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至5月9日,受總部位于德國柏林的生態研究所(Ecologic Institute)的邀請,編輯與來自美國、愛沙尼亞、越南、印度、菲律賓以及智利等國家的十多名同行一起,赴德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
在這期間,我們不僅拜訪了德國所有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有關的政府機構,同時也參觀了相關企業。但在整個停留期間,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8000萬人口的歐洲國家,對于可再生能源的專注。
無論是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首都柏林的飛機上,還是從柏林到波恩的火車上,你都很容易看到巨大的風力發電機的旋轉葉片。
雖然,據說在早些年,也有人抱怨這些丑陋的龐然大物破壞了田園風光,但到了今天,似乎這些風電巨人早已與所處的綠色原野、作為背景的藍天融為一體了,成為當地最為別致的景觀組成部分。
不止是風能,在穿越柏林市區的施普雷河(Spree River)兩岸,利用太陽能發電以及采暖的建筑也星羅棋布。其中既有居民小區,也有大型的商業和公共建筑。沿著這條河游走,絕對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綠色之旅”。
從6%到15%
在2000年的時候,德國還只有6%的發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但到了2008年,這個比例已經躍升為15%。
這個比重,也大大超過了人們當初的預期。德國綠色議會集團(The Green Parliamentary Group)能源和技術發言人漢斯?約瑟夫?菲爾(Hans Josef Fell)回憶說,德國議會在2000年通過的法案,要求在201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翻一番,即提高到12%。
如今八年過去了,從德國政府到公眾,人們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疑慮早已經煙消云散。當初的爭議之源,也成為現在的希望之所在。
對于德國這個歐洲大國而言,能源安全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有些人曾經開玩笑地說,如果當年希特勒擁有足夠多的石油,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就會改寫。
但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無法假設。目前,德國對于石油的進口依賴度超過了九成,天然氣進口依賴度超過了八成;就連最傳統的能源品種――煤炭,德國也已經淪為了進口國。
雖然在接受編輯采訪時,德國聯邦外交部負責國際能源政策的副主任亞歷山大?紹恩菲爾德(Alexander Schonfelder)表示,對于能源進口的依賴,不會直接影響到德國的外交政策。但他也承認,2006年以來,能源問題就已經成為德國外交的核心。目前,僅聯邦外交部,專門負責能源外交的工作人員,就有三四十人。
由于出生率偏低,德國的人口數量一直在緩慢減少。有人甚至估計,50年后,德國人口可能跌破7000萬大關。
但由于經濟增長的驅動,對于能源的需求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因此,尋找化石燃料外的替代能源,對于德國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政策。
更何況,化石燃料除了面臨資源問題之外,還要面臨更大的制約,那就是環境。化石燃料的使用,已經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溫室氣體“貢獻者”。
]沒有核電的明天
核電是不是替代能源的一個可能選項?
在中國,僅在建的核電機組就已經超過了20個,美國也已經有多個州遞交了新建核電的申請。人們普遍預計,隨著新任總統奧巴馬的上臺,美國核電有望迎來更加明朗的發展前景。
目前,德國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為17個,每年的發電量所占的份額僅為2%。而在德國的近鄰法國,七成的電力供應來自核電;美國的這個比重為20%。全世界的平均比重則為15%。
然而,包括生態研究所所長安德魯斯?克萊默(Andreas Kraemer)在內的不少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都明確地表示,在德國未來的能源格局中,“沒有核電的位置”。
根據德國政府和工業界達成的協議,現有的所有核電機組都將在2020年最終退休。屆時,德國將重新成為一個“無核(電)”國家。
民意調查也顯示,在德國公眾中,超過七成的人士明確反對新建核電站或者延長現有核電機組的使用壽命。
就在我們訪問期間,德國聯邦環境部正式否決了歐洲第五大能源企業VATTENFALL EUROPE的申請。這家企業本來打算將其在布倫斯布代爾(Brunsbuettel)的核電機組延長運行兩年半,但這一申請被監管部門以安全為由駁回。
紹恩菲爾德告訴編輯,由于德國人口稠密,所以對于水、空氣、土壤等環境問題也格外敏感。因此,即便核電站的運行過程是安全、環保的,放射性廢料如何處理仍是一個難題。
他坦言,即使在中國這樣的國家,找一個可以穩定存放放射性廢料10萬年的地方,恐怕也并非易事,更惶論德國了。因此,核電只是一個短期選擇而已。
當然,德國之所以對于核電如此抵觸,有著非常復雜的歷史和政治多重誘因。除了上個世紀70年代風起云涌的反核運動之外,綠黨也扮演了重要的現實角色。畢竟,作為德國第三大政黨,堅決反核的綠黨雖然不太可能自己組閣,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執政的天平。
政府的角色
在德國,公眾普遍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當然,僅僅依靠這個,不可能真正推動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