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光伏補貼新政8月底前出臺,企業態度現分歧
“中國的光伏市場,又有新一輪大規模的啟動,這是毫無疑問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說。
據王斯成測算,在光伏發電平價之前,未來10年平均每年國家需要補貼光伏發電200億元。
與那些躍躍欲試的新投資者相比,涉足行業越早的投資者興奮度卻越低,面對投資大回報小、屋頂權屬、主體變更等諸多重大風險,短期內恐怕難以將國內光伏市場做大。
利好持續不斷
一度掙扎在垂死邊緣的光伏行業這幾天利好消息不斷。
“分布式補貼政策將最晚在今年8月底前出臺,與此同時,補貼價格、光伏并網等此前熱議的光伏一攬子政策將一并推出。” 8月2日,在大同舉辦的國際太陽能競賽暨國際太陽能高峰論壇謝幕后,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而此前所傳的0.56歐元/瓦的價格承諾和每年出口量7GW上限已落地,8月6日這一價格承諾已開始執行,避免了我國出口歐洲產品47.6%高關稅征收。
與此同時,阿特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阿特斯投資公司”)集團商務拓展總監屠五一對本報記者說,此前一拖再拖的全國分布式光伏示范區名單也將趕在補貼政策出臺“這趟班車”上公布,此前上報了14個示范區,有7省7市。“估計最終公布的示范區大概在十個左右,這些示范區選擇的都是所在省(市)的國家級工業園區或經濟開發區,且每個光伏項目都有規模要求。”
分布式補貼電價到底是多少?此前所傳的0.42元/瓦度電補貼恐怕依然存在變數,梁志鵬幽默地對本報記者形容道,“就如菜市場買菜,不到最后一刻,價錢也不會一成不變。”
據王斯成測算,在光伏發電平價之前,未來10年平均每年將需要國家補貼光伏發電200億元,即總共有2000億元的補貼蛋糕來吸引投資者逐鹿國內光伏市場。
在王斯成看來,2020年以前,平均每年10-15個GW的裝機是沒有問題的,去年市場的容量是1000億到1500億元人民幣,這么大的市場一旦啟動前景廣闊。“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做光伏產業30年、50年的規劃,到2015年中國的累計裝機將達到35GW(3500萬千瓦),到2020年將達到100GW(1億千瓦);2020年到2050年光伏裝機量還會大幅提高,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30GW。到那時產能過剩自然就消失了,此時國內的光伏產能剛夠那時國內市場需求的。”王斯成透露。
投資與風險的博弈
針對中國光伏市場又有新一輪大規模的啟動,王斯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很擔心光伏投資者又會蜂擁而上,又會重演此前的鬧劇,最終又是一場空。”
如今“煤都”大同正要大刀闊斧地進軍光伏產業,并稱到“十二五”末,光伏產業產值將等同于當地煤炭產業產值。
“現在國家正在討論兩件事兒,一是示范區定在哪兒,一是補貼電價定多少,”業內權威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國家會允許企業踮著腳尖有點利潤,不會允許企業大賺的。”
“從大型地面光伏電站轉戰到重點發展分布式光伏,主要是地面電站多分布在青海等西部地區,電站建設耗時耗力最終都存在消納難題,發出的電沒人要,而分布式光伏卻可以就地消納,解決終端市場難題。” 屠五一告訴本報記者。
從地面到屋頂,我國在開拓國內市場上走了重要的一步。實際上,尋找屋頂的戰爭早已打響。
去年便開始調研的阿特斯投資公司發現,分布式光伏“理想挺豐滿,現實卻骨感”。
“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都缺錢,而且小企業經營風險大,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倒閉了,” 屠五一嘆道,“所以挑選的時候很難。”
讓屠五一失望的是,千挑萬選出來的青島海爾集團雖然擁有大面積屋頂,而且做分布式光伏項目后將每年節省幾百萬元的成本,但是海爾的積極性并不高。海爾的考慮在于,隨便哪個環節每年都可節省幾百萬元,而光伏項目前期建設耗資卻是節省的資金的十倍左右,得需要八九年時間才能回本,而且中間萬一屋頂出現問題怎么辦,與投資回報相比,風險太大了。
為了破解屋頂難題,上中游多晶硅、組件企業紛紛試圖與擁有屋頂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建好后賣掉并且每年一定比例回款的方式來實現“雙贏”,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問題重重。
屠五一對此深有感觸,“最好的辦法是按照屋頂權屬來進行合作,但是由于光伏設備使用壽命為25年,補貼年限為20年,這個時間段期間,擁有屋頂的企業翻新屋頂、企業倒閉、企業轉讓等情況怎么辦,沒有企業敢承諾什么,而且中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壽命25年以下的比比皆是。”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國家給的補貼外,國家允許各省(市)根據自身財政情況對當地光伏分布式項目進行補貼。“這個省市一級的補貼額,國家完全沒限制,多少完全由當地省(市)定。”王斯成告訴本報記者。但是讓光伏企業焦慮的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省市真正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
除了產業整合以及質量問題外,王斯成最擔憂的就是融資難題。此前金太陽工程是國家給投資者50%,甚至70%的資金去建電站,而如今現在所有的初投資要開發商自己出,開發商的資金是需要發電賣錢回收的,融資的問題就非常嚴重了。融資的問題不解決,再大的市場沒有人往里投。
不過,在業內專家看來,雖然分布式光伏依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與此前的金太陽工程相比,補貼一個在尾一個在頭,將原來投機行為摒棄在外,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中國的光伏市場,又有新一輪大規模的啟動,這是毫無疑問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說。
據王斯成測算,在光伏發電平價之前,未來10年平均每年國家需要補貼光伏發電200億元。
與那些躍躍欲試的新投資者相比,涉足行業越早的投資者興奮度卻越低,面對投資大回報小、屋頂權屬、主體變更等諸多重大風險,短期內恐怕難以將國內光伏市場做大。
利好持續不斷
一度掙扎在垂死邊緣的光伏行業這幾天利好消息不斷。
“分布式補貼政策將最晚在今年8月底前出臺,與此同時,補貼價格、光伏并網等此前熱議的光伏一攬子政策將一并推出。” 8月2日,在大同舉辦的國際太陽能競賽暨國際太陽能高峰論壇謝幕后,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而此前所傳的0.56歐元/瓦的價格承諾和每年出口量7GW上限已落地,8月6日這一價格承諾已開始執行,避免了我國出口歐洲產品47.6%高關稅征收。
與此同時,阿特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阿特斯投資公司”)集團商務拓展總監屠五一對本報記者說,此前一拖再拖的全國分布式光伏示范區名單也將趕在補貼政策出臺“這趟班車”上公布,此前上報了14個示范區,有7省7市。“估計最終公布的示范區大概在十個左右,這些示范區選擇的都是所在省(市)的國家級工業園區或經濟開發區,且每個光伏項目都有規模要求。”
分布式補貼電價到底是多少?此前所傳的0.42元/瓦度電補貼恐怕依然存在變數,梁志鵬幽默地對本報記者形容道,“就如菜市場買菜,不到最后一刻,價錢也不會一成不變。”
據王斯成測算,在光伏發電平價之前,未來10年平均每年將需要國家補貼光伏發電200億元,即總共有2000億元的補貼蛋糕來吸引投資者逐鹿國內光伏市場。
在王斯成看來,2020年以前,平均每年10-15個GW的裝機是沒有問題的,去年市場的容量是1000億到1500億元人民幣,這么大的市場一旦啟動前景廣闊。“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做光伏產業30年、50年的規劃,到2015年中國的累計裝機將達到35GW(3500萬千瓦),到2020年將達到100GW(1億千瓦);2020年到2050年光伏裝機量還會大幅提高,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30GW。到那時產能過剩自然就消失了,此時國內的光伏產能剛夠那時國內市場需求的。”王斯成透露。
投資與風險的博弈
針對中國光伏市場又有新一輪大規模的啟動,王斯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很擔心光伏投資者又會蜂擁而上,又會重演此前的鬧劇,最終又是一場空。”
如今“煤都”大同正要大刀闊斧地進軍光伏產業,并稱到“十二五”末,光伏產業產值將等同于當地煤炭產業產值。
“現在國家正在討論兩件事兒,一是示范區定在哪兒,一是補貼電價定多少,”業內權威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國家會允許企業踮著腳尖有點利潤,不會允許企業大賺的。”
“從大型地面光伏電站轉戰到重點發展分布式光伏,主要是地面電站多分布在青海等西部地區,電站建設耗時耗力最終都存在消納難題,發出的電沒人要,而分布式光伏卻可以就地消納,解決終端市場難題。” 屠五一告訴本報記者。
從地面到屋頂,我國在開拓國內市場上走了重要的一步。實際上,尋找屋頂的戰爭早已打響。
去年便開始調研的阿特斯投資公司發現,分布式光伏“理想挺豐滿,現實卻骨感”。
“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都缺錢,而且小企業經營風險大,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倒閉了,” 屠五一嘆道,“所以挑選的時候很難。”
讓屠五一失望的是,千挑萬選出來的青島海爾集團雖然擁有大面積屋頂,而且做分布式光伏項目后將每年節省幾百萬元的成本,但是海爾的積極性并不高。海爾的考慮在于,隨便哪個環節每年都可節省幾百萬元,而光伏項目前期建設耗資卻是節省的資金的十倍左右,得需要八九年時間才能回本,而且中間萬一屋頂出現問題怎么辦,與投資回報相比,風險太大了。
為了破解屋頂難題,上中游多晶硅、組件企業紛紛試圖與擁有屋頂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建好后賣掉并且每年一定比例回款的方式來實現“雙贏”,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問題重重。
屠五一對此深有感觸,“最好的辦法是按照屋頂權屬來進行合作,但是由于光伏設備使用壽命為25年,補貼年限為20年,這個時間段期間,擁有屋頂的企業翻新屋頂、企業倒閉、企業轉讓等情況怎么辦,沒有企業敢承諾什么,而且中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壽命25年以下的比比皆是。”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國家給的補貼外,國家允許各省(市)根據自身財政情況對當地光伏分布式項目進行補貼。“這個省市一級的補貼額,國家完全沒限制,多少完全由當地省(市)定。”王斯成告訴本報記者。但是讓光伏企業焦慮的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省市真正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
除了產業整合以及質量問題外,王斯成最擔憂的就是融資難題。此前金太陽工程是國家給投資者50%,甚至70%的資金去建電站,而如今現在所有的初投資要開發商自己出,開發商的資金是需要發電賣錢回收的,融資的問題就非常嚴重了。融資的問題不解決,再大的市場沒有人往里投。
不過,在業內專家看來,雖然分布式光伏依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與此前的金太陽工程相比,補貼一個在尾一個在頭,將原來投機行為摒棄在外,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