇中能、亞洲硅業和黃河上游等幾家企業在繼續生產,但產能利用率僅約50%。2013年多數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行業回暖要到2014年。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在下半年先后公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第二批金太陽示范項目等利好信息,讓國內光伏市場曝出曙光動。從節能減排層面看,國內擴大光伏發電裝機量是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從光伏組件產業層面來講,突然爆發的中國市場則是名副其實的“救市市場”。
現在的歐洲逆變器與中國組件的境遇類似
現在的歐洲逆變器與中國組件的境遇類似,由于技術水平差距不大,國際公司占市場主體。而歐洲的通用做法是,逆變器在歐洲如果本地生產就政府就更多補助,如果是本地企業,政府就更多支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個地方保護。
從一個行業人士的角度思考,對SMA來講本次并購事件是一次主動的進攻行為,同時更是一場被動的防守行為。因為,現在以SMA為代表的歐洲逆變器企業與中國組件企業面臨著非常類似的境遇。
首先,面臨競爭時存在非常大的優勢。
由于在人工成本、產業集群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中國組件產品在世界市場擁有著非常大的性價、規模優勢。福之禍所依,正是這些明顯的競爭優勢讓歐美國家起了“殺心”,歐美的雙反讓中國組件企業頓時哀聲遍野。
依賴于最早大面積開放的歐洲光伏市場,歐洲逆變器品牌大都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并且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市場。憑借著本地優勢和近乎壟斷的市場優勢,在與其他品牌競爭時這些來自歐洲的大品牌顯得愈發強勢。
其次,本地市場較小或者萎縮,要發展必須依賴海外市場或開拓新市場。
現在的歐洲逆變器品牌與中國組件企業第二個相同點便是本地市場。國內市場開啟之前,中國的組件絕大部分依賴于出口歐洲、美國市場。而現在的歐洲逆變器品牌同樣面臨著本地(歐洲)市場大幅萎縮的困境。這種形勢下,歐洲逆變器品牌與中國組件企業便出現了相似點——依賴海外市場或必須開拓新市場。
這種境遇下,中國組件企業受到了來自“歐美國家雙反政策”的不公正待遇,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經營困難。而面對相同境遇,SMA做的便是通過并購中國企業,來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價格),同時進駐中國已經爆發的大市場。
作為在中國光伏行業的混跡人士,我內心有些許不平靜,我覺得我們的政府是不是應該站出來說道說道,我們行業的人士們是不是應該團結起來•••
值得行業和政府深思:中國“救市市場”是否允許歐美品牌分得一杯羹?
我們拭目以待,行業和政府 是否 讓 分一杯羹? 是否保護我們自己的企業?比如政府救助?
歐美展開對中國組件企業雙反時曾經有人提出對歐美的光伏設備和多晶硅進行反傾銷調查,后來考慮到會給組件企業雪上加霜而罷議。現在歐洲逆變器大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我們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出手對國內企業進行一些保護?
拋開組件企業,從本次并購中的逆變器角度思考。正如歐洲品牌依托龐大的歐洲市場成長壯大一樣,中國的市場的開啟對中國逆變器品牌來講也有非常的意義。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內市場, 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市場的形式幫助一下面臨困境的組件企業,而另一方面也是為生存在列強品牌夾縫中的中國本土逆變器品牌加油鼓勁。中國逆變器在與歐美企業競爭時仍處在劣勢,即使目前占據國內市場第一且已上市的中國逆變器“一哥”——陽光電源在面對SMA、POWERONE這樣的國際巨頭時也猶如螞蟻追大象不可同日而語。
當我們的企業強大時歐美開始了雙反,而當我們應對雙反開啟國內市場時歐美品牌又想在這大塊市場中分得利潤。因此,當SMA試圖通過吞并中國企業進軍中國的“救市”市場時,我不禁反思我們是否允許來自歐美的品牌分得一杯羹?相信這也是更多行業人士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