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晶體硅太陽電池及材料
引言
1839年,法國Becqueral第一次在化學電池中觀察到光伏效應。1876年,在固態硒(Se)的系統中也觀察到了光伏效應,隨后開發出Se/CuO光電池。有關硅光電他的報道出現于1941年。貝爾實驗室Chapin等人
1954年開發出效率為6%的單晶硅光電池,現代硅太陽電池時代從此開始。硅太陽電他于1958年首先在航天器上得到應用。在隨后10多年里,硅太陽電池在空間應用不斷擴大,工藝不斷改進,電他設計逐步定型。這是硅太陽電池發展的第一個時期。第二個時期開始于70年代初,在這個時期背表面場、細柵金屬化、淺結表面擴散和表面織構化開始引人到電池的制造工藝中,太陽電池轉換效率有了較大提高。與此同時,硅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而且不斷擴大,到70年代未地面用太陽電池產量已經超過空間電池產量,并促使成本不斷降低。 80年代初,硅太陽電他進入快速發展的第三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征是把表面鈍化技術、降低接觸復合效應、后處理提高載流子壽命、改進陷光效應引入到電他的制造工藝中。以各種高效電池為代表,電池效率大幅度提高,商業化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應用不斷擴大。
在太陽電他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先后出現過各種不同結構的電池,如肖特基(Ms)電池,M1S電池,MINP電他;異質結電池(如ITO(n)/Si(p),a-Si/c-Si,Ge/Si)等,其中同質p-n結電池結構自始至終占主導
地位,其它結構對太陽電他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以材料區分,有晶硅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銅鋼硒(CIS)電池,磅化鎬(CdTe)電池,砷化稼電他等,而以晶硅電池為主導,由于硅是地球上儲量第二大元素,作為半導體材料,人們對它研究得最多、技術最成熟,而
且晶硅性能穩定、無毒,因此成為太陽電池研究開發、生產和應用中的主體材料。
1 晶硅電他的技術發展
1.1地面應用推動各種新型電池的出現和發展
晶硅電池在70年代初引入地面應用。在石油危機和降低成本的推動下,太陽電池開始了一個蓬勃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不但出現了許多新型電池,而且引入許多新技術。例如:
(1)背表面電場(BSF)電池――在電他的背面接觸區引入同型重摻雜區,由于改進了接觸區附近的收集性能而增加電他的短路電流;背場的作用可以降低飽和電流,從而改善開路電壓,提高電池效率。
(2)紫光電他一一這種電池最早(1972)是為通信衛星開發的。因其淺結(0.1一0.2μm)密柵(30/cm)、減 反射(Ta2O5―短波透過好)而獲得高效率。在一段時間里,淺結被認為是高效的關鍵技術之一而被采用。
(3)表面織構化電池――也稱絨面電池,最早(1974)也是為通訊衛星開發的。其AM0時電池效率η≥15%,AMI時η>18%。這種技術后來被高效電他和工業化電池普遍采用。
(4)異質結太陽電池――即不同半導體材料在一起形成的太陽電池J矚SnO/Si,In20/Si,(1n203十SnO2/Si電池等。由于SnO2、In2O3、(In2O3+SnO2)等帶隙寬,透光性好,制作電池工藝簡單,曾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目前因效率不高等問題研究者已不多,但SnO2、In2O3、(1n2O3+SnO2)是許多薄膜電他的重要構成部分,作收集電流和窗口材料用。
(5)M1S電池――是肖特基(MS)電他的改型,即在金屬和半導體之間加入1.5一3.0nm絕緣層,使MS電池中多子支配暗電流的情況得到抑制,而變成少子隧穿決定暗電流,與pn結類似。
其中i層起到減少表面復合的作用。經過改進的M1S電池正面有20一40μm的SiO2膜,在膜上真空蒸發金屬柵線,整個表面再沉積SiN薄膜。SiN薄膜的作用是:①保護電池,增加耐候性;②作為減反射層(ARC);降低薄膜復合速度:①在p-型半導體一側產生一個n型導電反型層。對效率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在介電層中使用了銀。該電池優點是工藝簡單,但反型層的薄層電阻太高。
(6)MINP電池――可以把這種電池看作是M1S電池和p一n結的結合,其中氧化層對表面和晶界復合起抑制作用。這種電池對后來的高效電池起到過渡作用。
(7)聚光電池――聚光電他的特點是電池面積小,從而可以降低成本,同時在高光強下可以提高電池開路電壓,從而提高轉換效率,因此聚光電池一直受到重視。比較典型的聚光電池是斯但福大學的點接觸聚電池,其結構與非聚光點接觸電池結構相同,不同處是采用200 Ωcm高阻n型材料并使電池厚度降低到100一160tLm,使體內復合進一步降低。這種電池在140個太陽下轉換效率達到26.5%。
1.2晶硅太陽電池向高效化和薄膜化方向發展
晶硅電池在過去20年里有了很大發展,許多新技術的采用和引入使太陽電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在早期的硅電池研究中,人們探索各種各樣的電池結構和技術來改進電池性能,如背表面場,淺結,絨面,氧化膜鈍化,Ti/Pd金屬化電極和減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