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INVESTMENT
面對傳統光伏市場的日益萎縮,中國光伏企業不得不尋找下一個投資熱點,即使是政策尚未成熟的非洲市場,也沒有絲毫懈怠。
對于光伏企業,2012年盡管不是末日之年,但絕對稱得上是多事之秋。雖行至年底,英利銷售總公司的銷售部門還是進行了一次人事變動——部分負責歐洲區銷售的成員被調入新興市場項目組,投入啟動非洲市場的工作。
作為英利銷售總公司國際銷售副經理,刑陽是這次人事變動中的一員。他被派到新興市場項目組負責開發非洲市場。“新興市場項目組主要關注非洲、拉美、中東等市場。”刑陽告訴《能源》雜志記者,“我們正在梳理整個光伏市場的情況,到明年1月份,應該會有一個比較詳盡的、針對新興市場的計劃和目標,非洲市場是其中的重要一塊。”
面對歐美等傳統太陽能市場的緊縮,如此人事調動,在業內并不少見。在2012光伏產業領袖峰會——非洲專場的會場上,來自天合光能、尚德、晶科等光伏企業代表均表示,已注意到非洲市場的重要性,并專門成立了非洲市場項目組。
“從各個方面的情況分析,在未來,非洲應該是一塊大蛋糕,潛力是無限的。”江西賽維LDK首席戰略官朱秉對記者表示。對于眼下急于開拓新興市場以獲取業績增長的光伏企業而言,任何有望拓展的市場,都值得關注。
而對于非洲國家,這片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是貧窮、饑餓和落后的地帶,是否值得企業遠渡前往?其光伏市場潛力有多大,企業進入非洲投資的收益率有多高,進入之后將會面臨哪些風險,這些都是需要光伏企業深入考察和思考的問題。
“被迫”的選擇
2012年11月21日,在光伏產業領袖峰會——非洲專場的會場上,非洲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略顯興奮地站在發言臺上,向場下的中國光伏企業闡述本國的投資政策和環境,以吸引企業到非投資。
“對非洲太陽能的研究表明,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一年中有325天可接受強烈日照,平均太陽能日覆蓋率可達到每平方米6千瓦/小時。”埃塞俄比亞駐華公使Kebede Beyene Birru表示,“同時,埃塞俄比亞已經制定應對氣侯變化、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扶持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政策也已出臺。”
毋庸置疑,非洲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尤其是撒哈拉沙漠附近,靠近赤道,是世界公認的地球上日照最多的地區。加上非洲國家的能源基礎薄弱,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能源需求量日漸提升,發展清潔能源的呼聲也越發強烈。
然而,即使這樣的發展潛力,大多數的中國光伏企業只在今年,才把目光聚焦于此。“前兩年光伏行業發展好的時候,并未顧及非洲市場,”恒基偉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李維濂對《能源》雜志記者坦承,“現在市場不好,大家才想起來關注。”
受制于歐美的“雙反”調查、產能過剩、債務危機等多重壓力,中國企業開始涉獵非洲等新興市場。“實際上,對于大多企業來說,進軍非洲是一項不得已而為之的市場戰略。”
根據IMS Research高級分析師謝峰的分析,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非洲的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1.4GW。相對于德國、意大利、美國、中國等大型市場,非洲近期的市場空間并不算大。
但對于目前的企業來說,還是具備吸引力,“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培育新興市場的重要性。企業擔心的是,如果前期不進入,等該市場真正發展起來的時候,就無法分羹了。”天合光能的一位市場人員如此表述。
在非洲50多個國家中,被業內人士頗為看好的是南非、摩洛哥、埃及、埃塞爾比亞、毛利坦尼亞等國。南非因其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成為眾多光伏企業入駐非洲的第一選擇,其市場也日漸呈現炙手可熱的態勢。
據了解,德國西門子能源公司、美國SunEdison公司、意大利可再生能源企業Moncada Group都于今年在南非斬獲光伏電站項目,融資規模均在2億歐元以上。
受到國外市場刺激,中國光伏企業也躍躍欲試。據賽維LDK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其公司項目組成員在今年一直和南非保持密切接觸。此外,晶科已在今年上半年成立了非洲海外EPC團隊。尚德電力也與南非方面簽署協議,將在南非建設產能為100MW的太陽能電站。
潛在風險
面對潛力巨大的非洲市場,中國光伏企業想要蜂擁而至,實則難度巨大。“我們討論開發非洲市場,并不等于說能用非洲來救市。”國家應對氣侯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如此指出。
相對于歐美國家,除了擁有豐富的光照資源外,非洲具有勞動力廉價、土地易獲審批、技術進入門檻低等優勢,但企業在未做充分考察的情況下,進入非洲市場的可能性不大。
在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海外系統項目總經理胡成剛看來,進軍非洲市場,最令其擔心的是融資問題。除南非等少數經濟較發達國家,非洲大多數國家的購買力低,電價難以確定。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所長楊光介紹,200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發電量共計432億度,平均每人一年的電力消費量為550度,只相當于中國兩個家庭一個月的電力消費之和。
如果單純依靠光伏項目并網后的發電量來獲取收益,存在的風險不言而喻,“項目的前期融資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肯定不會進入非洲市場。”胡成剛說。
而光伏組件商和電站的投資開發商對于此種風險的擔憂,程度大有不同。作為光伏組件商,更多考慮地是如何找到買方市場,只要組件出庫就能獲得增長點。
“但對于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商來說,則更多地考慮電站建成的后續問題。”德國拜爾能源集團副總裁田大勇對記者說,“光伏組件商認為可以做的市場,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慮。”
與中國市場類似,非洲市場需要高度依賴政府政策,此外,其最大的特點則為依賴外部國家的援助。這種援助性質的投資,實際上具有不穩定性。
“外部國家對非政策的持續性如何,支持力度有多大,都會隨著本國的政局局勢、經濟狀況等因素發生變化。這種不確定性對投資的企業來說,是另一層擔憂。”一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
其次,則是如何解決上網的問題。由于非洲大多數國家的電網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密度較小,如想要通過建設大型光伏電站,遠距離輸送電力,成本較高。田大勇認為,企業在非洲投資光伏電站,充分考慮建設電網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非洲國家政局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也是在非投資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石光集團董事長楊軍就有此擔憂,“有時候,非洲當地會出現爭斗,施工人員安全得不到保證,所以我們這邊派人過去工作有點困難。”
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會在分析非洲市場風險時,提醒道:“雖然非洲一些國家的一體化程度在加深,但切記不要忘記每一個國家依然有自己非常獨特、嚴格的法律框架。不要以為將來成為共同市場了,一些法律、規則在非洲任何國家都適用。在進入非洲市場之前,企業一定做好前期考察工作,了解各個國家相應的法規與準則。比如與此高度相關的就是,光伏所在領域里的稅收,避免雙重征稅。”
探尋新模式
2012年11月,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消息稱,由非洲發展銀行、非洲發展基金會等組成的非洲發展銀行集團日前與摩洛哥太陽能總署簽訂貸款協議,向摩洛哥瓦爾扎扎特太陽能電站提供2.38億歐元貸款,用于第一階段項目建設。
而在此消息正式公布之前,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就已關注到此項目。摩洛哥大使曾對外表示:“一些中國企業已經對摩洛哥的太陽能計劃表現出興趣,并且提交了投資申請。”
摩洛哥太陽能計劃之所以能夠獲得中國企業的青睞,關鍵的因素是其能夠獲得包括非洲發展銀行、非洲發展基金會、世界銀行在內的貸款。
田大勇對記者直言,在非洲市場投資太陽能,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依托資本,依靠政府的補貼政策,通過非洲發展基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獲得貸款,或者通過其他國家的資助,建設援助性質的項目,;二是以非洲市場為試點,做歐美的碳交易市場。
到目前為止,非洲市場上,受援助貸款的光伏項目居多。這種援助項目,對企業來說,因有可靠的資金來源,風險較小。
“針對非洲,我們已經開發了很多技術,關鍵在于拿到資金。我認為可以從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獲得資金。”天合光能公共事務高級經理侯鯤呼吁,“當然我們仍需探索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有利可圖,對任何合作方有利。”
記者采訪的多位光伏組件企業均表示,不愿對非進行直接的組件售賣,而希望利用當地政府的政策,參與到電站建設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現類似希臘、保加利亞等國補貼政策變化的情況,抑或是電站建設完成后不能成功脫手,電站投資者將損失慘重。
鑒于此,國家發改委應對氣侯變化司國際合作處處長黃問航建議國內光伏企業“抱團”出海,整合中小型企業,以提高抗風險能力。
目前,國內有多家企業已經以公益援助等方式,在非建設光伏項目。按照某業內人士的說法,這種援外并非完全免費,而是通過先免費試用、再逐步收費的形式收回成本,最終達到盈利目標。
有消息稱,中國商務部正在擬定政策,推動中國企業遠赴非洲40多個國家開發光伏市場。中央財政未來3年內將拿出2億元用于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主要幫助非洲國家開展節能減排產品推廣與電力建設方面合作。一些中國光伏企業正對此項政策翹首以盼,以期借政策東風,順利遠渡非洲。
面對傳統光伏市場的日益萎縮,中國光伏企業不得不尋找下一個投資熱點,即使是政策尚未成熟的非洲市場,也沒有絲毫懈怠。
對于光伏企業,2012年盡管不是末日之年,但絕對稱得上是多事之秋。雖行至年底,英利銷售總公司的銷售部門還是進行了一次人事變動——部分負責歐洲區銷售的成員被調入新興市場項目組,投入啟動非洲市場的工作。
作為英利銷售總公司國際銷售副經理,刑陽是這次人事變動中的一員。他被派到新興市場項目組負責開發非洲市場。“新興市場項目組主要關注非洲、拉美、中東等市場。”刑陽告訴《能源》雜志記者,“我們正在梳理整個光伏市場的情況,到明年1月份,應該會有一個比較詳盡的、針對新興市場的計劃和目標,非洲市場是其中的重要一塊。”
面對歐美等傳統太陽能市場的緊縮,如此人事調動,在業內并不少見。在2012光伏產業領袖峰會——非洲專場的會場上,來自天合光能、尚德、晶科等光伏企業代表均表示,已注意到非洲市場的重要性,并專門成立了非洲市場項目組。
“從各個方面的情況分析,在未來,非洲應該是一塊大蛋糕,潛力是無限的。”江西賽維LDK首席戰略官朱秉對記者表示。對于眼下急于開拓新興市場以獲取業績增長的光伏企業而言,任何有望拓展的市場,都值得關注。
而對于非洲國家,這片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是貧窮、饑餓和落后的地帶,是否值得企業遠渡前往?其光伏市場潛力有多大,企業進入非洲投資的收益率有多高,進入之后將會面臨哪些風險,這些都是需要光伏企業深入考察和思考的問題。
“被迫”的選擇
2012年11月21日,在光伏產業領袖峰會——非洲專場的會場上,非洲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略顯興奮地站在發言臺上,向場下的中國光伏企業闡述本國的投資政策和環境,以吸引企業到非投資。
“對非洲太陽能的研究表明,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一年中有325天可接受強烈日照,平均太陽能日覆蓋率可達到每平方米6千瓦/小時。”埃塞俄比亞駐華公使Kebede Beyene Birru表示,“同時,埃塞俄比亞已經制定應對氣侯變化、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扶持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政策也已出臺。”
毋庸置疑,非洲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尤其是撒哈拉沙漠附近,靠近赤道,是世界公認的地球上日照最多的地區。加上非洲國家的能源基礎薄弱,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能源需求量日漸提升,發展清潔能源的呼聲也越發強烈。
然而,即使這樣的發展潛力,大多數的中國光伏企業只在今年,才把目光聚焦于此。“前兩年光伏行業發展好的時候,并未顧及非洲市場,”恒基偉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李維濂對《能源》雜志記者坦承,“現在市場不好,大家才想起來關注。”
受制于歐美的“雙反”調查、產能過剩、債務危機等多重壓力,中國企業開始涉獵非洲等新興市場。“實際上,對于大多企業來說,進軍非洲是一項不得已而為之的市場戰略。”
根據IMS Research高級分析師謝峰的分析,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非洲的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1.4GW。相對于德國、意大利、美國、中國等大型市場,非洲近期的市場空間并不算大。
但對于目前的企業來說,還是具備吸引力,“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培育新興市場的重要性。企業擔心的是,如果前期不進入,等該市場真正發展起來的時候,就無法分羹了。”天合光能的一位市場人員如此表述。
在非洲50多個國家中,被業內人士頗為看好的是南非、摩洛哥、埃及、埃塞爾比亞、毛利坦尼亞等國。南非因其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成為眾多光伏企業入駐非洲的第一選擇,其市場也日漸呈現炙手可熱的態勢。
據了解,德國西門子能源公司、美國SunEdison公司、意大利可再生能源企業Moncada Group都于今年在南非斬獲光伏電站項目,融資規模均在2億歐元以上。
受到國外市場刺激,中國光伏企業也躍躍欲試。據賽維LDK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其公司項目組成員在今年一直和南非保持密切接觸。此外,晶科已在今年上半年成立了非洲海外EPC團隊。尚德電力也與南非方面簽署協議,將在南非建設產能為100MW的太陽能電站。
潛在風險
面對潛力巨大的非洲市場,中國光伏企業想要蜂擁而至,實則難度巨大。“我們討論開發非洲市場,并不等于說能用非洲來救市。”國家應對氣侯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如此指出。
相對于歐美國家,除了擁有豐富的光照資源外,非洲具有勞動力廉價、土地易獲審批、技術進入門檻低等優勢,但企業在未做充分考察的情況下,進入非洲市場的可能性不大。
在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海外系統項目總經理胡成剛看來,進軍非洲市場,最令其擔心的是融資問題。除南非等少數經濟較發達國家,非洲大多數國家的購買力低,電價難以確定。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所長楊光介紹,200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發電量共計432億度,平均每人一年的電力消費量為550度,只相當于中國兩個家庭一個月的電力消費之和。
如果單純依靠光伏項目并網后的發電量來獲取收益,存在的風險不言而喻,“項目的前期融資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肯定不會進入非洲市場。”胡成剛說。
而光伏組件商和電站的投資開發商對于此種風險的擔憂,程度大有不同。作為光伏組件商,更多考慮地是如何找到買方市場,只要組件出庫就能獲得增長點。
“但對于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商來說,則更多地考慮電站建成的后續問題。”德國拜爾能源集團副總裁田大勇對記者說,“光伏組件商認為可以做的市場,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慮。”
與中國市場類似,非洲市場需要高度依賴政府政策,此外,其最大的特點則為依賴外部國家的援助。這種援助性質的投資,實際上具有不穩定性。
“外部國家對非政策的持續性如何,支持力度有多大,都會隨著本國的政局局勢、經濟狀況等因素發生變化。這種不確定性對投資的企業來說,是另一層擔憂。”一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
其次,則是如何解決上網的問題。由于非洲大多數國家的電網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密度較小,如想要通過建設大型光伏電站,遠距離輸送電力,成本較高。田大勇認為,企業在非洲投資光伏電站,充分考慮建設電網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非洲國家政局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也是在非投資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石光集團董事長楊軍就有此擔憂,“有時候,非洲當地會出現爭斗,施工人員安全得不到保證,所以我們這邊派人過去工作有點困難。”
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會在分析非洲市場風險時,提醒道:“雖然非洲一些國家的一體化程度在加深,但切記不要忘記每一個國家依然有自己非常獨特、嚴格的法律框架。不要以為將來成為共同市場了,一些法律、規則在非洲任何國家都適用。在進入非洲市場之前,企業一定做好前期考察工作,了解各個國家相應的法規與準則。比如與此高度相關的就是,光伏所在領域里的稅收,避免雙重征稅。”
探尋新模式
2012年11月,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消息稱,由非洲發展銀行、非洲發展基金會等組成的非洲發展銀行集團日前與摩洛哥太陽能總署簽訂貸款協議,向摩洛哥瓦爾扎扎特太陽能電站提供2.38億歐元貸款,用于第一階段項目建設。
而在此消息正式公布之前,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就已關注到此項目。摩洛哥大使曾對外表示:“一些中國企業已經對摩洛哥的太陽能計劃表現出興趣,并且提交了投資申請。”
摩洛哥太陽能計劃之所以能夠獲得中國企業的青睞,關鍵的因素是其能夠獲得包括非洲發展銀行、非洲發展基金會、世界銀行在內的貸款。
田大勇對記者直言,在非洲市場投資太陽能,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依托資本,依靠政府的補貼政策,通過非洲發展基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獲得貸款,或者通過其他國家的資助,建設援助性質的項目,;二是以非洲市場為試點,做歐美的碳交易市場。
到目前為止,非洲市場上,受援助貸款的光伏項目居多。這種援助項目,對企業來說,因有可靠的資金來源,風險較小。
“針對非洲,我們已經開發了很多技術,關鍵在于拿到資金。我認為可以從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獲得資金。”天合光能公共事務高級經理侯鯤呼吁,“當然我們仍需探索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有利可圖,對任何合作方有利。”
記者采訪的多位光伏組件企業均表示,不愿對非進行直接的組件售賣,而希望利用當地政府的政策,參與到電站建設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現類似希臘、保加利亞等國補貼政策變化的情況,抑或是電站建設完成后不能成功脫手,電站投資者將損失慘重。
鑒于此,國家發改委應對氣侯變化司國際合作處處長黃問航建議國內光伏企業“抱團”出海,整合中小型企業,以提高抗風險能力。
目前,國內有多家企業已經以公益援助等方式,在非建設光伏項目。按照某業內人士的說法,這種援外并非完全免費,而是通過先免費試用、再逐步收費的形式收回成本,最終達到盈利目標。
有消息稱,中國商務部正在擬定政策,推動中國企業遠赴非洲40多個國家開發光伏市場。中央財政未來3年內將拿出2億元用于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主要幫助非洲國家開展節能減排產品推廣與電力建設方面合作。一些中國光伏企業正對此項政策翹首以盼,以期借政策東風,順利遠渡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