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益財團法人KazusaDNA研究所開發出了即使設置在農地上也不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光伏電池基礎技術。這種技術利用日光中波長較短的藍綠光進行發電,而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波長較長的光則可以順利透過。該研究所計劃在3年以內開發出可用于塑料大棚等的薄膜狀電池,以推動農地光伏發電的發展。
該機構開發的光伏電池板呈半透明。結構上是在玻璃之間夾上2種電極和電解液。電極表面附著的色素分子可吸收藍色和綠色等波長為400~600納米(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的光,并進行發電。而紅色等波長較長、植物生長所需的光可以穿過電池板。
KazusaDNA研究所在植物基因研究等方面成績卓著。本次用于新電池的色素就是從植物中發現的。
普通光伏電池為了提高發電效率,一般利用所有波長的光進行發電。如果將普通光伏電池板設置在農地上,日光將無法透過并照射在農作物上,從而可能影響農作物收成。而KazusaDNA研究所開發的此項技術則對光線的波長進行了篩選,使農作物生長不受影響。
此外,如果該光伏電池使用玻璃材料也難以在農地上投入實用。為此,KazusaDNA研究所將與日本桐蔭橫濱大學攜手,開發易于安裝到塑料大棚上的薄膜狀光伏能電池板。按計劃,今后還將詳細調查將該光伏電池安裝在植物上方對其生長產生的影響。
農戶等如果在銷售農作物的同時還能出售電力的話則可以獲得穩定的經營收入。由于日本農林水產省于3月底放寬限制,在農地上進行光伏發電成為了可能。因此,參加一邊經營農業一邊利用光伏發電獲得售電收入的“光伏共享(Solar Sharing)”計劃的農戶正在增加。如果新技術投入實用化,有望進一步推動“太陽能共享”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