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山東省禹城一片豐收的景象,這里的土地平整而肥沃,是國家重要的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在禹城市西北方向的房寺鎮紅星村,有一塊超過200公頃的撂荒土地,雜草叢生。
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是為光伏電站項目預留的土地。
正在旁邊地里干活的村民說,這塊地涉及10多個村,過去此處密布麥田和魚池,現在已經空了3年多時間,年年都聽說電站要開工,卻沒見動靜。雖然政府每畝地給村民600斤麥子的補貼,但是如果種上莊稼,一年收兩季,一畝地年收入也能有兩三千元。
這座光伏電站由全國最大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漢能控股集團投資。該電站在2012年年底獲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裝機容量為40MW。而此前的2010年11月,禹城與漢能簽訂協議時,對外宣稱該項目裝機容量為500MW,因裝機規模巨大而名噪一時。
禹城項目
記者多次聯系漢能詢問光伏電站改變裝機容量的原因以及何時開工建設,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漢能仍沒有回復。
今年年初,山東省內數家媒體報道稱,該項目6月完成場內建設,9月底完成調試,年底可實現并網發電。
但記者6月11日在項目現場沒發現開工跡象,當地村民介紹,近期附近只新裝了一臺小型變壓器,還是供電部門安裝的。不過,漢能近期發布了項目總承包工程監理招標公告,這或許意味著荒蕪的土地將迎來新機。
房寺鎮光伏發電項目向東20公里,是漢能計劃投資120億元的禹城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該項目規劃分三期建設年產1GW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其中一期投資32億元,年產250MW。2011年2月10日制造基地開工建設,10個月后第一批電池下線,被標榜為“禹城速度”。產品下線當天,禹城市負責人在冒著熱氣的第一塊薄膜電池板上簽名留念。在禹城市方面的努力下,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被列為德州市“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山東省引進的最大規模單體科技項目。
漢能與禹城結緣于2010年11月底的一個周末,德州及禹城政府領導親赴漢能總部北京,簽訂期待已久的協議——漢能將在禹城投資220億元建設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和500MW光伏發電站兩個項目。這距離雙方第一次接洽僅僅73天。
地處山東省西北部的禹城雖然距離濟南1小時車程,距離北京也僅4小時車程,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但在經濟發展上尚屬于欠發達地區。這兩個大項目的到來,毫無疑問讓禹城十分期待。
在雙方接洽初期,禹城方面成立專門的工作組,從項目的洽談、簽約,到落地、開工、建設,再到為企業環評、土地審批、申請國家扶持提供保姆式服務,并在項目初期提供無償辦公場所。薄膜電池一期工程項目建成后,禹城還幫助項目進行廢水處理廠、變電站、天然氣接收站等配套設施建設,投入15億元高標準建設振興大道、創業街等13條總長20公里的道路。
2012年4月28日,禹城漢能公司4條非晶硅鍺三疊層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宣布正式量產,禹城高新區和漢能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投產儀式。而后續的發展卻讓當地政府有些困惑。一期規劃產能250M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量產當年營業收入卻不足2000萬元。
“2012年實際上沒怎么生產,一直這檢修,那檢修的。”禹城市經信局副局長趙軍說。據禹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該項目2013年產能已經擴大到300MW,但全年營收仍然不足3億元,而當初該項目規劃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可達到25億元。記者嘗試向漢能核實上述銷售數據,但沒有收到答復。
禹城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漢能項目之所以營收比較少,是因為光伏全行業性的產能過剩和歐美“雙反”影響。可事實上,光伏“雙反”并不涉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也公開稱薄膜太陽能行業是技術導向型的,市場并不過剩。
光伏帝國
漢能2009年進入光伏領域,此前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旗下控股或參股了14家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相當于2.3個葛洲壩電廠。從未涉足光伏領域的李河君當年就拋出了2GW的光伏投資計劃,而行業龍頭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也不過1.8GW的產能。
此前數年,在國家大力支持和各地方政府努力推動,以及歐洲多國政府出臺光伏補貼政策背景下,中國光伏行業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尚德、賽維等光伏企業炙手可熱,施正榮在10年間,從一名籍籍無名的創業者躍居為中國首富。
李河君介入光伏領域之時,堪堪趕上這一波火爆行情尾聲,但這并不影響他的投資熱情。
2009年,漢能薄膜太陽能研發制造基地落戶廣東河源,投資達280億元,規模產能為1GW,漢能由此正式進入光伏產業。該項目從2009年7月1日簽訂框架協議,到同年10月28日進場籌建,僅僅用了4個月時間,在當地媒體報道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漢能速度”。
李河君沒有選擇常規的晶硅太陽能電池,而是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電池路線。
隨后,漢能又相繼在黑龍江雙鴨山、四川雙流、山東禹城、江蘇邳州、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地簽下光伏投資協議,總投資額高達上千億元。李河君成為各地政府的座上賓,投資項目動輒上百億元,但凡項目開工,多有各地政府領導出席,新聞照片中的李河君顯得信心十足。
伴隨著歐債危機、政府削減光伏補貼以及歐美“雙反”的影響,全球光伏市場開始降溫,需求不斷下降,企業毛利趨減、庫存積壓嚴重,各種征兆開始預警行業凜冬將至。大多中國光伏企業持觀望態度,謹慎擴張。
而漢能卻在2012年到2013年大手筆并購了德國索力比亞公司、美國米亞索能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3家薄膜太陽能光伏公司。
短短5年,一個年產能達到3GW的巨大光伏帝國已具雛形,李河君的“光伏戰車”轟隆前行。
在漢能的官網上,列出了漢能在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興建的九大基地。漢能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漢能薄膜發電年產能已經達到3GW,相當于每年可新增發電量40億千瓦時。
此外,漢能還不斷推進應用領域的合作。2012年6月,漢能在北京、深圳、大連、南京、沈陽等城市的宜家商場安裝屋頂太陽能薄膜光伏電池板。今年4月22日,在特斯拉北京首批用戶交車儀式上,兩座光伏充電站系統亮相,其制造者正是漢能。
今年2月26日,漢能又與山東淄博市簽訂3GW光伏產業集群暨一期600MW銅銦鎵硒薄膜電池項目協議。據稱,項目總投資約350億元,其中一期建設產能600MW,投資約60億元,3月開工建設。
此前6天,漢能在唐山曹妃甸計劃投資250億元,建設規模為3GW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及柔性應用產品項目。該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0.6GW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投資60億元,計劃今年年底建成投產;二期建設2.4GW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及柔性應用產品項目,投資290億元,計劃2015年底建成投產。
一個月內,相差不到一周,漢能在兩個城市同時計劃興建3GW規模的光伏項目,李河君的光伏帝國版圖繼續擴張。
遲緩跡象
李河君的“光伏戰車”除了在禹城進展緩慢外,在南京經濟開發區、常州武進高新區、浙江長興開發區也出現了遲緩跡象。
位于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漢能江蘇南京薄膜太陽能研發制造基地,注冊已經超過3年,曾經被列入南京市2012年度重大項目。按照當年項目規劃,這屬于漢能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和研發制造基地,分三期建設,總投資135億元,占地66萬平方米,全部達產后年產能為1.25GW,其中一期產能300MW,投資27億元,計劃于2012年建成投產。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局局長陳懷恩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項目至今尚未投產,廠房建設才剛完成,我們時刻關注項目進展情況,也進行過催促,漢能承諾了加快速度。項目原來生產硅基薄膜電池,此后漢能提出修改技術路線改為生產銅銦鎵硒薄膜,并稱這能帶來更高附加值。既然這樣,那就再等等吧。”
“改方案后,項目才剛剛完成可行研究報告。”南京經濟開發區投資促進局部長張漾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在距離南京140公里的常州武進區,4年前也與漢能簽訂了總投資達120億元的協議,總規模為1G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分三期建設,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50億元,稅金超22億元。漢能武進項目簽約后,經過一年多的建設,2012年1月14日,首片電池下線。
當記者詢問該項目目前的進展情況時,武進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通過當地宣傳部回復記者稱,該項目去年的產值沒有達到2000萬元,因此政府部門暫無其生產經營統計數據。
“企業連規模以上都沒達到,你采訪也沒有大意義,薄膜太陽能在武進不是重點發展項目。”武進宣傳部一位周姓負責人說。
在常州另一側的浙江長興縣也擁有一個漢能薄膜太陽能基地,與南京、武進漢能生產基地呈三角形分布。這個被稱為浙江省2011年重大工業項目的薄膜太陽能制造基地于2010年10月開始建設,次年12月首片產品下線。投產當天,彩旗從長興縣經三路口一直插到漢能廠區,頗為壯觀。
按照規劃,漢能長興基地總投資118億元,全部投產后產能將達到1GW,一期項目建設250MW,投資28億元,一期建成投產后年銷售收入約21億元,年稅后利潤達4.5億元。據長興政府方面知情人士透露,長興項目今年1至5月產值為2.56億元,僅僅是當年預計的1/3。
記者在漢能浙江長興廠區采訪時看到,除了三名保安外,鮮有人員進出廠區,臨街的兩棟樓房似乎沒有安裝窗戶。保安解釋說,后面那棟樓安了窗戶,人都在那棟樓住。
對于上述建設項目遲緩的原因,記者多次聯系漢能采訪,并告知截稿時間,但未予答復,只有漢能公關公司負責人稱,禹城、武進、南京、長興等這些地方項目都不具有代表性。
帝國財政
漢能自從2009年涉足光伏領域以來,粗略估計擬投資總額約上千億元。投資薄膜太陽能之前,李河君旗下的主要資產是建在云南麗江金沙江上的金安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李河君多次將水電站比作全年無休的“印鈔機”,但水電業務每年提供的現金僅“幾十億元”,遠不能滿足光伏版圖的擴張胃口,漢能的錢從哪里來?
李河君進入光伏領域后在多個場合提及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好處:成本低、生產過程無污染,將取代晶硅電池路線,最終會主導太陽能光伏領域。李河君還專門編了順口溜:“太陽能,量無限,面無邊,照無時,蓋無偏,取無價,用無染。”
李河君在《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一書中預測,中國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的潛在直接規模約達10萬億元,相當于中國汽車工業的3~5倍,間接拉動經濟增長規模30萬億元。
在李河君的激情感染和此前光伏行業火爆發展的激勵下,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被點燃。
在漢能禹城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項目中,一期投資32億元,禹城給予了數億元配套資金和貸款的扶持。在確認漢能光伏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及光伏發電基地項目落戶禹城后,中國農業銀行德州分行出具了5.73億元的有條件貸款承諾函。
據《新世紀》報道稱,河源項目是唯一由漢能投資而地方政府未出資的項目,河源政府只撥給漢能65萬平方米工業用地。而海口和南京、長興的漢能光伏項目,地方政府不僅出地,還出資,其中長興政府承諾配套出資8億元,南京政府承諾出資8億元。
在漢能成立的海南光伏有限公司的6億元注冊資本金中,有3億元是海口市政府提供的無息借款。此外,海口市政府幫助漢能從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爭取了6000萬元的項目扶植資金。在政府的協調下,漢能又從海口農信社獲得5億元貸款。
雖然漢能在各項目簽約之初承諾投資,而隨后在項目分期展開,政府扶持銀行貸款等眾多路徑之下,漢能實際投資成謎。
無法判斷各地項目遲緩與政府的配套資金和貸款到位情況有何關聯,但是近日李河君在接受媒體采訪回應不愿在地方投資中拿出足夠資金時稱:“一個項目的發展,漢能會投入30%到40%的資本金,當然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幫助解決貸款,而土地政策則跟其他所有項目一樣。漢能會根據合同進行投入,但有些地方政府卻無法兌現承諾,所以漢能現在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首先判斷地方政府的條件和能力。”