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機電的研發投入主要是在電池片組件制造環節與電站環節。“在電站環節,航天機電做了非常多的研發投入。從最早的863課題,到大型電站,到BIPV,我們都做了很多課題研究。在制造環節,我們有一個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量主要來源于原來的軍品研究所,比如811所,這支研發隊伍一直在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發。”
制造企業通常會有一個企業級的技術中心。航天機電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新建技術中心的電池片研發線被業界專家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電池片研發線,這也是其研發的設備基礎。不同于其他企業技術中心,航天機電配置的電池片研發線與生產線基本一致,而不是簡單的配置一些關鍵設備。“這樣保持我們的成果轉化非常快,研發線一旦調整好了參數,馬上可以轉到生產線生產。”徐杰說,這樣的研發機制可以保證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成生產力,及時投入市場。另外,航天機電建立了比較開放的平臺,“對于一些先進的工藝設備會跟別的企業合作,把合作企業的設備融入到我們的工藝之中,繼而再研發把工藝固化下來。如果該工藝切實可行,再實施批量采購,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在等離子注入設備方面, 我們與美國公司合作;3D打印代替絲網印刷方面,我們通過跟以色列合作的方式做研發。”
目前,航天機電在N型單晶電池片的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上取得了不少的進展,現在單晶電池片轉化效率達19.6%以上,接近20%,據徐杰介紹,下一步航天機電的目標是要做轉換率達21%的背接觸單晶硅的電池。“我覺得航天機電在研發上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電池片的研發線投入就超過2個億,然后每年還有持續幾千萬的投入。”這些投入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航天機電組件質量,有效保障了所建光伏電站的穩定運行。
創新商業模式
對于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航天機電正在積極探索研究。 “以前航天機電純做EPC。現在我們既做EPC,也開發一些電站,以類似一種BT或者BOT的模式在做。即航天機電既是電站的開發商又是電站的建設方,電站建好賣給財務投資者以后,成為電站的運營維護商。這有點類似房地產開發,開發商開發完酒店式公寓把其賣掉,賣掉以后再幫助業主進行管理。這是航天機電的一個主流模式,當然我們也持有自己的一些電站。主流模式有利于資金回籠,有利于這個市場的真正的繁榮。”
在徐杰看來,對財務投資者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完全識別和規避光伏電站存在的風險。財務投資者不可能配置很多人來負責這個電站,所以需要找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航天機電正是他們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因為航天機電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可以解決他們的擔心的問題。在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一站式服務是比較好的方式。電站一旦出現問題,投資者不用擔心該怎么辦,出現的問題由航天機電全權負責解決,這也就激勵我們要把每個環節做好,把風險降到最低,實現收益最高。這是現在航天機電推崇的一種模式,即財務投資者是電站的最終持有者,而航天機電只是把電站做成提供穩定收益的產品。踏踏實實把每個環節做好,提供給投資者一個穩定收益的類似金融產品的一個東西,這是我們核心的模式,這也是將來發展的方向。”
健全運維機制
根據國外保險公司賠付的情況來看,運營維護出現問題占整個故障發生的概率 30%左右。“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比例,”對光伏電站運維各項數據了然于胸的徐杰說,“在運營維護過程中,影響發電的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根據光伏電站的發電過程,從光伏組件-光伏陣列-匯流箱-逆變器,再由逆變器到升壓站,然后并網,每環節都有損耗。光伏陣列到逆變器是電站內減少損耗的重點,這就需要在電站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組件的串聯或并聯損耗有多少,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施工來減少損耗。”
電站運維常規工作包括對所有電路的檢查、對逆變器的檢查與變壓器的維護、處理好電網調度的溝通等,發現問題需及時處理。“特別要處理好和電網調度的溝通。航天機電在高臺、甘肅張掖的50MW光伏電站一天就發30萬元的電,一旦出現故障導致發不了電,就相當于一天損失30萬元。這說明光伏電站運營維護有多么重要,有多少細節的工作需要做好。火電的電廠維護人員對于電力設備、箱變、主變等非常熟悉,但是對光伏電站內并不熟悉,然而我們的特長是熟悉光伏電站。如果把這兩個力量結合在一起了,運維效率就會大大提升。”徐杰說,做好運維就要各自發揮所長,團結協作。
“光伏電站運維還涉及到組織管理體制的問題,電站運維的規模越大,做得越專業,成本就會比別人低。舉個例子,100MW光伏電站需要投個6、7個人,30MW的也要6、7個人。規模越大企業投入的技術能力可能越多,但是這樣的產出也大,”徐杰這樣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