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中國的屋頂和澳洲的屋頂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國內的主體是平房,一棟多戶,講究一個整體規劃的鳥瞰感覺。但是澳洲大多數是私人宅子,用的是22.5度的傾角屋頂,他們的板子是可以直接flat mounting的。而國內大部分的系統都需要tilt,外加國內住房面積小,導致大多數的樓頂寬度窄,所以可能需要多個行數。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太寬,則直接減少可安裝的太陽能板數量,進而減少可系統大小。太近又會造成陰影遮蓋,導致投入和產出比的嚴重不平衡。所以,最優行間距的測算會是將來太陽能分布式系統應用和安裝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同樣的測算對于大商業項目的free standing太陽能系統也很需要,甚至更加需要。
目前澳洲比較通用的算法是澳洲清潔能源委員會推薦的,也是國內絕大多數光伏工程師用來測算的方法??墒俏矣X得還可以改進的。主要是冬至入射角的問題,因為入射角的采樣是從觀測站拿到的數據,可是事實上不同地點在相同時間的入射角是不一樣的。包括CEC給的表格也只有幾個大城市的角度,所以周邊城市也只能用大城市的方位角和高度角作為參考。這樣的算法給不同的安裝合同工使用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為工程測算,是絕對不行的,因為誤差的范圍是不可調控的。第二就是這種算法的假設條件必須是正南或正北,事實上這種假設在實際應用上是非常理想化的,不同朝向的陣列對相同行間距的后一排造成的遮擋程度也是完全不一樣。高度角和方位角對于不同的true solar time,在一個穩定的垂直高度定量前提下是一個函數的變化關系。所以不能用線性變化推斷,這和太陽的parabolic行徑有關。綜上兩點所述,目前的算法,是需要改進的。
另外一個就是避免遮擋的時間段選取。我看到一些追求0遮擋的文章提議應該是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我不同意。選取時間段的長短是直接影響太陽的高度角采樣進而決定最優間距的計算的。基于太陽年變化和日變化的路徑(sun path diagram),9點的時候,尤其在冬天,是剛剛在往光照強度的峰值攀爬的過程中,小時發電量相比正午是可以選擇性忽略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追求峰值日照小時(peak sun hour)這個定量的原因。從9點到3點,期間6個小時。以首都為例,北京的年平均PSH僅僅只有4.2hr或更少(這取決于首都的環境惡化進度),這還是完美的艷陽天的前提,實際應用打折后只有緊緊約3.2-3.7hr左右。所以以浪費將近1米多的距離而減少整整一行的組件來收獲可能僅僅只有200-400W/m^2的光照強度的選擇,我覺得是不值得的。在夏季陽光充足,日照時間充沛的時候可以很輕松的把冬季丟失的這段能量補足。我建議把理想時間間隔改為10點到2點,以基于4個小時的PSH時間來測算和選取高度角,就合理和實際更多。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如果樓頂或工地面積夠寬夠大,哪怕留出2.5米的距離也是綽綽有余的話,那么自然是0遮擋的時間越長越好。可是在中國這個寸土寸金的國家,這樣無疑是斷了將來打算擴大系統規模的可能性,不然就要翻新全部的組件安裝,需要重新規劃和安裝。
太陽能系統的設計取決的是最優化而不是階段性的最大化,不僅僅是行間距,在傾角,屋檐距離,防風,自動清潔這些地方也是一楊。任何的設計都無法做到方方面面的盡善盡美,可是太陽能系統是一個15-20年質保的項目,真正能做到在規定面積內的發電量最大化,在保證系統質量的前提下給客戶帶來最快的投資回收期限,應是項目設計師和工程師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目標。
目前澳洲比較通用的算法是澳洲清潔能源委員會推薦的,也是國內絕大多數光伏工程師用來測算的方法??墒俏矣X得還可以改進的。主要是冬至入射角的問題,因為入射角的采樣是從觀測站拿到的數據,可是事實上不同地點在相同時間的入射角是不一樣的。包括CEC給的表格也只有幾個大城市的角度,所以周邊城市也只能用大城市的方位角和高度角作為參考。這樣的算法給不同的安裝合同工使用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為工程測算,是絕對不行的,因為誤差的范圍是不可調控的。第二就是這種算法的假設條件必須是正南或正北,事實上這種假設在實際應用上是非常理想化的,不同朝向的陣列對相同行間距的后一排造成的遮擋程度也是完全不一樣。高度角和方位角對于不同的true solar time,在一個穩定的垂直高度定量前提下是一個函數的變化關系。所以不能用線性變化推斷,這和太陽的parabolic行徑有關。綜上兩點所述,目前的算法,是需要改進的。
另外一個就是避免遮擋的時間段選取。我看到一些追求0遮擋的文章提議應該是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我不同意。選取時間段的長短是直接影響太陽的高度角采樣進而決定最優間距的計算的。基于太陽年變化和日變化的路徑(sun path diagram),9點的時候,尤其在冬天,是剛剛在往光照強度的峰值攀爬的過程中,小時發電量相比正午是可以選擇性忽略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追求峰值日照小時(peak sun hour)這個定量的原因。從9點到3點,期間6個小時。以首都為例,北京的年平均PSH僅僅只有4.2hr或更少(這取決于首都的環境惡化進度),這還是完美的艷陽天的前提,實際應用打折后只有緊緊約3.2-3.7hr左右。所以以浪費將近1米多的距離而減少整整一行的組件來收獲可能僅僅只有200-400W/m^2的光照強度的選擇,我覺得是不值得的。在夏季陽光充足,日照時間充沛的時候可以很輕松的把冬季丟失的這段能量補足。我建議把理想時間間隔改為10點到2點,以基于4個小時的PSH時間來測算和選取高度角,就合理和實際更多。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如果樓頂或工地面積夠寬夠大,哪怕留出2.5米的距離也是綽綽有余的話,那么自然是0遮擋的時間越長越好。可是在中國這個寸土寸金的國家,這樣無疑是斷了將來打算擴大系統規模的可能性,不然就要翻新全部的組件安裝,需要重新規劃和安裝。
太陽能系統的設計取決的是最優化而不是階段性的最大化,不僅僅是行間距,在傾角,屋檐距離,防風,自動清潔這些地方也是一楊。任何的設計都無法做到方方面面的盡善盡美,可是太陽能系統是一個15-20年質保的項目,真正能做到在規定面積內的發電量最大化,在保證系統質量的前提下給客戶帶來最快的投資回收期限,應是項目設計師和工程師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